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4-03陈曼霞

读天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思维能力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和方法指导,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逆向性思维的培养、培养思维的迁移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构建一座思维“立交桥”。

关键词:思维能力;发散性;逆向思维;迁移性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和方法指导,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 利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编拟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问题,呈现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迫切求解的欲望,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极为有效的。

一题多问如出示条件:五(2)班有女生30人,男生20人,讓学生提问,学生一般都能提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在教师启发下就会出现“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等问题。再予以解答。

一题多解如讲授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一条路全长200千米,工程队前4天修了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还要修几天?教师引导学生:这道题有三个条件,因为找的条件不同,就有不同的解答步骤,即不同的解答思路。思考一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然后又用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请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得到解法一:(200-40)÷(40÷4),解法二:200÷(40÷4)-4,当学生的思维即将停滞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200”与“40”可以求什么?再与“4”可求什么?同理:“200-40=160”与“40”可以求什么?再与“4”可求什么?从而引出不同的几种解法。当然,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目的不在于发散的数量多少,关键在于训练学生怎样灵活的去发散,怎样使发散的维度旋转到最佳,既做到“精讲一题,带动一片”的效果,又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

二、 “正难则反”——逆向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的可逆性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思维的可逆性,意味着心理过程中思维方向的转变,即从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如果从条件出发,正面考虑,较难较繁,不妨调整思考方向,转向从结论出发反向考虑问题,这叫“正难则反”。在教学此解题方法时,教师给学生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后,其他小朋友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但无法把落水的小孩捞起来;司马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在紧要关头把缸砸破让水流去,救了小孩。而“人离开水”的逆向思维正是“水离开人”,从此故事学生较好的感受和领悟到了该思维方法,也知道了在推理时,正面推不出结论,可从反面着手,由“不是”得出“是”;在解应用题时,从条件入手,较难或无法求出,可抓住结论逆推。

如:三个同学分本子,甲得到的本数比总数的一半少1本,乙得到的本数比其余的一半多一本,丙得到8本,共有本子多少本?题中出现了几个因素,共产生一个结果的情况,对于这种较复杂的因果关系,需要有一种缜密细致的从结果出发的逆向推理能力,来加以澄清和调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执果析因,引导逆向推理:教师引导:怎样想?应先从哪个条件入手?得到:据丙得到的本数和乙得到余下的1/2多一本,可以推出甲取本子后余下的本数,即(8+1)÷1/2,再根据甲取后余下的本数和甲得到的总数的1/2少一本,可得本子的总数,即:[(8+1)÷2-1]÷1/2,这种思维过程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不仅要求抓住某一结果,对导致这一结果的诸多原因进行准确的逆向推理。而且要求对这些原因导致结果的方式进行准确的逆向推理。而且要求对这些原因导致结果的方式进行其具体分析,经常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逆向推理能力的形成。

三、 利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培养思维的迁移性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一题多变”,可以避免孤立静止的思考某个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意识的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发挥学生思维的运动和迁移。

例如:甲乙两车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此题对多数学生并不困难,但理解的深度如何,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就很关键。在教学中,根据“甲车路程+乙车路程=总路程”我和学生一起由浅入深地进行了5次变题。(1)请学生自己改变题意求全程。(2)讲求时间改为求乙车的速度。(3)求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4)求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20千米。(5)乙车先行1小时后,甲车才开出,求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参与改题的自信心,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在“变”中思维,这不仅使学生要牢固地掌握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而且,对于防止思维呆板、摆脱思维定势十分有益。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促进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应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但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构建一座思维“立交桥”。

参考文献:

[1]曹巧文.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行知部落,2012.

[2]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2006(5).

作者简介:

陈曼霞,重庆市,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