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成效及影响因素

2019-04-02吴爱军胡雄

关键词:荆州市荆州示范区

吴爱军 胡雄

(1.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概况

(一)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对外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以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湾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南自海南、广东,沿海岸线经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北上直抵辽宁,共10个省级行政区域,面积95万平方千米。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面向大海,物流条件优越,便于承接港澳台与国际投资和利用国际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机会,率先发展。

经过近30年的积累、沉淀,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快速发展,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引领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从2010年开始,国家不断布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截至2017年底,共批准7家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家待批准,见表1。

(二)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界定及主要任务

1.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界定

1)总体布局

2011 年11 月20 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湖北荆州承接转移示范区”。这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湖北省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精神,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体为湖北省荆州市全境,辐射带动荆门、仙桃、潜江、天门4市,形成“一主四辅”的空间格局。

示范主体区承接产业转移,以长江为主轴,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布局和谋划,重点形成“一核七区”的空间结构,即荆州核心示范区,石首集中示范区、洪湖集中示范区、府场集中示范区、松滋集中示范区、公安集中示范区、监利集中示范区、江陵集中示范区等“七区”[1]。

2)“三横三纵”构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带

示范区规划坚持转型发展、“两型”引领、重点突破、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构建“一主四区”的产业布局。即以荆州市为主体区,荆门、潜江、天门、仙桃为辐射区;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318 国道)与汉宜铁路复合运输通道、武荆高速和长荆铁路复合运输通道等三条交通动脉为横轴、以襄荆高速(207 国道)、荆岳铁路、随岳高速等三条交通动脉为纵轴的“三横三纵”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带。

表1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览表(截至2017年底)

2.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任务

1)战略定位

湖北省委、省政府对荆州示范区发展的“四个战略定位”: 一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秀示范区,二是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三是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四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承接重点产业

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印染服装产业、家电工业、造纸工业、森工产业、建材工业、橡胶塑料工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包括粮油加工业、棉花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三是化工产业,包括盐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四是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零部件产业、石油石化装备制造、通用机电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加工;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六是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端商务业。

二、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一)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情况

1.调研对象筛选及调研方法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企业规模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对象来源于荆州市“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通过分析2016年、2017年的数据,分别有475家、516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近几年转移过来的企业处于建设初期、发展初期,规模尚未达到亿元,不在此次统计范围之内。

通过荆州市发改委、经信委系统,课题组设计调研问卷,通过实地调研、电子邮件、QQ、微信等各种调研方法,向荆州市内10个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管部门筛选出转移企业的名录。2016年56家、2017年60家属于转移到荆州市的企业。

2.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基本现状

1)产业转移企业的行业分类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转移企业主要分布在15个行业,见表2。其中,荆州市具备资源禀赋及累积效应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承接的企业在2016年、2017年分别达到22家、27家,占比25.88%、28.7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达到9家、10家,占比10.59%、10.64%。纺织业分别达到7家、9家,占比8.24%、9.57%。纺织服装、服饰业分别是5家、5家,占比5.88%、5.32%。这4个行业也是荆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累计占比50.59%、54.25%,超过承接转移企业的一半。

汽车制造业分别达到7家、7家,占比8.24%、7.45%。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反映战略新兴产业的转移企业分别只有3~5家,占比6%以内。

从转移企业的行业分布特点来看,基本符合荆州市现有优势产业分布特征,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上承接转移的企业比例偏低,尚不能有效地改善荆州市的产业结构。

表2 产业转移企业按行业分类统计

2)产业转移企业的来源地分布

由表3的统计可知,作为主要的产业转移输出地域的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珠三角(香港、广东)地区转移到荆州市的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占比50%左右,反映出作为国家级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荆州承接的企业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出从沿海到内陆的产业梯度延伸的基本规律。

表3 企业转移来源地统计

同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有近30%的转移企业来源于湖北省内其他地区,主要涉及到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转移也主要基于荆州市本地的资源禀赋丰富和产业集聚的相对优势。

还有20%~23%的企业转移来源于国内外其他地区。

3)转移企业规模分布

转移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在1~5亿元的企业数量达到76.47%~76.6%,反映出转移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4家,占比不超过5%,具体见表4。

表4 转移企业规模分布

通过销售收入规模分析,荆州市承接转移企业目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大、产业引领作用强的大型企业。

4)企业转移时间分布

以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国家级的时间为界限, 2011年12月以前转移的企业数量占绝大多数,达75%以上;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后转移的企业只占25%以内,具体见表5。

表5 企业转移时间分布

这反映出近6年来,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效果并不明显,或者企业项目落地及达成产能的进展不尽如意,近几年转移来的部分企业,受项目建设速度、产能扩规影响尚未形成亿元以上规模。

5)转移企业地域分布

从转移企业的落地地域分布来看,主城区的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荆州区、沙市区范围内,2016年、2017年承接转移企业40家、41家,分别占比47.05%、43.62%,是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按照现在“一城三区、一区多园”的布局,加上公安县、江陵县,分别达到48家、53家,分别占比56.47%、56.38%,具体见表6。

表6 转移企业地域分布

松滋市、监利县承接的转移企业效果较为明显,分别达到了20%、10%左右。

(二)示范区成立后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

荆州市近6年来承接的转移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4家,其中,8家属于农副食品加工业,4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家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各2家,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各1家。

1.以农业为资源禀赋的产业基础得到加强

荆州市处于江汉平原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闻名的粮油水产大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水产品产量连续23年位居全国市州第一,油菜籽产量连续保持全国市州第一,粮食产量占湖北省1/6。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862亿元,增长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63: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26家、达到563家。形成了粮食加工、油脂加工、水产加工、禽畜加工、生物饲料、酿酒及果蔬饮品等系列[2]。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荆州市率先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实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荆州区、洪湖市、监利县、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等县市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都是支柱产业之一。荆州市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市区,形成了以监利的福娃集团、洪湖的洪湖浪米业和中兴能源、德炎水产、松滋的白云边、江陵的宏凯工贸、公安的中粮粮油工业(荆州)、石首的劲牌酒业(石首)等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因此,在招商引资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成为较有吸引力的产业,也是示范区成立后承接转移企业效果最好的产业之一。

2.以承接转移企业为基础构建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017年,荆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 456亿元,比2016年增长2.5倍,发展速度迅猛,成为湖北省除武汉外的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其中,湖北五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获列湖北省发改委2018年精准服务上市后备企业计划表,排序20。

目前,荆州市已经形成了以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凯乐光电、五方光电、华讯方舟、伟特电子、沙鸥通信、弘晟光电、同洲电子(来自深圳,2016年撤出)、长江液晶(来自常州,2017年撤出)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集群的衍生、发展是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的最显著的成绩之一。

3.围绕荆州市支柱产业承接企业

荆州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形成了农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等六大主导产业。

其中,荆州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湖北省规划培育的三大汽车零部件聚集区之一。2016年,荆州市邀请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编制了《荆州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是湖北省继武汉、襄阳、十堰、随州之后,第五个正式提出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在荆州有近2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3家,产业规模达150亿元,产品覆盖安全系统、发动机转向器、空调系统、车桥等300多个零部件,为一汽、二汽等40多家汽车企业配套生产,部分产品进入跨国采购体系。

经过多年积累,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荆州支柱和特色产业,荆州也成为湖北除武汉、襄阳之外汽车零部件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配套潜力最大的地区。因此,类似于高田(荆州)汽配、沃特玛电池、德尔福线束、伟速达安全系统等一系列转移企业在落地、达产后将更加丰富荆州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转移到公安县的秦楚纸业、山鹰华中纸业、松滋市的湖北荣成再生科技、荆州区的新马包装、骏马纸业、荆州开发区的荣成环保包装箱等将在项目落地建设达产后壮大荆州市造纸和纸制品业。这些项目中山鹰纸业和荣成再生科技投资总额分别为90.36亿元、58.5亿元,经过几年建设达能后将形成荆州市的造纸和纸制品业产业集群,但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生态发展的严格要求下,深受环保约束的造纸及纸制品业需要在设备、工艺及三废处理上进行转型升级后,才有可能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荆州市的化工产业形成了以盐化工、农用化工、日用化工、石油化工和新材料为细分的产业集群。松滋市的宜化松滋肥业、嘉施利(荆州)化肥、石首市的能特科技、洪湖一泰科技等转移企业的落地、达产后将壮大荆州市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但荆州市空间上沿长江呈带状展布,在国家日益收紧的“长江经济带要搞大保护、绿色发展”的环保约束下,科学规划化工产业园、审慎承接化工、造纸等转移企业应该纳入招商引资的前置思维之中。

三、影响荆州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一)荆州主要转移企业的转移动因分析

为了了解荆州承接的企业的转移影响动因分析,课题组设计了调研问卷,通过实地调研、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与筛选出来的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转移企业进行了沟通,发放问卷100份,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收有效问卷64份。

1.指标设计

问卷设计了4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见下表7。

表7 企业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级指标是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战略因素和情感因素。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目的、政府营商环境、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及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因素对企业转移的决策性影响。

二级指标涵盖29项观测选项,主要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和体现。

2.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归类、统计,可以看出: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选择的次数达到234次,说明企业在是否迁移的决策中,经济因素是考虑的第一要素,这与企业的经济性和盈利性是相吻合的。其中,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丰富程度、产业配套、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产业集群网络是企业勾选最突出的影响指标。

政策因素是影响企业迁移决定的次级因素,选择的次数109次。其中,土地优惠、税收优惠是政策方面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政府配套、环境管制、信贷支持次之,公平竞争环境因素没有企业选择。反映出在政府层面影响因素中,土地、税收是企业最看重的吸引要素。

战略因素的选择次数为69次,其中,企业的空间扩张布局和对荆州的积极预期2项观测指标,所选企业较多,近1/3的企业进行了选择。反映出荆州的地理区位是企业迁移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以在广泛分析的基础上,主动出击,联系有区域布局潜在意愿的企业到荆州来投资发展。同时,对迁出地的消极预期也是近22%的企业的选项,也反映出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相关企业感受到压力,向内地进行迁移。

情感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因素对企业转移决策的影响。有8家企业表示乡土情结是企业回家乡设厂的因素之一。实际上,乡土情结也是目前中西部产业承接地区常用的招商手段之一。武汉市2017年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 2017年签约总金额25828.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789个,签约金额23646亿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8226.6亿元,同比增长41.3%。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数和签约金额,分别为2016年的4.4倍和7倍。刘强东将公司的全国客服中心设在家乡——江苏宿迁,雷军将公司的第二总部建在武汉,都是典型的案例。湖北2018年重点培育的上市后备对象湖北五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荆州籍的企业家在荆州建设的全国第二个生产基地。

(二)影响荆州产业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

1.政策支持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收集了上游的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游的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中游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三个沿长江展布的上中下游相邻国家级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出台政策见表8。

表8 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出台政策

从表8中罗列出的政策可以看出,荆州市在三个示范区中获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力度是最弱的。重庆沿江、安徽皖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省级层面都有较强的政策支持。湖北荆州不但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难有凸显的位置,而且湖北省政府也没有出台明确、具体的政策倾斜。因此,荆州示范区内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整体上效果并不显著。

2.协调机制缺失导致承接的产业布局混乱

在实际工作中,荆州示范区内“一主四辅”的五个地区间的协调、协作没有展开,承接产业上没有区域的明显分工,各自为战。

在荆州市范围内,各县市区之间,没有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如饥似渴”。虽然,2017年启动了“一城三区、一区多园”的开发区分类方案,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如何落实、落地,加大执行力度,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3.招商引资措施的错位导致效率低下

这些年,荆州与内地很多地方一样,大力实施“全员招商、驻点招商、专班招商”,抽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常年在外摸信息、找关系,每年总结时战果辉煌、签约项目多,最后落地少、规模小。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创新性措施少。

4.缺乏大企业带动抑制了产业链的壮大

截至2017年,荆州市过百亿的企业只有湖北凯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家,显得单薄、落寞。缺乏大企业是荆州市在招商引资中最明显的短板之一,由于产业链不长、不壮,难以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转移到荆州落子、布点。

示范区成立6年来,荆州市承接的转移企业不过2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并且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有限。

四、加快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加强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协调机制。荆州作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全市范围内的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建立协调机制,不定期沟通、交流各县市区的招商引资信息,引导企业进入对应开发园区落户。

改革考核机制。借鉴“飞地园区模式”“园区负面清单”等创新形式,避免因各地行政壁垒导致的工作考核机制的局限性和内耗,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引导转移企业归位专业园区。

改革招商引资体制。改变目前低效的招商引资模式,发挥各级商会、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奖励、分成的模式引导商会、协会参与到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规模招商活动中。

改革开发区运行机制和产业园区人事制度。剥离各级开发区的社会事务性职能,让产业园区、开发区专心做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事务,专注于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打破常规人事制度,以项目落地作为招商引资的考核依据,用灵活的考核制度聘用专业人才进行产业园区的管理、服务,激发从事经济发展主战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活力。

(二)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开展承接

荆州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的现状与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一句“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口语传颂了几十年,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家大型投资的缺失和各类大型企业投资的怯步。时至今日,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荆州仍然没有国家和省的重点产业布局的投资,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的投资。

在此局面之下,荆州更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借鉴浙江发展经济的经验,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民营经济,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

围绕主导产业招商需要紧盯行业内龙头企业,补齐短板,“壮粗拉长”产业链。实施生态、综合效益考量指标,达到高质量发展目的,避免承接低层次转移企业。

(三)融入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进行针对性承接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荆州全境,国家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荆州市最大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深度融入是荆州发展的关键。2017年,工信部发布《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指出我国将在2018年年内,发布并实施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荆州市的主导产业中与国家的布局高度契合,在五大产业集群中都有基础。因此,荆州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中去,深度分析重庆至武汉段五大产业的各项细分领域,寻找切入的机会,逐步建设成重庆、武汉两大引擎的产业配套基地,“借船出海”壮大荆州的产业发展基础。

(四)围绕新兴、绿色、生态产业开展承接

长江自三峡而出,就进入“九曲蛇形”的荆江段,在荆州境内形成了丰富的湖泊和湿地资源(荆州市共有保护湖泊184个,各类湿地面积70.2万公顷)。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是荆州的优势,现阶段契合国家的总体要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因此,荆州市的产业转移承接需要以此为依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展开,转换发展动能,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荆州市荆州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捉迷藏比赛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荆州市2016年校园足球锦标赛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