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大都市视角看杭州国际化发展

2019-04-02张叶

浙江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都市宜居国际化

□张叶

国际大都市是指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城市,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实力强、城市规模大、国际化水平高。杭州作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杭州都市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与经济实力位居浙江省之首。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城市比较,杭州的综合实力、经济实力与国际化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杭州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与国外先进城市的交流合作中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城市生产率和综合发展水平,实现建成世界名城的目标,是十分正确的选择。这不仅对杭州市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对推进全省“四大建设”和“两个高水平”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国际大都市的特征、经验与启示

我们以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四大全球性都市为例,说明国际大都市的主要特征与特点。

政治中心。伦敦、东京、巴黎均为所在国的行政首都。不仅如此,这些城市还有大量国际性组织入驻。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因而也可以认为是世界的“政治首都”。

经济中心。纽约等四市均为所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以城市而论,经济总量位居美国以及世界各大城市前列,而大型企业与跨国企业分布集中,作用突出。

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另一中心为中国香港),有大量国际性金融组织入驻。

时尚消费中心。纽约、伦敦、巴黎都是国际时尚中心(另一中心为意大利米兰)。东京银座、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并称世界三大最繁华商业区。

文化娱乐体育中心。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等珍藏了世界文物艺术品的精华,见证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纽约是娱乐之城,戏剧、歌剧、舞蹈、音乐等表现形式非常流行。巴黎、伦敦、东京不止一次举办夏季奥运会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2020年、2024年夏季奥运会又将由东京、巴黎承办。

交通枢纽。有2个以上的大型机场。市内交通完善通达,构成以地铁为主体、公交、铁路相结合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纽约、伦敦、东京还是有深水良港的港口城市。

商务中心。有至少1个以上的中央商务区(CBD),如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芳斯等。

制造业中心。工业制造业仍在都市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有新兴制造业,也有传统制造业,如纽约的服装、印刷、出版等,巴黎的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东京的电子、电器、汽车、精密机械、造船、钢铁、化工、医药等。

教育中心。四大都市集中了数量众多的高校,著名的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东京大学、巴黎大学、伦敦大学等。

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相对集中是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征。尽管小巴黎只有200 多万人,但大巴黎却有1000 多万人。大伦敦都会区人口有800 多万人。纽约市人口有800多万人,而纽约都市圈人口则在2000万人以上。东京市区人口1300 多万人,都市圈高达3700 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30%以上。

环境宜居。四大都市均位于河口平原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视野开阔。

新闻传播中心。四大国际都市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机构如美联社、纽约时报、路透社、BBC、金融时报、法新社、NHK等总部所在地。

从上可以得出若干经验与启示:一是国际大都市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二是国际大都市一般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教育、体育、科技中心。三是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首先是其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发达。没有一个国际大都市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产生的。四是推进城市国际化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1964年东京举办的第18届夏季奥运会被认为是东京国际化发展的起点,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东京都长期计划”、90年代提出“我的东京都计划”,都展现出了要将东京国际化推向更高层次的决心。五是城市宜居性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着力提升杭州国际化水平

构筑高效的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着力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实力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和国际大都市的要义。要大力度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和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杭州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明言之,就是开发区过多,产业选择与导向雷同,差异化、特色化不明显。笔者建议,将杭州(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萧山临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在一个框架之下,设立国家级滨江新区。考虑到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特殊性,可单独保留临空经济示范区,即不在滨江新区范围内。设立滨江新区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在较大空间内统一配置资源,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得到国家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获得政策“红利”;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助力拥江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区总体目标定位是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事实上,全国主要城市大多设有新区。浙江尽管有国家级舟山群岛新区,但这是立足于自贸港建设并为此提供经验借鉴,与推动大都市建设关联度不大。

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城市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吸引各类人才常住、长住甚至永久居住,良好的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杭州是环境优美的城市,但宜居性有待改善,主要是指气候宜居性不是太理想。据有关气象资料,近些来杭州年平均气温为17-18℃,7-8月的平均气温高达29-30℃,远高于上述四大国际都市的温度,40℃以上的高温也不罕见,已连续多年入选新“四大火炉城市”。如何打造生态宜居之城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此提出“降温控温”的初步想法。第一,道路两旁以种乔木为主、灌木和花草为辅,打造林荫大道;第二,建“通风带”,引入杭州湾海面的湿润空气,如有可能和必要则清除孤立山丘,利于空气散热和拓展视野。在这方面,武汉的做法值得借鉴。武汉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炉城市”,是老“四大火炉城市”之一。近些年来,武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已有效控制了气温。武汉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多湖泊的特点建设了六个通风道,将湖泊的湿润空气吹向主城区,起到了明显成效。笔者建议编制杭州市国际化发展规划,在有关专家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气候宜居性内容体现在规划之中。在修编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时,也应充分考虑气候宜居性问题。

建设交通枢纽,完善交通网络。出行便利性也是宜居性的一个方面。到2022年亚运会举办前,杭州将建成十条地铁线,这将极大提升杭州的城市品位和市民出行便利度。在此进程中,要适时完善优化地面公交系统,包括道路信号智能化、公交行驶准时化、道路养护定时化、严格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铁路配置应满足不同人们多层次的需求,既要有快速的高铁动车,也应利用原有站线适当保留时速百公里左右的普客,形成快慢结合、功能相异的铁路运输网。而这样的配置也有国际经验可鉴,如巴黎市区有七座火车站,其中有两座专发慢车。普客站点宜集中设在火车南站和城站。考虑到城市国际化深入推进,应前瞻研究建设继萧山机场之后第二枢纽机场的可能性。对于缺乏海港的杭州来说,建设发达的空中走廊尤为必要。

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与机制。国际经验表明,会展能有效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杭州要发挥自身优势并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支持来举办各类展会,不仅要举办主要由专业人士参与的会展,也要举办适合普通市民参与的会展,以此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与热情。亚运会是杭州向世界全方位展示的难得机会和时间之窗。杭州不仅要提升经济科技硬实力,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这一盛会。为此,要提高窗口单位如地铁、车站、机场、大型商场、景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要为普通市民学习外语提供培训机会。同时,考虑引入外国人志愿者机制,亚运会后可尝试在聘任制公务员中引入外国技术与管理专家机制。

猜你喜欢

大都市宜居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大都市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