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荐读人说

2019-04-02

中学生天地(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陶渊明理想现实

怎么读《河的第三条岸》呢?其实没有标准。这个“父亲”是积极形象,还是消极形象呢?也没有标准。因此,“我”对父亲为什么由儿时的膜拜变为中年时的惧怕,也就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标准的文学,才有一种放大的美感,才有自然田野的特质。

你可以说,“我”对父亲的认识变化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觉得一时的面包比永恒的河岸风景更为重要。读者大多会选择这个答案,比如刘思婕和吴俣同学。

刘思婕同学对文学做出了现实解读,但是说“我”中年后惧怕父亲是“因为‘我’始终是现实世界的人,即便对理想世界抱有幻想”,稍稍偏离了文本原意。孩子都是天使,天性喜欢幻想,喜欢未知。诗和远方会打动每一个少男少女,何况这“第三条岸”能守望着清澈。儿子的改变是一点点的,不是“始终”。因为现实强大,梦想脱离现实,就是荒唐!到了中年,他看到了这一点。

吴俣同学说“‘第三条岸’不过是人们无法到达,却又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境界罢了”,我非常赞同。“父亲”是一个平庸者或失败者,这种平庸或者失败是人类共同的场景,但这种平庸或失败也促成着人类的精神进化。“有所待”与“无所待”之间的纠结,每一个青年都会有。

你也可以说,“我”对父亲的认识变化源于对理想形态的放弃,或者说对现实日常的投降。在父母的双重基因中,母亲“形而下”的基因“侵占”了父亲“形而上”的基因。比如徐幸川同学,他理解得很好,孩子在少年时不会理解这样的母亲。唠叨,琐碎,庸俗,甚至邋遢,孩子都想逃离。但,这是生活。每一个少年的成长都离不开这样的日常。果树是大粪浇的,不是鸟鸣和蝴蝶幻化出来的。

万俊逸同学说得对。但不能说陶渊明隐居是脱俗,文中的父亲找“第三条岸”就是可耻。究其人性而言,都是一样的。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是文学形象,不要把他当作陶渊明本人。文中的父亲玩不起“第三条岸”,不是可耻,是可悲,甚至有一丝可笑,很多理想注定只能远观。

沈泽豪同学身心沉浸。读文学应该这样,自由寻找自己的切入点。理想缥缈,现实骨感,你落在哪里?完全可能超越作者。作者会感谢这样的读者。

其实,这个“父亲”与这个“我”也代表了作者罗萨的渴望与矛盾,也是人类的渴望与矛盾。现实与理想这两桶水到底应该怎样配比,才能让人在行进中比较从容呢?

渴望与矛盾是无解的。即便作者想在他的形象里给出答案,也是不稳定的。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写的夏洛克的形象,与演员或读者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形象常演常新。

同学们,相信自己的理解,即便你是少数甚至是唯一,那并不是你错了。而且要相信,你明天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你是在成长中并且在行进中。

图:也 圆

猜你喜欢

陶渊明理想现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你好,陶渊明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