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分析

2019-04-01徐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隐喻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lakoff提出的隐喻理论研究汉语的基本味觉词“辣”,结合它的造字理据和北大语料库分析“辣”的始源域和多种不同类型的目标域是如何产生联系的,梳理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在汉语味觉词“辣”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味觉词“辣” 隐喻 始源域 目标域

传统的语言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该书提出从认知角度审视隐喻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们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隐喻是一种自然现象。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自然组成部分,语言隐喻是人类语言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具体地说,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前一个认知域为“源认知域”,后一个认知域称为“目标域”,所以说,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

具体到味觉的隐喻,就是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到其他范畴认知域的投射。味觉作为基本的感官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体验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讨论的基本味觉词是“辣”,“辣”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有两个意思:(1)形容词,像姜、蒜、辣椒等的刺激性味道;(2)形容词,狠毒。很明显,第一个含义是“辣”的最原始的意义,第二个词应该是“辣”的引申义,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出发,第一个意义是“辣”这个词的始源域,第二个意义是“辣”这个词其中之一的目标域。下面,我们将从“辣”字的文化理据和它的目标域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辣”字的文化理据

从造字上对“辣”进行溯源,我们得知先秦“辣”有两大主要来源:酒和葱、姜等蔬菜。因此,“辣”也称为“辛”或“鬯吏”。早期的文献记载中,都是用“辛”表示“辣”,如《说文·辛部》:“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尚书·洪范》:“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其实没有“辣”字,辛、辣味称为“辛”。而辛味是极富刺激性、极复杂的味道。周秦两汉时期,人们所说的辛指姜、葱、蒜、花椒等蔬菜的味道,如《楚辞·招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王逸注:“辛,谓椒姜也。”所以,在分析“辣”的目标域时,有一些早期的材料主要通过“辛”来体现。

“辣”字是后来才出现的,古字作“鬯吏”,《说文》解释作“烈也”,意思是酒味酷烈。它的字形从“鬯”,“鬯”在甲骨文里作“ ”,金文作“ ”,像卣,下面的表示圈形的足。“鬯吏”字解作“烈”,与“酷”同义,表示酒的原味淳正,引申有“强烈”的意思。不过,“鬯”的用法较少,当时几乎所有带刺激性的味道都称之为“辛”。直到原产南美洲热带地方的辣椒传入我国,标准的辛、辣味就开始专指辣椒的味道,统称为“辣”,或写作“辢”,如《玉篇·辛部》、《广韵·曷韵》:“辢,辛辢也。”《广雅·释言》:“辢,辛也。”

辣觉其实是热觉、痛觉和四种基本味觉混合而成的一种感觉。辣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味,辣味的产生是因为食物中的辣分子刺激了口腔内的粘膜而引起的一种痛觉,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辣味物质接触到皮肤后也同样可以使人产生痛觉这一现象得到佐证。因此,许多语言并没有专门的词表示“辣”,而是用表示“热”“烫”“烧”“刺”“咬”“锐利的”“刺激的”等词兼表“辣”。如蒙语中,“辣”有时用“苦”表示,有时用“热”表示。由此可见,“辣”体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感觉,而由这种复杂的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引申义会十分丰富,也就是说由“辣”的始源域映射出来的目标域也十分丰富,下面,我们将对“辣”的目标域进行详细分析。

二.“辣”的目标域

人的感官受到辣味的刺激之后,产生刺痛和灼热的感觉,生理的反应在成了心里的联想,从而产生味觉范畴的词“辣”映射到其他域的语言表达,所以基本味觉词“辣”存在大量的隐喻。下面我们将从感官域和抽象域两个方面分析“辣”的目标域。以下未标明出处的语料均来自于北大语料库。

(一)感官域

用“辣”喻指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隐喻,即“通感式隐喻”,是基于由一种感官向另一种感官的移位,人会本能的将两种不同的感觉域连接起来显示两者之间相似性。我们将“辣”的感官域分为视觉域、嗅觉域、听觉域和触觉域。

1.视觉域。“辣”在视觉域上的映射表现为身材性感和不忍直视两种。

第一种指当男性看到身材性感的女性时,由于受到视觉刺激,生理上会出现“热”的反应,本能的受到刺激,心跳加速,体温上升。基于与品尝到辣味相似的身体经验,人们将“辣”的味觉体验延伸至视觉范畴,来表达人们看到性感美女时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即“辣”就是性感,在具体情境中通常用“火辣”来表达这种视觉域。

1)珍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 Aniston),虽然算不上火辣性感,但其凹凸有致的身材总是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与韵味。

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辣”的视觉域得到扩展,第二种视觉域表达为“辣眼睛”,从字面上理解是辣椒水喷到眼睛后的感受,这种表达的并不是性感,而是带有贬义,形容惨不忍睹、不忍直视。

2)男子南京夫子庙“辣眼睛”直播被城管抬走(网易,2017年06月20日)

2.嗅觉域。人们在品尝到辣味的食物时,同时也可以闻到辣味食物散发出来的刺激性味道,所以“辣”虽然是味觉词,但是也可以映射到嗅觉域上,指鼻子像嘴巴一样感受到刺激的嗅觉感受,表达为“辣味”,跟始源域的表达相似,需要从具体语境中分析是否是嗅觉域。

3)煙卷的辣味,人身上的汗臭,都结成一片弥漫了吴公馆的各厅各室以及那个占地八九亩的园子。(茅盾《子夜》)

3.听觉域。“辣”在听觉域上是指当人们读到或听到一些犀利或尖锐的话语时,就如同吃“辣”带给人的刺激感一样,立马就会情绪贲张,感觉畅快淋漓,因此,人的这种身体感受可以被映射到听觉域之中。当“辣”被用于形容语言时即产生“言辞尖刻的话语是辣”的通感式隐喻,在具体情景中通常表达为“辛辣的语言”。

4)莎士比亚就在《雅典的泰门》中,用辛辣的语言加以嘲讽。

4.触觉域。参与味觉“辣”的体验的还有痛觉,因此,味觉域的表达也被映射到触觉的体验域。在具体情境中通常表达为“火辣辣的痛”。

5)朝见时没想到官帽中藏有一只蝎子,螫得他火辣辣的痛,想哭不敢哭,眼泪鼻涕直往下流。

(二)抽象域

“辣”除了可以表达通感式的隐喻之外,还可以喻指抽象的性格、感情、经验、状态等,因为这种抽象的隐喻与味觉和感官域有相似的心理感受。“辣”的抽象域可以分为性格域、感情域、经验域、状态域四个方面。

1.性格域。“辣”在性格域上的映射表现为性格火爆和心狠手辣两种。

第一种指当具有“火爆”性格的人说话、办事时,虽然给其他人带来的感觉是抽象的,但人们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品尝“辣”味后,情绪激动、脸色通红、烦躁不安的感觉。因此,人们用已知的熟悉的味觉词“辣”来表达较抽象的“泼辣”的人物性格。

6)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第二种是指一个人的性格狠毒,就會在处理事件上有心狠手辣的特性,经常与身体器官“手”一起搭配使用为“心狠手辣”,还有“毒辣”等表达。

7)“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2.感情域。汉语中很少直接用“辣”表达情感上的波动,但是早期表达“辣”意义的“辛”可以表达悲伤难过的情绪,“辛”“辣”经常和其他味觉词一起搭配使用,如用味觉复合词“辛酸”来表达悲伤、难过感情。因为人们在吃辣(辛)之后,刺激性的味道会使人产生鼻酸流涕、眼红流泪的生理性反应,这与人们伤心难过时的反应相似,因此,“辣(辛)”的味觉性体验被投射到感情域,和“酸”“苦”等连用,表示“艰难”之意和难过的情绪,如“辛苦”等。

8)像黄秋生这一辈的艺人,当年都是从底层辛苦熬出来的。

3.经验域。中国有句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字面意思是跟新姜相比,老姜的味道更加辛辣浓烈些,但是现在大多用的是这个句子的隐喻义:年纪大的人在许多方面经验更加老道,技艺更加娴熟。因此,在汉语中“老辣”一词被用来形容人在某些事情上十分老到,经验丰富。

9)以浑朴雅拙的造型,洗练老辣的笔法,道出自然与生活的真谛。

4.状态域。上文说道“辣”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味觉,而是热觉、痛觉和四种基本味觉混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感觉,所以人们在食用“辣”之后,会身体燥热,坐立不安,这种相似性被隐喻到较为抽象的领域,用来形容人们遭遇到麻烦、难办的事情时焦急、不知所措的状态。在具体情境中表达为“辣手”,这种表达有时也用于性格域表示性格狠毒,我们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10)如何“平衡”新老队员参加名额有限的国际赛事,已成为中国队的一个辣手问题。

三.结语

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分析了汉语基本味觉词“辣”的隐喻化,由“辣”的始源域分析出它感官域和抽象域两类目标域,感官域可以分为视觉域、嗅觉域、听觉域和触觉域四种,抽象域可以分为性格域、感情域、经验域和状态域四种,证实了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是概念性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种观点,并且详细说明了始源域和多种目标域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梳理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在汉语味觉词“辣”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2]胡婷.认知视角下汉英基本味觉词的多义化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张靖华.汉语具体味觉词造词理据训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68-74.

[4]熊黎,郑厚尧.汉语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93-294.

[5]张靖华.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作者介绍:徐文,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6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