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比:凸显目的好方法

2019-04-01杨和平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头亮光红灯

杨和平

某些事物现象,或者思想观念,我们直接表达难以阐释清楚,或者不便于直接表达,此时,类比手法便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运用类比,可以很好地暗示或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倾向等。

吴伯箫的《灯笼》一文,就运用了非常精彩的类比手法。这些类比很好地突出了作者所要呈现的写作目的——通过对童年时代的灯笼的怀想,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以及“愿做马前卒,甘为燎原火”的决心。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作者用“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类比“小孩子喜欢火,喜歡亮光,却仿佛是天性”,并列举了三个佐证小孩子喜欢火和光的例子:黑暗中的儿童见到亮光停止哭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玩火玩灯;不听大人的恐吓,依旧在神龛中偷偷点烛。这里,作者写的不仅是小孩子的天性,更是人的天性,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有“喜欢火”“追求光明”“为光明献身”的天性。这也为文章结尾表达自己“愿做马前卒,甘为燎原火”的决心做了铺垫。

2.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

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作者直说“挂红灯,有着行好的意思”,就太单调、干瘪了,但有了“盛伏舍茶、腊八施粥”这个类比,“村头高挑一挂红灯”的好处就让我们有了直观的感受,知道这个好好到什么程度,是怎样的一种好:在最热的天,在你最口渴的时候,给你端茶送水;在最寒冷的天,在你最饥饿的时候,送给你热腾腾的腊八粥,送给你最美好的祝福。这样,“挂红灯”的美好乡俗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

3.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族姊远嫁的“辉煌景象”究竟华贵到什么程度?除了直接描述外,作者还引用《宋史·仪卫志》中记载的景象进行类比:打灯笼的人是“亲事官”,代表官方,具有严肃性;人数是“八十人”,队伍庞大,具有隆重性。虽然作者强调了“不像”,但这样的类比,还是向我们暗示和强调了“族姊远嫁”时的“辉煌”“华贵”非同小可。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渲染“族姊远嫁”的华贵呢?联系下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为了写“败落”,写“世事沧桑”,写“人事无常”。作者由家事联想到国事,心中的爱国情怀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延伸练习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要“自夸”,要表明自己的“非凡”,他不便直说,也没有直说。但他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巧妙地运用了两处类比,便将自己“自命不凡”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对此,请你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村头亮光红灯
破晓时分
瞌睡来
一种亮光金属面釉及其在陶瓷砖中的应用
父亲节忆父
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
春意
留守媳妇
李兰娟
我愿意是路灯
红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