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2019-03-31牟彪李勇成

设计 2019年23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综述

牟彪 李勇成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 就业能力 综述

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相关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目前,全国近2000余所高校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30万人,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实,即空缺职位与失业并存状态。—方面用人单位急需拿来即用的人才,另—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究其原因是人才能力的标准错位,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不仅带来国家教育资源和家庭人力资源投入的巨大损失,也给大学生及家庭带来了生存难题和社会压力。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受“艺考热”的影响,生源和招生数量激增,就业形式较其他专业更为严峻。为此,关于这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以便为后续探讨提供参考。相关文献内容可归纳为就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就业现状与原因、相关建议与对策等三大部分。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与概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

Gazier(1999)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有酬工作、在工作中晋升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Bowe.F(1998)提出就业能力的内涵包括职业管理能力、求职能力、发展策略、表达能力、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国内学者目前对就业能力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具体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葛维东(2011)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就业能力和非专业就业能力,专业就业能力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素质等;非专业就业能力是指除就业专业知识、能力之外,其他通用的就业能力,如思想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求职技能等。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艺术设计类专业隶属于艺术大类下的设计类,具体包含了工艺美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姚莹,徐成凯(2017)通过判断矩阵检验,认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背景、专业能力、CA.能力、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陈利平(2014)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吃苦精神、抗压及创业能力等。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兼具人文和理工特征,本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专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求职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是就业力的核心,是自信的基础,非专业能力是就业力的辅助,是大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认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使大学生获得职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他因素(如机遇、个人天资、家庭背景等)不在研究范围。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张松(2009)闫辉(2013)认为,受艺考热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二梅(2014)贺佳碉(2017)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期望值过高,就业理念固化,就业面窄,签约率低、跳槽频繁等现状。张会锋(2016)则认为—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方面企业大量缺员。

造成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市场变化原因(社会需求变化),也有内部就业能力原因(生源、高校、教师),本研究就内部原因参照产品生产过程(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将原因梳理成“生源与招生一教学培育一职前教育”三部分。

(一)生源与招生

1.“艺考热”降低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生源质量。李志强(2009)认为“艺考热”的兴起,考生将学艺术作为升学的捷径,文化基础较差的部分高中生转向学习艺术,他们对艺术无真正的兴趣,只是为了进入大学,获得毕业证。王松江(2014)也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招生数量多,容易被录取,而逐渐成为高中差生上大学的另一种途径。蒋芸(2009)發现这些报考普通高校希望比较渺茫的考生,转而学艺术,期望通过“短、平、快”的临阵磨枪式训练,达到升学的目的。由于这类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文化底子薄,对知识的获得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校后片面追求专业技能学习,忽略理论知识的积累;周莹(2017)认为通过几个月的绘画速成,虽可以从艺术设计的感性认知上理解绘画,但很难深入了解并获得应有的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与纯美术专业学生相比,在绘画、审美等专业素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大学阶段学习上定位不清。

单娟等(2013)认为设计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形成较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艺术设计是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而形成的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可以在学思并重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生源作为“产品”的原材料,其品质下降,必然导致理论学习能力差,知识系统性不足。

2.高校“逐利”,盲目招生。按照市场规律,有了“艺考热”的市场需求,必然会产生供给侧高校的“招生热”。李志强(2009)指出艺术专业的经济效益是高校间争相设立的主要动机。吕屹(2009)指出高校通过扩大艺术专业招生数量,新增设艺术设计类专业,来抢占生源市场。闰辉(2013)发现理工科院校、医学院、农学院、煤炭石油类院校等也都纷纷开设艺术专业或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其招生规模和毕业生数量占比不断增大。这些学校根据各自社会影响力以及当年生源行情划定招生标准,加入了激烈的生源争夺战,逐渐固化形成以专业设计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为塔尖、普通本科院校为塔身、地方高职高专为塔基的“金字塔”式生源市场。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心理辅导。姚莹,徐成凯(2017)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对就业缺乏心理准备,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周莹(2017)开展心理学讲座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积极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寻找解除困难的对策,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其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从而调适自我情绪,把控自我行为,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小结及建议:

(一)小结: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研究者深入的探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经过梳理文献也发现:

首先,从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多个原因来看,这些原因之间的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互相交错,层层递进的关系,如图1。其源头为“艺考热”,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为升学而选择“捷径”,高校为“逐利”而盲目扩招,由于双方都“心态”不正,而引发教学师资缺少、教育设施不足、学生学习能力弱等二级问题;高校为了应对师资问题,让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直接进课堂,带来师资实践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学习能力弱,也使得其重专业,但通识教育差,重技术,但创新能力弱,自信和忧虑并存、就业期望值高等三级问题;同时,综合类院校僵化的教学管理,以及艺术设计类学科常年被边缘化等现实,最终导致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的现状。

其次,从破解的对策来看,诸多研究者针对源头,提出要控制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强调“产品”原材料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师资建设,建议增加行业实践经验的一线师资,培训无实践的年轻教师,强调“工人和设备”的重要;同时针对教学管理,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和社会实践教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定制“产品”,以及将职前教育落到实处,提升非专业就业能力(职业素养、写作能力、协同能力等),达到既能工作、会思考、又懂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二)展望:首先,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比例的权衡。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得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驗理论的标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也要注重通识教育;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要关注个性发展;既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注重个体的实践能力,这里的平衡度怎样把握?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合理比例是多少?就业市场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怎样权重?对于这类问题不能“脚痛医脚”的方式,而是值得深入探讨。

其次,对策和建议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我国地域、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对人才就业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同类型的设计类公司(如装饰公司,景观园林公司,广告传媒公司,动画多媒体公司等),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特点也不一样(如专业院校培养“精英型”,普通本科定位“应用型”,高职高专倾向于“技能型”)。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具体企业类型和岗位特点,与具体院校人才定位等结合的细化研究,针对性研究非常有必要。

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紧扣用人市场的能力要求。针对分布在不同地区、类型多样的用人企业,展开与设计岗位相关的具体能力需求调查,并建立一套及时更新的动态系统,实现大数据管理,以便办学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以及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对接,以便各方朝着共同的办学目标而努力。高校在明确就业能力需求后,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学生也立足自身现实,找出差距,制订和调整学习计划。

结语

化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是按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既要从源头“艺考热”上着手,要控制招生量、提升师资水平、完善教学改革、落实职前教育等:也要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比例、市场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等,以及不同地区、企业类型和设计岗位的人才要求;因此,可尝试建立市场、高校、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能力需求信息的动态系统,为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