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书写与生态文明 建设的时代互动

2019-03-29卢瑜

民族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牧民书写文明

卢瑜(壮族)

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学作品,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为较早期的自然文学典范。两位作者的生态思想,也随着译介而被植入各国文坛。1962年,著名畅销书《寂静的春天》出版,197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宣言》出版,这份宣言影响了世界的生态环保政策。随着世界生态危机进一步加重,生态主题的文学创作更加为人瞩目。其创作上更为关注重建人与地球、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伦理关系。文学书写为纾解时代之惑,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审美尺度。文学书写由此而带上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从这一意义上说,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学创作,就是以文学的方式来反思和书写文明的进程。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作家自觉地把生态环保纳入创作视野,从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发掘艺术表现的丰富素材,探索文学艺术与环境保护积极互动的有效方式。

韩伟林的小说《阿尔善河水长又清》从苏和与图雅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描写开始,逐步展开草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矛盾对立。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叙述还触及了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重点讲述了阿尔善河与牧民朝克一家几代人的命运关联。阿尔善河是牧区的母亲河,并且神秘地关联着牧民朝克一家几代的生死与悲欢。“阿尔善河水长又清”是一种文化隐喻,它象征着草原牧民们千百年来休戚与共的生命脐带,以及尊重和顺应自然所带来的美好愿景。奔流不息的阿尔善河水,这既是生生不息的文明理念的形象表达,也寄托了“马背上的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化认同。

文化观念影响着个体与公共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牧民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选择有着密切关系。

牧民朝克是一位致富能人,他与医生白雪相爱。图雅与父亲朝克相依为命,图雅的母亲早年死于因洪灾而引发的水库决堤。图雅的姥姥南斯日玛,却是当年的水库修建者。图雅与负责阿尔善河截流工程的设计员苏和曾是一对情侣,命运的阴差阳错,图雅与救命恩人牧民朝克鲁结婚。苏和因受牵连被控受贿,出狱后重返牧区做技术设计,并开始深入反思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生态文明的观念,在一次次选择中,苏和不断地接受现实与信念的拷问。

小说的叙述,依托的正是当下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所反映的问题,鞭辟当下改革的深水区,击中攻坚的要害处,即利益格局的调整。作为一名年轻的规划师,苏和曾认为煤化工产业能让自己家乡的牧民增收致富,并以自己参与其中的规划为荣。然而,事实正相反。发展煤化工产业,没有给牧民们带来收入增加。并且,由于截流导致阿尔善河下游生态恶化,牧民连生存环境都在恶化。苏和本人也经历了命运的捉弄,付出了人生代价,而这反倒促成了他对于发展模式、生存现实与意义世界的新理解。重获新生的苏和与乌恩教授、朝克等,可以说代表了来自民间的环保监督力量。小说塑造的人物群像,除了朝克、苏和、图雅、朝克鲁、白雪、乌恩等公序良知的代表,作者还塑造了急功近利、罔顾环保的鲁克副旗长,以及规划设计院吴院长。他们俩是一对崇拜 “奇怪的外国字”(GDP)的实用主义者。鲁克副旗长、吴院长可以被看作是利益庞杂交错的基层管理者的代表,他们构成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尽管作者对他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但这对组合却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还有同样以虚写来处理的煤老板。这些群体共同构成了治理体系中利益固化的节结,由此,甚至还能透视,地方经济唯GDP论英雄的某种盲动。

作者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巧妙处理,艺术的逻辑走进了社会政治学的逻辑。小说结尾处,苏和在搜索报纸上公布的环保督察回头看的结果。叙述到这里极为省略,然而,“复杂早已归于奇简”,令人遐想,意味深长。读者可以想见,那些似乎不倒翁一般的利益板结,犹如亿万年前某次地质大变动的罕乌拉山,一部分依附的山体,正分崩离析,落坠后归于荒寂。而真正坚定的改革勇者,面对地动山摇,却会迎难而上,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前进中坚定前行的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若干重大体制改革,如环保督查回头看,政绩观拷问、人民获得感等考核目标,这些内容在小说中都有所涉及。然而文学书写并不是罗列编排数据,而要以文学化的方式来提出时代之问。作者通过艺术技巧来呈现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并邀请读者参与阅读审美,以达成文学的艺术浸染与社会动员的效果。

小说在叙述方式上采取虚实结合。环保督查事件的过程是虚写。从牧区动议工业立旗,导致阿尔善河被截流,到阿尔善下游湿地生态恶化,继而被环保督查,这一系列的事件简笔交代背景而带过。而两组爱情故事是实写。规划师苏和与图雅、朝鲁门的姻缘转换为一条线索。牧民朝克与医师白雪的姻缘是第二条线索,由叙述普通牧民的家事而展开一幕幕场景,串联起普通人与这一起环保事件所发生的种种关联。小说的叙述以情感心理推演出事件推进的逻辑线索,简明轻快。作者还通过设定多重意象,进行场景式构图,叙述酣畅而充满活力,巧妙地将普通人的观感介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叙述场景与感受,来呈现时代风貌,为时下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语言风格上,这篇小说的语言表达富于民族特色,审美形态充满流动的开放性。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 语言符号中的“音像形象”具有“能指”的作用。文学书写中出现少数民族语言,其表音表意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反而使得作者以汉语书写文本的表现力更丰富,接受者的感受也更加多样,这恰恰是文学语言所看重和追求的“有联想的意义”。例如,小说中的阿尔善河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即“额吉河”。“额吉”是“母亲”一词的蒙语表达,自带神秘的文化魅力。除了河流,还有苏木(乡镇)、嘎查(村)都叫阿尔善。蒙语“阿尔善”有吉祥之意,体验内涵也很丰富。还有,牧民朝克在那达慕(摔跤)上获授的章嘎(荣誉配饰)以及反复吟唱的长调《罕乌拉》,这些富于民族特征的细节,代表的不仅仅是关于蒙古族牧民历史记忆的一种仪式性书写,还构建出一种特殊的想象与叙事经验,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长调《罕乌拉》,虽不可闻,却含义丰富,韵味流动,拓展了文学书写的审美意象层次。

除了形式上的审美价值,这部小说也带来富于活力的审美资源,即为当代美学和生态主题文学创作贡献了文化哲学上的资源。黑格尔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歷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对生态文明做出时代拷问,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反思,这是现实主义情怀作家的书写自觉。

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学书写,经历了从观察自然的写作,到揭示生态危机的写作,再到整体性思考危机根源与对策,探寻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写作。整体性思考的书写者渴望将自己的心身融于自然与社会,在不断探索中去发现和实践整体性生态文明的意义。文学书写的魅力在于生动的审美体验,并通过体验来激发相向而行的信心。小说里草原神秘的恋物传说、神山圣水的通灵和合、民俗民歌的穿插设计,这些情节的巧智安排,让作品呈现一种多元文化杂糅共生的美学建构。比如,罕乌拉山厚实雄壮,阿尔善河水长又清,在苏和的梦中,阿尔善河流从不间断。山水象征草原民族自然存在的父性、母性文化图腾,形象地诠释了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生生不息的整体性自然观。在文化反思上,作者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反思,以苏和之问提出“发展的模式、文明的形态”应该“不止一种可能”的思考。与一般性揭露生态危机的文字书写相比,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更具吸引力,在文化反思上更有穿透力,也更容易达成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共识。

无疑,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为了地球家园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生态文明的进步,也需要中国为世界贡献一个美丽中国。“山水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尊重并顺从自然”,“发展与保护相统一”,这些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贡献。文学书写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互为表里,民族文学处于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更为迫切需要构建起审美认同及其呈现的共生方式。文学书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互动,需要焕发书写者的主体性精神,自觉承担时代责任,以民族性的文学书写,构建出审美意义上的整体性、系统化的观念,朝着人类精神更深处探索前行,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贡献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价值。

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小说《阿尔善河水长又清》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发现。

责任编辑 郭金达

猜你喜欢

牧民书写文明
漫说文明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文明过春节
书写要点(十)
商人买马
养成书写好习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