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9-03-29

共产党员·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根据地井冈山战士

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一些立志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亡中国的新途径。1917年10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他们拨开迷雾,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思想的指引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迎来了新的历史拐点。自此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时刻将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作为自己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始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一次重大挫折。血的教训让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直接掌握武装力量,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1927年8月1日,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星火,开启了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为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的最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建设根据地到被迫长征,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伟大的中国人民没有被艰难困苦吓倒,伟大的奋斗精神一直支撑着党和人民奋勇向前。

在井冈山,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开创了第一片红色根据地。当时,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红军战士以糙米饭、南瓜汤和野菜果腹,在严冬穿着单衣坚持战斗。此时,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以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克服艰难险阻。不但解决了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也以事实回应了党内极少数人提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更成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根据地广泛建立,红军队伍规模空前壮大,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全国点燃,然而,此时中共中央内部出现的“左”倾错误却使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生活异常艰苦,但是他们没有屈服,而是怀揣革命必胜信念与自然险境和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作斗争。遵义会议成功解决了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大草地,甩开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红军长征终于胜利结束。党和红军用浴血奋斗的事实证明,在通往远大理想的道路上没有坦途可走,唯有在坚定理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扬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才能保证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在黄土高坡上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建立起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的11年里,这里成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赢得全国解放的红色核心。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侵华日军的扫荡给根据地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和艰苦的斗争条件,广大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迸发出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积极投身于边区政府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将士们一手拿钢枪、一手拿锄头,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将荒草遍地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了“塞北江南”。

大生产运动对解决严重经济困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人民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它不仅支持了敌后的艰苦抗战,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广大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党领导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腐朽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知识链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奋力争取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会议最后一天的议程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由于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是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举行,所以,这艘承载着中国革命火种和历史使命的游船也被称为“红船”。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发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将“红船精神”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他将“红船精神”视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知识链接: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初期,国民党军队不仅从军事上进行“围剿”,而且还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以达到扑灭革命圣火的目的。对于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曾在文章中谈到:在白色势力包围的井冈山,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还是难以为继。根据地食盐、布匹、药品极度缺乏,几乎断绝。红军官兵在打仗的同时,还要筹款,每天的伙食费极少,战士们大都营养不良。医院伤员缺医少药,极其艰苦。

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与官兵一致,共同过艰苦的生活。到隆冬,许多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只有一件单衣,晚上睡觉只能是三个战士一床棉被。有的战士只能用稻草当被子盖,当时战士们还编顺口溜唱道:“盖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充分表达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时毛泽东的衣服是补丁上加补丁,朱德的衣着就像一个伙夫头。伙食方面,每天总是千篇一律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红军战士们长期没有盐吃,肉更是几个月也见不到。战争期间生活就更苦,红军将士从上到下,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伙食费,毛泽东、朱德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喝稀饭。

虽然环境条件如此艰苦,但是红军官兵并没有被困难压倒,反而以苦为荣,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想尽一切办法大搞生产自救、自力更生。为了解决食盐缺乏的困难,根据地军民把房屋老墙上的土取下来熬硝盐,以代替食盐。红军医院设备简陋,缺少医疗用具,医务人员就自己到山上砍竹子,自制竹刀、竹镊子、竹药茼等代替。药材短缺,红军战士请教当地老中医,自己上山采集草药,并认真学习中药配方,配制中药用来治疗伤病员。为了打破敌人即将到来的“会剿”,及时把粮食运上山以备战时之需,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将士从井冈山下挑粮上山,每人每天两趟,往返百余里。

为了解决红军的给养,安定群众的生活,巩固红色政权,边界党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共渡难关。土地革命前,由于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井冈山土地革命后,在边界党组织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针对当时经济困难的状况,苏维埃政府领导井冈山军民白手起家创业,先后创办起一些军械厂、棉被厂、印刷厂等。建立红军医院时,资金不够,于是全军上下共同捐款,把平时的零用钱和节余下来的伙食费捐献出来,一共凑了1000元大洋。钱还是不够,红军战士就地取材,轮流出工,终于建起了两层的“红光医院”,使红军伤病员有了一个固定的去处。另外,根据地还建起了自己的造纸厂和红色墟场,并想方设法开展红区和白区的经济贸易,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根据地急需的食盐、药品、棉花和经费等运进山来。

正因为有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军民才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倒,也正是在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井冈山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和发展起来。

知识链接:长征中的浴血奋斗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瑞金,结束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人们经常把长征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漫二万五千里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冲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忍受着饥饿寒冷的煎熬,翻越了地球上罕见的险峻峰峦,穿越了难行的沼泽沟壑,一步一步踏出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用生命和鲜血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后,于1935年5月24日来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蒋介石以薛岳、刘湘等部,南攻北堵,并将渡口的船只全部烧毁,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安顺场。险恶的地势,嚣张的敌人,并没有吓倒红军将士。在刘伯承、聂荣臻的带领下,红军以勇猛的奇袭战术,歼灭渡口守敌两个连,缴获了一只渡船,控制了南岸渡口。5月25日,红一团第二连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的率领下,登上了这只缴获的木船。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战胜了险滩急流,终于强渡成功,消灭了敌人一个营,控制了渡口工事,粉碎了蒋介石的企图。渡口工事虽然被控制了,但渡河船只严重不足。如果靠这仅有的一只船渡河,全军渡过河去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当时形势所不允许的。于是,中央军委决定,兵分两路。红一师及干部团继续在安顺场渡河,沿左岸北上;主力沿右岸北上,直奔距安顺场320里的泸定桥。

泸定桥是四川通往康藏地区的咽喉要道。此时,桥东泸定城有守敌刘文辉近一个团的兵力把守,桥头、河岸早已筑好防御工事,派有重兵扼守,桥板也全部撤掉,仅有几根铁索悬在空中。另有两个旅的敌军,正在向泸定桥急进增援。为了抢夺泸定桥,红二师第二团以一昼夜240里的急行军,冒雨前进,在敌人之前占领了桥西头。接着,红二连22名勇士在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冒着敌人的猛烈火力,攀爬着悬空的铁索冲向对岸,占领了桥东头,并与沿左岸赶至泸定城的红一师一部胜利会合。5月30日,中央军委率领的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

翻越夹金山。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开展新局面的战略任务的指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关键,是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夹金山。夹金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人迹罕至。此时,指战员衣衫单薄,还有许多战士身负重伤。但坚强的红军战士,忍受着严寒,迈开双腿向雪山前进。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身穿夹衣夹裤,手持木棍,带头走在队伍的前面。攀登到半山时,气候突变,狂风挟着冰雹劈头盖脸打来。指战员们手拉着手,与狂风冰雹搏斗着。快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指挥员们不停地告诉战士们,无论如何不能停下休息,停下休息非常危险,大家互相搀扶着,终于胜利地翻过了大雪山。

穿越大草地。1935年8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这时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这里许多地方的青草下面是一尺多深的黑水,水中含有毒素,脚如果被草根刺破,经黑水一泡,伤口便会溃烂。当地的气候十分恶劣,白天雾雨迷蒙,夜间风雨交加,寒冷异常。茫茫草原没有道路,只能踩着草根行走,不慎落入泥潭,就会越陷越深,被沼泽吞没。红军战士还面临着粮食的短缺,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皮毛坎肩脱下来,甚至還有马鞍子,都拿来煮着吃。在困难面前,红军战士没有低头,而是充分发扬了伟大的奋斗精神,经过六天六夜的行军,终于排除万难,走出了草地。

知识链接:垦荒南泥湾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生产过程中,旅党委作出决定“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圈外”。从王震到勤杂人员和随军家属,人人参加生产劳动,承担和战士一样的生产自给任务。一个到三五九旅访问的记者写道:“王震的双手也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是1932年入伍的老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多次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他把团司令部的参谋长、参谋、通讯员、司号员等人组成一个生产小组,自己担任组长。他们承担的开荒任务和连队干部战士一样多。陈宗尧下连检查工作,总是扛着镢头,一边和干部战士开展劳动竞赛,一边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战士们更是你追我赶,越干劲头越大,越干办法越多。七一八团著名劳动英雄李位,创造了一天开荒三亩七分六的惊人纪录。劳动英雄赵占魁又以四亩一分一的纪录超过了他。四支队一营战士尹光普,特别打制了一把十斤重、一尺多长的大镢头,每天开荒在四亩以上。七一九团有20多名50岁以上的老同志,组成了一个老头队,由老军医蒋维平当队长。上级给他们的任务是能开多少荒算多少,他们的决心是不仅做到生产自给,而且要自给有余,为革命多作贡献。指战员们在劳动中唱道:“红红的太阳照山岗,南泥湾里好风光。革命战士不怕苦,扛起镢头去开荒。生产自给反封锁,气死顽固贼老蒋。”歌声表达了解放区全体军民的意志和决心。

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到1942年,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开垦了两万五千多亩荒地,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三五九旅奋战南泥湾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全体军民的生产热情,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纷纷提出要“创造敌后南泥湾”,南泥湾精神在各解放区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根据地井冈山战士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窗台上的妈妈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国际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