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2019-03-29

共产党员·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愚公品格中华民族

古代神话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故事,民间传说中“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美谈,古籍史料中“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正是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写照。《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论述,墨家学派崇尚俭朴之风,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反映了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诠释了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伟大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优秀品格,是支撑中国人民创造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伟大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品格上。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一论述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生存的励志名言。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劳动人民创下的许多工程和业绩,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等都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大江大河洪水暴涨,沿海地区常常遭到台风袭击,人民群众在洪涝灾害面前经受严峻考验。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加之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社会经济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略,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艰难困苦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形成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品格。

伟大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勤劳节俭品格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古人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崇尚,总是同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享乐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勤俭是人们生活的典范,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原则。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左传》和《史记》有“不贪为宝”和“利令智昏”的观点。人们也把勤俭当作了防腐避祸的良策,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警世名言。“勤俭”“奋斗”也被视为通向胜利的必经之道。“勤俭”分为“勤”和“俭”。勤,要求人们勤勤恳恳地劳动,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同时,勤又表现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勤劳的人势必会珍惜时间,并作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俭,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珍惜财物,杜绝浪费,精打细算,合理开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节俭是万善之源,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的立世之本。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勤劳节俭的精神,缔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偉大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品格上。奋斗充满艰辛,奋斗孕育着成功。几千年来,依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华民族才能成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体现在中国人民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上,表现为“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因时而变”“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自强不息是从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中演绎出来的精粹理念,它历史地、逻辑地展开,就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奋斗史。

伟大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百折不挠品格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艰难险阻。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人民没有被压倒,反而越挫越勇,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百折不挠的珍贵品格。范仲淹两岁丧父;司马光出身寒门;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司马迁宫刑而作《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囚禁、病残可以成为锻炼意志的熔炉,落榜、失意也是磨炼意志的砺石。三次落第的李时珍写出了《本草纲目》;四次落第的蒲松龄写出了《聊斋志异》;方志敏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燧石只有用力敲打才能闪光,雄鹰只有迎风翱翔才能练硬翅膀,一个人的意志在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中才能变得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百折不挠的品格是伟大奋斗精神的体现。百折不挠是人们面临困难的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自信,更是推动人民去拼搏奋斗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正是百折不挠品格的力量。

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奋斗精神已经内生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人生信条,成为民族奋进、攻坚克难的共同理念。

知识链接: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励志寓言故事,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最直接体现。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大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并赋予其特殊的革命意义,成为中国人民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形态。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愚公品格中华民族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冬季暖男必备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