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9-03-29张玲茹

戏剧之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剧作小剧场观念

张玲茹

【摘 要】曾几何时,标榜着“先锋”“前卫”的小剧场戏剧作品已然成为主流经典,它们宣传的“叛逆”“个性”“迷茫”“思考”成为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坦然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思想转变,也享受着新科技发展投映在舞台美术上的视觉盛宴,遍地开花的小剧场艺术节随处可见。新一代受众不仅坦然接受了戏剧与各种艺术形式或是艺术元素的混搭,而且对戏剧艺术与其他元素碰撞出的艺术效果习以为常,甚至对搭配不当的跨界混搭能提出合理的批判。在经历了戏曲艺术事业风光不再、近年来在“创新”中缓慢发展的境遇后,小剧场话剧、音乐剧等其他戏剧形式也有着对挖掘内心、剖析人性等演绎题材的一味重复、创新形式多样化后的瓶颈、过度舞台包装等弊端。小剧场表面繁荣之下隐藏着看似难以打破的困境。

【关键字】小剧场;创新瓶颈;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18-03

纵观如今北京的大小剧场、现代戏剧,不论表演还是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着“重视主观思想表现,重视艺术想象,重视戏剧形式创新的观念表现”①。这种内涵形式的变化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剧转型所收获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由古典的、近代型的戏剧转向现代戏剧的历史时期。在经过80年代初短暂辉煌之后没落的特定背景下,戏剧界借助于小剧场规模小、经营成本小、门槛低等便利条件,创演了一些具有先锋性、探索性、多元性、反叛性等优点的实验剧目,应证他们为现代戏剧模式设想的必要条件——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深入”“入时”。以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小剧场作品来看,这些设想均得以实现。中国现代戲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小剧场作品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以北京为例,繁星戏剧村、蓬蒿、鼓楼西、人艺实验等剧场的上座率令人满意。但在这一片辉煌表象的背后,小剧场在形式、内容甚至思想中所显露的弊端也带来了更难以打破的困境。

一、“实验”形式的瓶颈

现代观众早已厌倦了中国传统戏曲相对固定的程式化和令人诟病的“大团圆”结局,也厌倦了中国话剧舞台上“不痛不痒”的社会问题剧。学习、借鉴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中求新求变,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一条出路。小剧场戏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试验田,理应为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之路提供经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先锋剧、环境剧、仪式剧、肢体剧、咖啡剧、荒诞派、表现主义、间离效果、后现代主义等都被纳入小剧场戏剧表现“形式”的后花园,创作者希望探索和创作出具有现代性、国际性的优秀戏剧作品,充分表达现代社会自由、开放、独特的个人内心世界,展现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不管这部戏剧作品“形式”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只要将它纳入小剧场“实验”的范畴,似乎一切都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纳的。可惜的是,现代大部分小剧场作品,在失败后不总结经验,不反思问题,仅仅披着“小剧场”的外衣,轻易为“失败”找借口。

脱下这件“实验”的外衣,小剧场戏剧中兼具形式“美”和意义“美”的佳作经典并不多见,甚至是凤毛菱角。大多数剧作止步于表演和舞美方面的“独特”形式主义表现,视“形式”为自我剧作结构散漫、内容表现不够、戏剧张力不足的保护层,以“形式主义”为名漠视戏剧叙事内容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于是,小剧场戏剧从一种“程式”陷入另一种“程式”之中。

二、“观念先行”和主题“深入”

小剧场剧作家在创作中往往有“观念先行”的弊端和主题上过度“深入”阐释的问题。20世纪初,“民主”“自由”等西方理念开始杂糅进中国戏剧创作者的思想中,“从社会运动与社会革命的需求来发展戏剧”②,使中国戏剧更倾向于以西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呈现剧作思想。小剧场创作者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入人性道德的内心深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探寻人对更高哲理的追寻,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揭示,表现个体生命对人性和人最为本质的剖析。在这种观念创作下的小剧场作品,是符合时代文化精神并被大众所接受的。

理念往往不同于实际,在实际的小剧场作品中,存在着“观念先行”的创作弊端。“大量的探索戏剧,无论是偏重追求‘新思想,还是偏重探索‘新形式,都存在‘观念大于形象的弊病,剧作家的理性洞察能力与感悟体验能力失衡,在创作中往往不自觉地把人作为某种观念的化身。”③大量的小剧场剧作,剧作家在人物身上赋予的理念高于人物舞台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观念远远弱于剧作家的洞察力。观念和人物形象的分离,造成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上的鸿沟,阻碍了戏剧舞台的艺术效果。人物说着不符合自身形象的话语,这些话语不是出于此情此景下的人物口中,而是源于戏剧创作者的观念。

此外,大多数小剧场剧作过度注重实验剧目的思想升华。不同于中国传统戏剧作品大团圆结局的圆满,也不同于“欧亨利”式小说戛然而止的回味,小剧场作品更倾向于剧作思想上的升华,摒弃剧作人物的身份背景而一味将剧作思想过度拔到人性、本我、理念的精神高度,以满足另一种“圆满”——剧作者在剧作思想上的圆满。笔者并不是否定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戏剧的优势在于表现人的内部生活,开拓人的心理活动。”④从古至今,戏剧经典作品都在思想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穿越历史的长河直至今日仍不褪去丝毫光彩。但这种思想应该以剧作人物和时代社会为基底,而不是刻意创造的,也不是过度升华、借助于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万千观众通过作品感悟出来的。

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不需要将“规范”的戒尺悬于头上,也不需要担心观众不懂而过度阐释人物思想。剧作家一旦创造了人物,剧中人物的观念甚至命运都将是自身性格发展的产物,不再因剧作家个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剧作家应当尊重戏剧人物的独立命运,忍住倾诉和“教化”的欲望,将剧作思想的感悟和或先锋、或传统的观念交由观众,让观众在戏剧作品中有喜有悲,有感悟有收获。

同时,笔者也有着另一隐忧,当小剧场剧作扎堆探讨人内心情感表现,追求高层次且生涩的哲学道理或某种小众的思想观念时,小剧场的表现内容和思想价值将变得形式化、单一化。“较之外在时间、社会问题等等,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结构等可能更具审美普遍性”⑤,即便人物内心更具审美性,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状态,产生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有的人生而闲适,追寻自身躯壳以外的精神世界和哲学高度;有的人忙忙碌碌,低头脚踏实地,追求现世的安稳和幸福……戏剧作品表现的内容不能只是阳春白雪的傲然,也要有下里巴人的俚趣。小剧场表现内容也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戏剧功效的转型与回归

从古至今,无数戏剧大师和上层统治者均强调戏剧“教化”的社会功用,将“关乎风化”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审美标准之一,近代的戏剧改良运动更直接利用戏剧“教化”功能传播新思想,达到救国强国的目的。事实上,戏剧艺术与严肃文学都有着“教化”的社會功用,无非是古代社会传统戏剧艺术拥有娱乐性和大众性,使得戏剧艺术比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普通受众。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手段的应用以及教育的普及,大部分学科跟戏剧艺术一样拥有了同样的大众群体,甚至电视、电影、广播网络媒体等艺术形式由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样式新颖、方便而拥有比戏剧更广泛的受众,各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不断被引进,传统戏剧艺术生存的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戏剧艺术在“教化”上能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在这种状况下,戏剧艺术有必要向先锋转移,小剧场的建立、转型与实验,是时代下中国现代戏剧的内在要求。“转型”的方向,是“从社会教育的功能转向对审美和艺术本体的追求”。

表面上看,小剧场作品倾向于艺术本体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小剧场创作者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或借助中国传统戏剧写意化、极简化的形式表现,或融合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方式,通过高度的舞台审美给人们在视觉上以美的享受,戏剧艺术中的“内在美”“外在美”兼容并蓄,十分成功。

但,它却不好看。

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不仅需要高度的“审美性”,也要注意“娱乐性”和“愉悦性”。就演出效果而言,“娱乐性”才是一部戏剧作品成为佳作的第一层因素。“娱乐是审美、教育、宣传等作用的‘入口”,不经过此“入口”,一切都将被挡在门外,再“正确”,再“美好”也打动不了人的心”。⑥没有“娱乐性”,戏剧作品枯燥晦涩,吸引力大打折扣,难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更何谈愉悦人的身心,达到高度的“审美价值”?一部戏拥有高度的精神价值,美轮美奂的舞台,声情并茂的演员,但它却不能让人从中感受到“愉悦”,这才是最致命的缺陷。

当然,这种“娱乐性”不是不假思索的滑稽,不是不合剧情的调笑,不是情趣低下的迎合,而是合乎剧情、符合人物性格等的戏剧式幽默因素。这就要求剧作者有一双发现戏剧之美的眼睛,从生活的细节之处转变思维,实现从生活之趣到“戏剧性”之趣的提升。

四、小剧场的市场化和生存困境

小剧场戏剧模式在戏剧产业化和市场化中有着先天的短板。小剧场戏剧的“创作”实验和观念往往不够成熟,普通观众在较短的新奇期后便会陷入长久的审美疲惫期,不利于固定观众群体的形成。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富有哲理的剧作若没有幽默欢乐的元素便会枯燥无味,滑稽调笑的剧作若没有令人深思的哲理也会显得浅薄,流于形式的“实验”大多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况且在文艺作品上,国人有着重古轻今的观念,过于创新和超越时代的戏剧剧目在当下也不一定能够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国内大多数小剧场戏剧演出团体的运营需要自负盈亏,即便是受到国家保护的戏曲剧团,近年来也逐渐脱离了体制的管理,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不同于电视、电影等依赖新媒体传播的大众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有着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不可量化生产,也决定了戏剧艺术有限的产业化能力。特别是戏剧作品若还想卖出票房,只能借助于新媒体手段宣传和观众口口相传的评价,而不能像电视剧和电影一样,在电视台和电影院线广泛演出,从版权、票房、赞助和广告中获得收益。

自近代社会以来,我们主动接受了西方更为科学的现代学科分类,将艺术门类层层细化,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分流。不论是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还是实验戏剧、商业戏剧、主流戏剧、宗教剧,亦或是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等以不同形式区分的戏剧种类,实际上都在不断分割着本就较为“小众”的观众群体,这也导致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更加细致地服务于不同的观众,很难再有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能够成为大众艺术,同时享受着千千万万观众的喜爱和关注。戏剧艺术面临的不仅是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而且在戏剧这一形式的艺术种类内部,也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场面。

大量的学术论文、戏剧理论者不断地强调:小剧场的真谛在于创新、在于实验、在于探索,它不追求盈利,只为戏剧的现代性寻求方向,开辟道路,为中国未来戏剧的发展提供一种契机和可能。小剧场初创意义的确在此,但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同类的相互挤压,很难有小剧场创作团队能不在乎盈利,不在乎名气,不在乎团队的生存问题而为戏剧未来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部分小剧场剧作难免在时代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以娱乐性、卖座作为剧作创作和成功的标准,“以快感为目的的娱乐观念支配了剧目的生产”⑦,最终固步自封,甚至低俗化,小剧场的创作走向了一条违背初衷的歪路。

五、文化自信的缺失

近代社会以来,戏剧艺术遭受了数次变革。从传统的戏曲到西方戏剧的引进,从戏剧改良运动到小剧场的实验再到现代戏剧的发展。“求变图存的历史思潮下,传统性文化,从一开始就被搁置在一个极其不利的位置上。”⑧

小剧场概念的提出,不是国人的首创,而是由西方引进的观念,它的主要应用领域并非传统戏曲,而是话剧。话剧本身也不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它是西方的戏剧形式,引入之后形成了中国话剧。自然,小剧场话剧的主要创新形式并不是向中国原有的艺术形式汲取力量,它更多地向西方小剧场戏剧学习。将“先锋”“自由”“前卫”的终点放在“主体意识完全自由并和谐统一的纯粹而高级的精神游戏”⑨,探寻西式文化中“自由”“独立”“个性”的个体追求,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仁义等精髓为理性思维的阻碍,以个人逃离社会关系、逃离约束、脱离世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无束的人为至高理想。在这种绝对的精神世界中,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显得尤其需要接受改造。于是,小剧场戏曲的创作越发以传统写意化、程式化的外在形式发出理性精神的忧思,改编西方戏剧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一条小剧场戏曲创新的康庄大道。以小事家谈、说情谈趣为主的实验戏曲,即便十分好看,也难以有嘘头吸引人们驻足。大多数传统戏曲演出即便赠票,也难以达到较高的上座率,而全班底的西方百老汇音乐剧、歌剧演出十分火爆,票价高昂还一票难求。

认真思考当下的文化主从关系,我们不难看出:“从全球文化传播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美国文化或者说是西方文化压倒性的优势,加之这种‘跨文化‘跨领域的艺术借鉴,都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面临巨大的文化压力,在地域性的剧种中,也蔓延着一种文化价值认同的压力,导致了中国戏剧在整体上的价值确认危机”,因而使现代戏剧创作走上一条歪路,尤其以“创新”为目标的小劇场,更有着合理合情的“实验”和“杂糅”,将任何形式和观念的东西放置于小剧场的创作中,试探这份“杂糅”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和希望,能否给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经久不衰的秘籍。

这份初心是好的,但也需要警惕。在今天这个以利益定高低的社会中,小剧场的创作难免会受到金钱的考量,艺术的创作者也需要考虑自身的生存问题,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对于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契机和新生,也许是灾难;而不尊重民族基因,不依附本身文化传统,不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创作,则是毁灭。

80年代小剧场的建立,秉承着戏剧创作者的初心,21世纪小剧场的发展也有着一大批戏剧从业者的探索。小剧场纵然有许多困境,却也有一代又一代从业者们不断地发展与更正,正如历史的发展,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戏剧。我们不知道中国现代戏剧之后又将有什么样的戏剧形式和发展趋势出现,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开放,也许在不久后,戏剧艺术会脱离场地限制,以直播的形式走进VR,走进电视,走进电影院线,将线上收费直播与线下现场观看同步,成为大众艺术。

注释:

①张福海.小剧场的使命与中国戏剧的前景——上海第二届小剧场戏曲节论述[J].上海艺术评价,2017(02).

②吴戈.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18(01).

③汪余礼.谭霈生“审美戏剧”理论探析——兼议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一种方向[J].艺苑,2009(03).

④谭霈生.谭霈生文集(第五卷)[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302.

⑤汪余礼.谭霈生“审美戏剧”理论探析——兼议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一种方向[J].艺苑,2009(03).

⑥张革新.论戏剧文化的作用——从甘肃建设戏剧大省说起[J].科学经济社会,2011(02).

⑦张福海.小剧场的使命与中国戏剧的前景——上海第二届小剧场戏曲节论述[J].上海艺术评价,2017(02).

⑧吴戈.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18(01).

⑨张福海.小剧场的使命与中国戏剧的前景——上海第二届小剧场戏曲节论述[J].上海艺术评价,2017(02).

猜你喜欢

剧作小剧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健康观念治疗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