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CT征象分析及鉴别

2019-03-29宋慧玲张文奇严志汉夏德君方金忠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单侧实性肿块

宋慧玲 张文奇 严志汉* 夏德君 方金忠

作者单位: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宋慧玲 张文奇夏德君 方金忠)

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严志汉)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为卵巢上皮来源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6.4%[1]。OEC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相关影像学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旨在分析以往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OEC的CT影像学资料,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进一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OEC的CT资料,患者年龄29~72岁,中位年龄50.5岁。19例患者中因腹痛腹胀就诊9例,痛经、经期延长2例,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盆腔肿块3例,体检偶然发现2例。实验室检查:12例血清CA125升高,3例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

1.2 CT检查方法 检查前嘱患者喝适量清水,保证其膀胱充盈。扫描范围自膈肝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平面。采用Toshiba 16排螺旋CT扫描仪,行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造影剂用碘佛醇。

1.3 分析指标 所有CT图像由2名对妇产科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一起讨论病灶的CT征象。观察的主要征象有:肿块的形态、大小、包膜是否完整、位置、肿块内成分(实性或囊实性)、实性成分分布特点,增强扫描肿块的强化方式,是否合并腹水、网膜种植、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

图1 右侧OEC患者横断位CT增强扫描图像

2 结果

19例中有15例位于单侧,其中左侧7例,右侧8例;4例为双侧。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大小不等,最长径4.8~22.0cm,平均13.4cm。所有病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4例双侧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

2.1 CT表现 19例OEC中15例单侧肿块均为多房囊实性肿块,4例双侧肿块为实性为主肿块;肿块最长径范围为4.8~22.0cm,平均13.4cm。19例病灶中,14例呈类圆形、5例分叶状,其中2例包膜不完整,8例伴腹水,3例伴网膜结节状增厚。15例单侧肿块实性成分分布不规则、以囊壁或/和纤维分隔不规则增厚为主(见图1、2);4例双侧病变,其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见图3)。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53HU,平均45HU,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囊液成分为浆液时CT值<20HU,囊液为黏液或合并出血时CT值>20HU,增强无强化。

2.2 手术及病理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9例OEC中有8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其中5例同时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见图2B)及子宫腺肌症(见图3B)、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肿瘤宫旁浸润5例,网膜种植3例,直肠受累2例,淋巴结转移1例。FIGO分期:I期5例、Ⅱ期9例、Ⅲ期5例。3例Ⅲ期病例腹腔冲洗液中找到癌细胞。

图2 左侧OEC患者横断位CT增强扫描图像

图3 双侧OEC患者横断位CT增强扫描图像

3 讨论

3.1 OEC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 OEC的发病率较低,属于卵巢恶性肿瘤的少见病理类型。OEC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切面实性或囊实性,实性部分质脆,易出血;囊性部分常为清色或稀薄的粘性液体,常伴陈旧性出血。OEC腔镜下区别于其它卵巢肿瘤的特征为出现异型的子宫内膜样腺体,但需要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卵巢转移相鉴别[2]。本组典型病例肿块呈椭圆形,瘤体大小约22.5cm×13.0cm×9.5cm,包膜基本完整,肿块切面灰白,囊实性,质地硬;镜下可见肿瘤组织腺体增生、出芽融合成筛状,腔内可见坏死,细胞核呈类圆形,中度异型,核仁明显,可见较多核分裂。免疫组化片示:P53(±)、Ki-67(+)30%、ER(-)、PR(-)、CK7(+)、CK20(±)、CEA(±)、CA125(-)、Wilm,s Tumor(-)。关于OEC的组织起源,以往文献报道[3]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所致;目前大多研究[4]认为其主要来自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向子宫内膜样癌分化,其组织学和子宫内膜癌相似[5]。

OEC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以腹痛腹胀或腹盆部包块就诊,可伴或不伴月经改变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目前临床筛查卵巢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有:血清CA125(正常值<35 U/L)及血清人类附睾蛋白4(HE4)(正常值<140pmol/L),但两者的特异性不高,因为其数值的高低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期有关。OEC属中度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6],患者多为绝经期妇女(多为50~60岁),以单侧较多见,术后5年生存率50%~80%[7]。本组19例中15例为单侧、4例双侧。文献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增加卵巢上皮癌的发生风险,并以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和OEC多见[8],此组病例也支持这一观点。另有文献报道约20%的OEC患者常伴有同侧卵巢或其它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5%~30%的患者可合并子宫内膜增生或宫体部的内膜癌[9]。本组病例中有6例合并卵巢同侧或对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9例伴有子宫内膜增生,分别约占31.2%和47.4%,略高于文献报道。

3.2 OEC的CT影像学表现 作者通过分析本组病例,OEC的主要CT征象有:(1)OEC通常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单侧多见;本组19例均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其中15例为单侧,4例为双侧。(2)肿瘤形态多规则且具有包膜,本组19例均可见包膜。(3)肿瘤大小:OEC大小不等,本组病例最长径范围为4.8~22.0cm,平均13.4cm。(4)肿瘤成分特点:本组19例OEC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5例单侧OEC肿块囊性成分较多(图1、2),肿块均较大,最小肿块最长径约8.0cm;4例双侧OEC肿块实性成分较多(图3),肿块相对较小,最大病灶最长径约4.8cm。其中囊性成分密度较复杂,囊内成分为浆液时,CT值常<20HU,当囊内成分为黏液或伴有出血时,密度较高、CT值多>20HU;实性成分CT值范围为37~53HU。(5)实性成分分布特点:以往文献对于OEC肿块内实性成分分布特点较少提及。作者总结本组15例单侧OEC的实性成分均呈不规则散在分布,以囊壁或/和纤维分隔不均匀增厚为主,极少见乳头状影及壁结节;4例双侧OEC的囊实性肿块均以实性成分为主,其内散在分布少量小片状囊变区。(6)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往文献报道,OEC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本组19例OEC患者有8例合并EM,其中5例同时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症、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7)伴随征象:OEC恶性度较高,常出现宫旁浸润、邻近脏器受侵、网膜及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远处转移等间接征象。本组有5例出现宫旁浸润,3例网膜种植转移,8例伴有腹水,1例淋巴结转移。

3.3 OEC与其它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 虽然大多OE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需与其它卵巢肿瘤鉴别:(1)卵巢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多见于>40岁患者,是最常见的卵巢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由于OEC发病率低,临床较少见,且影像学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最初常会误诊为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多表现为多房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较小的乳头影或壁结节、伴或不伴纤维分隔增厚,较OEC的实性成分分布相对规则。(2)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常因反复出血表现为密度不均囊性肿块,其内无实性成分,增强扫描无强化。(3)卵巢透明细胞癌:亦为卵巢少见上皮来源恶性肿瘤,CT多表现为大小不等囊实性肿块,但OCCC多为单房囊实性肿块,多房较少见,病灶多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的乳头状或结节状影,呈“大囊大结节”改变。(4)子宫肌瘤变性:当患者两侧卵巢显示不清时,子宫浆膜外或阔韧带肌瘤常会误诊为卵巢来源肿瘤,需与其鉴别。肌瘤变性时可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但肿瘤实性成分强化幅度与正常子宫相仿,变性部分呈同心圆样或漩涡样改变,有助于鉴别。(5)卵巢颗粒细胞瘤:为卵巢性索间质来源较少见肿瘤,其CT特点多为实性肿块内散在分布小囊状低密度区,呈“蜂窝样”改变,增强实性成分及囊壁中度强化。(6)卵巢转移瘤:双侧卵巢肿瘤时,需与胃肠道等来源的肿瘤鉴别,因此要仔细观察胃及肠道有无肿瘤,作者行全腹部扫描的目的也是先排除腹部其他部位肿瘤。

虽然OEC为卵巢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少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OEC发病率的增高,临床上对其也越来越重视。OEC的CT表现虽然不典型,但作者通过对此组病例总结分析认为其仍具有一定特点,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可提高此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鉴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得出的结论有待加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单侧实性肿块
更正声明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胰腺实性-假乳头瘤超声误诊一例分析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