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哇时刻”中践行“学习故事”的有效途径

2019-03-28柯燕红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灶台时刻幼儿园

柯燕红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中心幼儿园,福建 莆田 35115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的几年来,大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寻找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寻找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但是如果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竟会发现“做的”与“说的”存在距离,“观念”与“行为”存在矛盾。如今,“学习故事”为教师搭建了一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教师们更迫切地知道“学习故事”。

一、注意“哇时刻”——发生“学习故事”的首要途径

1.用“开放”的活动去演绎幼儿的“哇时刻”

专家们都说:“哇时刻”在幼儿园随地可见,随处可寻。可是,现实中却找不到“哇时刻”的影子,即使本子上记录着“哇时刻”,却也发现“哇”不起来。是教师“闭关自守”呢?还是幼儿的“被动无知”呢?笔者认为:高控的课堂抑制了“哇时刻”的出现。目前,许多的教师都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幼儿短期的发展。他们都在努力培养心目中的“优秀儿童”。显然,这样的活动“哇时刻”是难以出现的。“学习故事”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这种儿童观引导着教师积极尝试“开放”的活动,把孩子从教室带到野外,从教材带到生活,从预设带到生成。当然,这种“开放”的活动不是“放羊”的活动,它是要求教师追求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开放”环境,投放“开放”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才能放手让幼儿主动学习。在这种的“开放”活动中,“哇时刻”就会惊喜出现,“学习故事”也就自然发生。

2.用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幼儿的“哇时刻”

新西兰的“学习故事”认为,教师要把眼睛聚焦孩子身上,去发现孩子身上每一个“哇时刻”。它特别强调教师用肯定的、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幼儿,用积极的态度捕捉每一个“哇时刻”。重新翻开观察记录,不难发现,幼儿园的观察记录表上每天都在记录着孩子的一个个小小的“过错”,可想而知:那是成人的思维而不是幼儿的视角。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把一片片堆弃的瓦片当成“涂鸦墙”,一棵棵不起眼的小草当做他们美味的佳肴,一棵棵天然的竹子变成他们的翘翘板,变成独木桥,变成小船……类似于这种现象,孩子有什么错呢?如果教师尝试用欣赏的眼睛从幼儿的角度观察孩子;以合作者的身份支持孩子;用学习品质的目光评价孩子,“哇时刻”就会悄然出现,“学习故事”也就自然发生。

二、识别“哇时刻”——发展“学习故事”的主要途径

1.融入孩子,了解孩子在学什么

当教师发现孩子出现“出乎意料”的“哇时刻”时,教师就会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之中,去了解孩子在干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在识别的初始阶段应注意:第一,融入在前,但要平行融入,而非强行进入,即教师要放下“权威”的头衔,把自己当作孩子,以开放的、欣赏的、参与的方式去融入孩子。第二,了解在后,但要切忌把“了解”变成“干扰”,如,在孩子游戏进行时,提问“你在做什么”等之类的问题,这样,容易扰乱孩子的思维,进而影响“哇时刻”的出现。因此,融入在前,了解在后的前提是幼儿为“主”,教师为“引”。要始终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

2.读懂孩子,分析孩子怎么学

新西兰专家的讲座中有这么一句话“孩子的目光会折射老师‘你看懂了吗’”。看来,只有读懂,才能分析。而在分析孩子怎么学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样才能读懂。如:在幼儿园的杂草园里,没有多少坚持性的林宇晨先是游走在“杂草园”里东走西晃的,突然王一涵、陈磊正在搭建的“农家灶台”闯入他的视线,他静静地在一旁用智慧的眼睛观看着,大家找来砖头和一堆瓦片横七竖八地搭着“农家灶台”时,时而倒塌,时而站立。林宇晨以一脸认真的表情在说着,还用熟练的动作把地面整平,再把砖头放平,就像一个专业师傅一样,一个个对整齐搭着,上面找来铁丝拼搭,一会儿“农家灶台”基本成形。这时,教师们的识别“五花八门”:能运用数学空间概念解决游戏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游戏时,能乐于帮助同伴;在搭建过程中以物代物;搭建时专注的样子很让人感动等。可见,教师在放下心中的标尺,用学习品质的视角去读懂与分析幼儿怎么学,认真地识别了幼儿的“哇时刻”。

三、回应“哇时刻”,发挥“学习故事”的重要途径

在用欣赏的的眼睛去注意幼儿的“哇时刻”之后,在用学习品质的视角去识别幼儿的“哇时刻”之后,回应就成了“学习故事”的升华,它连接着幼儿的后续学习。可现实中,许多教师简单的“囫囵吞枣”的回应却中断了另一个“学习故事”的开始,使得“学习故事”成了作业,违背了“学习故事”的理念。因而,笔者“从专业的视角”与“有效的环境”去尝试“回应”的成效。

1.用“专业的视角”回应“哇时刻”

这里的“专业视角”指的是“学习故事”的视角,是一种儿童观的视角。它认为:“儿童是一个充满鲜活的、有个性的孩子。因此,教师的“回应”要追随幼儿的脚步,了解孩子的需要。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回应”孩子。这是一种显性的“回应”。当孩子出现“哇时刻”的时候,教师应积极地利用言语或非言语给予肯定或赞赏,并帮助他梳理提升。当孩子“哇时刻”停滞不前时,教师应积极地发出疑问进而引发“哇时刻”的出现。其次,教师要利用同伴的力量“回应”孩子。这是一种隐性的“回应”。实践发现,幼儿的学习是可以互相“传染”的,那么,教师应当做一个称职的“传染源”,借助图片、照片、录像、访谈等方式分享幼儿的“哇时刻”,引发幼儿后续学习。

2.用“有效的环境”回应孩子的“跨越时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幼儿年纪虽小,但他是社会的人。所以,在幼儿活动中,应设置“真情境”,了解“真社会”。如,在上次的“杂草园”事件后,教师注意到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之后,就投放棍子、篮子、扁担等一些渔家辅助材料去“回应”孩子。在这种“真情境”的环境下,通过“真材料”的支持“回应”,引发了幼儿后续的学习。在“杂草园”里,郑俊雨吆喝着:“船靠岸了,大家准备,满满的收获”,渔家孩子们赶着从“鱼网”里抓“鱼”,并大声吆喝着“新鲜的鱼啊,快来看,快来买,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农家灶台”的小孩煮着新鲜的海鲜,摆起了店铺,当起了老板,又是一桩买卖……这种“真情境”的体验验证了“有效的环境”回应孩子的“跨越时刻”,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后续学习,一个个“哇时刻”也接踵而来。这才是“学习故事”的力量。

猜你喜欢

灶台时刻幼儿园
冬“傲”时刻
时光的灶台
捕猎时刻
母亲的灶台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老灶台
老灶台
爱“上”幼儿园
一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