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核驱动 发挥广深辐射带动作用

2019-03-28

人民之声 2019年2期
关键词:珠三角粤港澳大湾

本刊记者 理 明

一核(珠三角核心区)

(资料图片)

1月28日提交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作为2019年全省十个方面工作之一。

“一核”,即珠三角核心区,是“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与肇庆。

“一核”该如何定位发展?

马兴瑞省长在报告中响亮提出:以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为主引擎,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产业、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深度一体化!

新思维 新布局

在广东的区域版图中,多年来,广州与深圳一直被称为“双子星城”。两地的经济总量几乎撑起了广东经济的半壁江山,发展竞争力均位居全省前列。

先说深圳。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年来,深圳改革创造了1 000多个“中国第一”,GDP翻了1.1万余倍,被外界称作是全球罕见的“深圳速度”。正是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使得深圳保持着强大的发展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有着强大的创新变现能力,但也不是没有短板。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较少、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短缺等,是深圳面临的现实问题。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深港合作可以率先探索。同时,深圳正在引进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国际大学城,这将为深圳创新带来强劲的后发力。

再把目光转向广州。一直以来,众多的科研院所、优质的公共服务、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是广州的传统优势。广州的政府服务、科研机构、公共配套等各方面平衡发力,形成了珠三角新的创新高地。

细观广州近年来GDP的构成,一方面,广州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演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3%,服务业已成为广州重要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做强制造业,这是广州目前最核心问题。尤其像华为这样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巨头,是广州所缺乏的。为此,接下来,广州需要着力建设制造业强市,支持汽车、电子、电力、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等等。此外,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广州科研成果通往市场的阻碍一直没有打通,仍存在“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转化应用不在广州”等问题。

广州的转型升级值得期待。广州当前极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机制体制的壁垒障碍,真正将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构建强大的创新变现能力。

佛山和中山具有深厚的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基础、肇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惠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地缘优势优化营商环境、江门“放管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东莞加速转换新旧动能、

珠海培育支柱产业集群扩大乘数效应……

“一核”中另外七市的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也是显而易见。

种种迹象表明:“一核”,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经济、产业概念,而是同时涵盖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城市格局、生态环境、文化概念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构建“一核”,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时代新使命。广东将如何“赋能”,让“一核”中的九市“各展其长、各尽其能”?

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一核”的主要目标是:引领带动,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上下功夫,通过创新驱动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核”的两大要务,一是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广州、深圳“双核”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快珠三角区域本身的协调发展,珠江西岸比较薄弱,未来要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引领作用,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城市深度一体化。构建“一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强化广州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担当,支持深圳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尖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设,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广佛同城化,强化珠三角核心区引领带动作用,优化区域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加快广清一体化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建设,促进产业转移园提质增效。

这意味着,广东对“一核”不仅赋予了新的内涵、实质,而且明确了更高更实的任务、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新布局,既体现了广东的战略眼光,也展示了广东新时代的勇于担当。

这些政策与举措彰显,“一核”将更加注重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并进一步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城市格局等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减少无序竞争和资源内耗,推动产业、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深度一体化,致力构建“互联互通、共生融合、合作共赢”模式,为推动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目标单 任务表

记者从本次大会首场记者会上获悉,广东就加快构建“一核”的一些重大政策创新和重大项目方面如今已有积极进展,下一步将全力推动。

据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介绍,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全省重点项目投资安排6 500亿,其中将有超过60%用于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主要是:

铁路方面,今年重点打通往粤东粤西的高铁通道。目前,广汕高铁正在施工,深茂铁路深圳到江门过江通道争取年底或明年动工。

机场方面,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有望在今年确定选址,惠州机场扩建扩容今年可完成,深圳机场第三跑道和广州白云机场三期也正加快项目前期推进。下一步,广东将围绕大湾区建设,和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加大合作力度,形成功能互补的世界级珠三角机场群。

高速公路方面,至2018年底,广东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超过了9 000公里,居全国第一,今年预计将有接近500公里的高速公路竣工。未来,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的网络、珠三角和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连接会更加顺畅。

今年广东将进一步搭建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四梁八柱”,在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推出相应专项规划,包括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规划等。按照大湾区建设的时序,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基础,第二阶段基本形成三地规则对接,第三阶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当前广东正按照国家要求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

为加快构建“一核”,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今年准备怎么干?该厅厅长涂高坤介绍,将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高端化发展,以及与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叠加。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省市联动,强化地市横向沟通协调,在产业规划和项目招商上,多上产业链配套项目,少上同质化项目。同时,按照新区域格局加快制定一批支撑性政策,如推动出台《关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方案》,修订并落实《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开展全省产业园新一轮调研,推进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等。此外,加快制定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作方案。发挥珠三角核心区优势作用,积极探索构建更高层次更为紧密的新型合作模式。引导其他市积极谋划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载体和突破口,推动交通、产业、生态融入对接。

1月29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第一次记者会(珊玮/摄)

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省财政将通过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发展政策,支持破解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在落实中央和我省制定的一揽子财税支持政策、发挥债券资金和社会资本作用的同时,财政转移支付同步发力,推动珠三角优化发展,重点支持珠三角核心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落实南沙、横琴、中新知识城等重点补助政策。支持加快现代交通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跨区域重点项目资本金负担机制,支持推进轨道交通、机场建设等重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高速公路、国省道、港口航道等建设。

支实招 破难题

本次大会上,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是频率最高的热议焦点之一。站在新起点,广东如何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并以此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分组审议时,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很关注广州在“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中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他指出,广州是新格局中的核心城市,同时是省会城市。下一步建设中,要注重综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大力优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建设现代服务业,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他建议,在交通方面,把交通枢纽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环形系统”。根据规划,地铁延伸到中山、东莞乃至珠海等湾区城市,通过交通的连接形成一个高品质粤语文化生活圈。

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认为,珠三角核心区制造业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但在国家级实验室、国家新材料实验室建设方面,还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未来珠三角核心区应以新产业、新能源、新制造、新材料、新科技、新智能为目标,注重研发、智造、创造,并配合统筹布局商业开发、生产基地、货物流通等资源,建成高精尖研发基地、科创孵化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物流枢纽基地、综合产业基地、国际中转和外贸基地等。

省人大代表、广东兴华燃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绮霞提出,珠三角核心区在建设过程中应有全局观念,发挥辐射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分层级实现逐步带动。同时,要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正确把握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共进的关系,寓差异化于协同之中,以精准的差异化落实高水平的协同发展。此外,还要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打造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全球高水平创新要素集聚融合的生态圈。

省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公司董事长丁建隆建议,应从构建一体化的湾区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的新视野,来规划和建设新时代轨道交通。在运营模式上,要在“城际轨道公交化”上下功夫,构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运营模式,实现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像坐地铁一样方便快捷。他透露,今后,广州地铁线网将强化“内通外联”。“内通”,就是通过加密线路打通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主要是加快在建12条线路的进度,使运营里程到2023年超过800公里。“外联”,就是实现与周边城市地铁的无缝联接,在已运营的广佛线的基础上,通过7号线、13号线等,与佛山联接;通过22号线等,与东莞联接。

省人大代表、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世兴最为关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广州和佛山的制造业基础不错,是广东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接下来应该继续发挥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并且发挥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还能进一步带动湖南、广西、江西等区域的经济发展。

省人大代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除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外,还要加强体制机制的“软联通”。只有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促进创新要素在本区域的高速流动,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平时,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创新要素里面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但是科技成果怎么流动?为此,他建议,要结合实际作出让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安排,形成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充分调动“一核”中各方面科技创新合作的积极性。

“报告里提到在2018年新筹建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计划在2019年再新筹建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能不能再努力一下,推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省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林可谓期待满满。他说,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广东的支柱产业,应当在形成更高层次产业链上发挥先锋作用。如何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短板方面,实现有效的突破和提升,从而解决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核”的问题?他认为,需要把高校、企业以及产业、运营等各个层次全方位打通,而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就可以把这个产业链串联起来。

省人大代表、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侯兰英十分关注人才工作。她认为,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如何留住人才,优化创业环境,对“一核”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她建议,政府应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尤其是重点解决人才的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人才就医方面,可否开辟绿色通道,方便体检、看病。在子女就学方面,予以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更好的优待。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本地大学生在“一核”就业、创业的支持。

省人大代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钟以俊表示,珠海位于珠江西岸,长期以来属于珠三角产业资本传导轴的末端地区。港珠澳大桥开通以后,珠海的区位条件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在与珠江东岸城市紧密融合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有望进入一段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当前,珠海面临着经济总量偏小、实体经济基础偏弱等问题,主要是珠海内生动力不足而导致的。为此,他建议,珠海需要在已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把单个支柱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群,这样才能释放出支柱产业的乘数效益。

美愿景 施工图

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关乎此,立即燃起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新热情。在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一核”中各市主要领导找准结合点,畅谈心中“愿景”,积极谋划当地发展“施工图”。

广州市主要领导说,要对照省委“1+1+9”工作部署,优化完善广州市“1+1+4”工作举措,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进一步完善城市整体空间规划,推动广州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以坚毅的战略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以决战必胜的信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建设美丽广州;以真挚的为民情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建设文化强市;以当好全省示范和表率的标准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深圳市主要领导说,在珠三角这“一核”中,深圳将加强与广州合作,携手共进,强化双核驱动作用,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深圳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决深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二是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圳将按照投入、建设、管理、服务同一标准,在基础设施、民生等社会均等化服务方面,特别是教育、医疗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领域,推动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全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方面,深圳将推进“深莞惠、河源、汕尾”一体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战略通道,向东连接粤东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连接粤西地区及西南地区,向南连接港澳,向北连接粤北地区及中南地区,中部抓好中心城区等片区建设。

(资料图片)

珠海市主要领导说,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极点”,即:广州佛山、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目前,珠江西岸还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核心,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珠海要建设成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如何提高珠海城市竞争力?珠海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珠澳合作提出的要求,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推进珠澳合作,即: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发展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待再过30年、50年,以横琴为中心,珠澳联手发展,将珠海建设成一个珠江西岸的现代化、国际化超级城市。

佛山市主要领导说,佛山是民营经济大市,是传统制造业城市。未来佛山将加快推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佛山“机器人谷”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同时加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汇聚全市资源力量突出抓好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高新区两大平台建设,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提供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佛山力争到2020年培育形成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超万亿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形成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两个超5 000亿元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4个超3 000亿元产业集群。

惠州市主要领导说,惠州将全力推进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投资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等高质量引领性项目,建设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鼓励各地各部门大胆创新创造,把特色做到极致,成为各自功能区的“引领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以新担当新作为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东莞市主要领导说,东莞将积极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以深化穗莞战略合作、积极参与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等为抓手,进一步创新机制,拓宽领域,深化与珠三角城市互利合作,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同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特别是推动智能终端产业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

中山市主要领导说,在互联互通方面,中山将加快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形成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水运等多层次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从中山出发,半小时可达广州、深圳中心城区,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两小时可达粤西地区。在创新驱动方面,中山将立足自身实际,走与香港、广州、深圳等湾区中心城市错位发展、互补发展之路,构建“大湾区中心城市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格局。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未来中山将积极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目前,中山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已超800亿元,预计2022年将突破1 200亿元大关。

江门市主要领导说,江门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推动珠江肇、广佛江珠城际等项目规划建设,争取深茂铁路深江段年内动工,做好黄茅海通道前期工作。同时加强机制“软联通”,推进与珠三角城市之间国土空间规划、审批服务、社会治理、法治环境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与港澳民生领域的深度合作。目前,江门正谋划推进“澳门—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珠海—江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重大平台”三大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粤澳合作新模式。此外,还谋划建设大广海湾LNG接收站项目。江门大广海湾LNG接收站项目,首期投资100亿元、年接收能力300万吨,远期投资600亿元、年接收能力达到1 200万吨。

肇庆市主要领导说,肇庆把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作为对接大湾区各领域机制的重中之重,对照国际一流湾区标准,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重点,推动从“老三拼”(拼资源、拼优惠、拼政策)向“新三比”(比效率、比服务、比配套)转变,打造大湾区营商环境新高地。全方位融入大湾区建设,肇庆最大的短板在产业,最大的机遇和潜力也在产业。肇庆将坚持错位分工、配套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链分工,加快建设立足大湾区面向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要基地、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

接地气 细谋划

经记者梳理发现,大会期间,代表们共提出了近60条涉及珠三角核心区建设方方面面的书面建议。这些建议虽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却始终紧扣“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的主线。其中,《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铁规划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尽快上马建设深珠通道的建议》,格外引人注目,社会反响很大。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铁规划建设的建议》是1月29日下午由来自深圳的省人大代表谢志岿领衔、30多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在建议中,谢志岿描绘了一份“超详细”的粤港澳大湾区高铁规划建设“路线图”——

首先,在完善深圳对外铁路通道方面,谢志岿建议:1. 往东新增深圳至长三角、海峡西岸城市群铁路通道。结合沿海通道南段广汕、福厦高铁建设,沿海通道北段杭温、杭绍台高铁和钱塘江跨海通道建设以及其余段改造方案,规划建设深汕铁路(西丽—坪山—惠州—深汕合作区深汕站衔接广汕铁路),将深圳至上海铁路运行时间压缩至7小时,并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共同研究珠三角—海峡西岸—长三角高铁全线贯通的新通道,争取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同时做好相应的规划预留。2. 往西新增深圳至西南、西部沿海城市群铁路通道。建议结合既有贵广、南广铁路以及成贵高铁、渝黔高铁建设,规划新增深肇铁路(主线由西丽—珠海—南宁,支线由珠海—江门—肇庆衔接南广、贵广铁路),实现深圳与西南、西部沿海城市群的高铁直达。3. 往北新增深圳至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通道。建议规划增加深圳经广州北至湖南永州高铁新通道(深圳—东莞松山湖接广州枢纽客车东北环线—广州北站—湖南永州,与呼和浩特至南宁高铁通道衔接),缓解既有广深港高铁压力。

其次,在完善深圳铁路枢纽布局方面,谢志岿建议:结合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设以及新线规划,新建西丽、机场东枢纽,改扩建坪山、光明城、平湖枢纽,形成“五主四辅”的铁路枢纽布局:深圳北站、西丽站、机场东站、坪山站、深圳站为主枢纽;福田站、深圳东站、光明城站、平湖站为辅助枢纽。同时,完善铁路联络线规划建设,实现枢纽之间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及深圳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大湾区高铁规划建设,打通深圳对外铁路通道,将深圳建设为现代化的国家铁路枢纽城市。高铁的规划建设,对外,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重点城市群的联系;对内,有利于推动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深度融合。”谢志岿在建议中强调。

《关于尽快上马建设深珠通道的建议》是1月30日上午由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吕国林牵头执笔,深圳、珠海两地的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出的。吕国林在建议中说,改革开放40年了,珠江口两岸仅仅有两条通道,即:1997年建成运营的虎门大桥和去年才贯通的港珠澳大桥。其中,虎门大桥是深莞惠等地连接珠江口西岸的唯一通道,其交通流量日均10万,长期超负荷运行,位居全国区域通道交通拥堵排行榜前列,节假日大桥通过时间甚至达到8小时。正是因为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加剧发展不平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未来珠江口两岸客货运交通需求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5%,日均客运量在30万人次以上。深圳要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连接珠江口西岸需要更多通道。为此,她呼吁,在当前深中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深珠通道,从而提升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域辐射力,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为尽快上马建设深珠通道,建议由省政府成立专职小组,发改、交通等相关部门和深珠两地政府参加,将深珠通道规划建设列入省政府督办项目,明确项目立项时间节点,明确项目前期研究启动和结束节点。她还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省交通、规划、铁路、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以及深珠两地政府参加,结合省发改委、省交通部门和深珠两地对深珠通道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上半年启动项目前期研究。

“深圳与珠海同为经济特区,前者以高科技、物流、金融服务见长,后者以高科技、旅游、制造立足,两地产业存在极大互补性,两地经济交往空间巨大,如珠海企业魅族已在深圳设置研发中心,深圳企业富士康也正在珠海建设基地。深珠通道的建设,对两个特区的协同发展,加强前海和横琴两个自贸片区的联系,以及完善大湾区产业布局有重要作用。一座跨海大桥,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原来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将大幅缩短为半小时可达!”吕国林在建议中充满期待。■

分组审议会上,代表积极建言献策(珊玮/摄)

猜你喜欢

珠三角粤港澳大湾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珠三角企业营销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