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2019-03-27李思思

商业文化 2019年30期
关键词:洛阳天堂

李思思

秋 游

(白居易)

下马闲行伊水头,

凉风秋景胜春游。

何事古今诗句里,

不多说著洛阳秋。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旅行就是去发现世界的不同。洛阳,没有繁华与喧嚣,而是释放被生活所囚禁的心灵,刻画了一段以地平线为画框的回忆,染尽了古都洛阳的古色花香。来到洛阳,你一定要去看看中国的历史韵味。

洛阳,这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它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说文解字》中记载:华,荣也;夏,中国人也。“中国人”这个词,最早指的就是河洛一带的居民。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讲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地形上看,洛阳地处九州腹心,享八方辐辏之利,群山环抱,四水汇流,是一块浑然天成的“风水宝地”。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河洛中“河”即黄河,“洛”即洛河,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是一条有故事的河。两千多年前,瑰姿艳逸的洛神常常在河畔出现,大才子曹植在经过洛河时,就曾幻想过与洛神邂逅的美事,并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容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读罢不必见真容,也能想象出洛神有多美。后来东晋的顾恺之将《洛神赋》绘成了一幅连环画,可惜原作遗失,宋人摹本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片土地上除了两条大河外,还流淌着洛河的两条支流伊河和涧河,在四条河流的共同冲击下,形成了一块肥沃的小平原。平原之外高山屏列,群山阻而不塞,山脉间四通八达的缝隙成为进出洛阳的天然通道。若在这些地方设置关隘,平时可保商旅通行无碍,战时封关据险,是拱卫洛阳城的铜墙铁壁。

五千年厚土,十三朝花香。洛阳做过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共十三个政权的国都。时至今日,洛河两岸,还遍布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座都城遗址,“五都贯洛”的气势天下无双。为什么“洛阳”会受到古代帝王青睐而屡屡被选为建都之地呢?因为洛阳四周雄关遍布。所以,古代帝王建都的备选名单里一定会有“洛阳”。并且那些以“西安”为都的王朝,若要迁都,首选也一定是“洛阳”。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可见洛阳在古今王朝中的重要地位。洛阳盆地,居天下之中,关山拱卫,水路通达,在和平年代,坐镇洛阳统御中国定是最佳选择。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旦天下有变,洛阳便会四面受敌,若动乱不能马上平定,盆地内有限的粮产资源将无法支撑攻防所需。

洛阳,有着如此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并在现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建筑奇观   天堂明堂

当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在她称帝前,先是给自己造了一个专属的汉字——“曌”(音zhao,四声)意为:日月凌空,普照大地。后又找人在全国各地生出很多祥瑞,意指女皇帝降世。最大的动作是在洛阳建造天堂和明堂。天堂明堂是武则天昔日理政、礼佛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据史料记载,明堂有三层,高度在90米左右,中有通天柱上下贯通。明堂是唐洛阳紫微城正殿,号称“万象神宫”。天堂有五层,高度在150米。从第三层便可俯瞰明堂。天堂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其中放置了一尊大佛。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大到令人不敢相信它们真的存在。

后来,政府在唐旧址上重修,盖成了天堂明堂景区。不过翻修后的天堂明堂,都是用钢筋水泥修缮的。天堂缩小了一倍,明堂也只盖了最上面的一层。

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融入了四季、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有九龙拱一凤,叫万象神宫可谓名副其实。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

明堂建成后,洛阳百姓云集围观,武则天于是放百姓入内参观。不久之后就是来年正月,武则天移驾明堂开始施政大赦天下,大宴群臣大行赏赐,如此盛况引得四方来朝,各国使者云集洛阳,中央帝国终于有一个现实地标,这之后的50年大概是洛阳的历史顶峰了。

几十年后,李白来到洛阳,写下了《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曈,乍明乍蒙,象太古元气之结空”,形容明堂“窙惚恍以洞豁,呼嵌嵓而傍分,又比夫昆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行文洋洋洒洒,堪比《梦游天姥吟留别》。

明堂内部怎能用一个“奢华”来概括,不过这只是遗址保护建筑,还有武周时期武则天的政绩介绍,做成立柱独特展示。

当夜晚的华灯初上,走出明堂,远远就能看见的金灿灿的宝顶,这就是天堂了。在下面围着天堂下转一圈,從不同角度看明堂、天堂,都有别样的美。

登上楼顶,俯瞰洛阳夜景,亲自感受天堂、明堂还有应天门,构成了洛阳城辉煌壮丽的景观,象征着无与伦比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了唐朝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

明堂天堂现在只剩地基夯土遗址,在如今在天堂明堂的下方,曾经的皇宫内苑帝王居所早已不再,而今变成了纵横交错的马路穿行,只剩挖掘出来的一层浅浅印记,一个璀璨盛世被时间折叠成一页纸合在土层之下。

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立三大石窟。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多个朝代连续大规模建造,长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行走在洛阳之东,在龙门石窟里读洛阳,依稀望见几千年前,先民们在冰冷石崖上钎锤的敲击,撞击出的凄美的火花,石崖上的人虽然归去了,了无痕迹,但是石头上的文化却保留下来了。穿行在石窟间,脚踏的是北朝的凿痕,是唐代的衣褶,是元明清的足迹。

伊河因此而美丽,龙门因此而名符其实地身价百倍。龙门石窟包含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龙门石窟一次肯定是玩不完的,所以想要深度游的朋友,一定要多来几趟龙门石窟,才能玩遍景区内所有景点。

沿石栈道,跟随着游客前行的队伍缓缓而行,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洞洞有典;魏晋南北朝、唐朝造像,代代不同,却很好分辨。唐代以胖为美,观石佛面颊丰润,慈眉善目,有双下巴的是唐代造像,而面容清瘦的则属魏晋。但无论大小高矮胖瘦,尊尊石佛都是精雕细刻,出神入化,他们是在谈经说法,还是与来者娓娓而叙,个个造像,栩栩如生。

作为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中洞,其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中间主佛为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话说是按照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面容雕凿,细致的雕工反映出唐朝佛教的辉煌,更有人把卢舍那称之为“中国最美的大佛”,“梨花一枝春带雨,回头一笑百媚生”。与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的风格,略有不同。卢舍那,线条圆润流利,脸庞丰腴秀美,气派雍容大度,衣裙贴身露体,积淀为一种很难逾越的艺术高度。

远观龙门山,一座龙门大佛,巨如高楼,隔河而观,占了半座山;有的很小,“万佛洞”里的一些佛像,仅比指甲大一点点;有的慈眉善目,妩媚传神,有的又是电眼雷目,惊怖逼人,似乎要将人世的丑恶灭于霹雳之下。大大小小2345个洞窟尽收眼底,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斑驳的痕迹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

令人憾痛的是,龙门石窟历经磨难,盗损严重。此外,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焦枝铁路,开山取石,将炮眼打在石佛的腹部,毁掉了不少石佛。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石佛的破坏更甚。残缺不齐的石佛,越来越多。

历史典藏  洛阳博物馆

众所周知,洛阳有三件东西名气最大。分别是“洛阳纸贵”的洛阳纸,“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花,还有就是盗墓贼发明的神器洛阳铲。据说,神器洛阳铲,一铲下去就知道地底下有没有古墓。虽然上不了台面,但时至今日,它已经变成了考古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标配工具之一,而且不光考古,在建筑、公路、农业、水利、矿山等凡是要进行地质勘探的地方,都少不了它。

当现代人的足迹把过去统统掩埋,想寻找些许关于历史的记忆,最佳的去处就是博物馆。倘若想要了解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一定要去洛阳博物馆走一走。

当你走进洛阳博物馆,你会发现在洛阳博物馆中陈设的许多珍奇艺宝,都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起源于此的印记。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中,以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夏代方格纹铜鼎最为著名,距今3700年左右,是迄今我国已知的最早的青铜鼎。这件青铜器于1975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鼎收口、圆腹、平底、锥状三足,沿上铸二环形立耳,腹饰不规整的方格纹。该鼎合抱模铸风格,端庄规整,但略显稚拙粗糙,纹饰图案具象朴素。方格纹铜鼎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堪稱国之重宝。1959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夏代都城遗址,经过60年的发掘研究,人们在这些遗迹中找到了众多迄今已知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玉质礼器群……在洛阳博物馆中,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同时,洛阳博物馆中的展品结合运用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赋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览具有雄浑大方、精巧典雅的气势和风格,再现了千年古都特殊的历史地位。

群峰俊秀  老君山

龙门阁位于秦蜀锁钥、川北门户的广元市朝天城北108国道、广陕高速公路旁,因石穴如门、潜水似龙奔腾入门而得名。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地下仙宫”的美誉。景区有雪溪洞、龙门飞阁、龙门石林、龙门栈道、龙门漂流五大景点。最大看点雪溪洞因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诗《咏雪溪》而得名。洞长近万米,石柱、石笋、石花、石幔、石人、石猴随处可见,盘古玉树、二龙戏珠、滴水观音、擎天玉柱等奇观千姿百态,景象万千。

雪溪洞隐在潜溪河畔的森林之中,风光十分秀丽。参天的树林之中有一大石壁,雪溪洞口就在这石壁之下。雪溪洞口前是一间开阔的大厅,石桌石墩整齐排列,幽静森严。厅上两米多高的陆游石像,仪态庄严。厅侧,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一丈余高的洞门底淙淙地流向大石穴中去了。

洞中的每一根钟乳,每一片岩壁,都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天然雕塑,地设天造了这座神奇了地下仙宫。一进洞门,便是“雪溪龙宫”在霓红灯的照射下,千万钟乳石像怒放的莲花从空中倒垂下来,悬挂的莲花潭上,碧潭金波粼粼,花瓣晶莹明亮,五光十色,万紫千红,胜似瑶池仙境。莲花潭北端是一座幽清的小山峡,峡壁似削,水清如镜,峡谷幽深,耐是人寻味。弯腰从石门进去,人们叫它“矮檐”。顺溪前行百余步,有一块百余平方米的小坪,小坪后壁上一大壁石钟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俯视着,人们称此为“凤凰台”。坪下流水潺潺,碧波荡漾,穿行一段山峦行数十步就到了“南海仙慈”。20余平方米的大平台前,有5米多高的大石柱,它似一青春少女,潇洒温柔,慈祥可亲,人们叫它观世音。

雪溪洞与观音石柱相对的另一石上,矗立着近两米高的石塔,名“灵山宝塔”,宝塔后是“神龙池”,池中有两条丈余长的青龙和黄龙,张牙舞爪,争抢珠宝。神龙池前,十围粗的大石柱,人称蟠桃树,下是一座石桥,人称“天桥”,雪溪洞将两岸连接起来。桥北玉柱立地顶天,据有关专家考证,此柱的形成已有一亿三千年了,雪溪洞称为“盘古玉树”。盘古玉树下,清溪碧潭,潭中一奇特而古老的怪石,酷似巨龟负着洁白的玉塔窥望来人,故史“金龟驮塔”。

古朴静谧  洛阳老街

洛阳古城区有一条从鼓楼下穿过的街道,洛阳人通常称其为“老街”。因为老街太老了,以至于追溯不清她原本的名字。很多地方的老街都是仿古重修的,但洛阳的老街是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沿街望去,房子大都是明清时期的遗存。没有富贵人家的厅堂宅院,只有属于百姓的人间烟火。令人不禁唏嘘的是,竟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变得面目全非,所以,这是一份温情脉脉的保留。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洛阳老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地方的回忆,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一眼读懂的故乡。置身此地,让你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时代在此居住生活的那些人,过着最平凡朴实的日子,然后等待着落日和归人,打磨着屋檐下平淡而真实的岁月。不温不火,不紧不慢,这是老街,也是洛阳。

神都洛阳,一个十三朝的皇城,相比起西安,无疑低调许多。他更像一个老者,淡定的坐在伊河之畔。古往今来,描写洛阳的诗词名句多不胜数,洛阳的花,洛阳的繁华盛世,都在那一句句诗词中。历史幽幽转眼千年,白马寺自创建以来,屡屡遭受战火的焚毁及动乱的破坏,几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荒凉尽显。但也就是这样一座中国的佛教祖庭,在不断历经劫难的同时,也在各个朝代的更替中不断的被重整被修缮,时至今日方有现在的规模。

老城、老街、石窟、古寺,短短几日的洛阳之行,却仿佛见遍千古风流。这或许就是洛阳,需要一个剪刀手剪开地表,一层一层的翻开,这是先民火烬,这是夏商后土,这是周公脚印,这是汉砖魏瓦,这是胡服胡饰,这是异域献宝,这是乱世残戈……这同时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一个适合居住,值得慢慢品味的城市。

游历古都,尽享古今兴废之景。古老的城市依旧繁华,带着千年的沧桑与厚重。回过头来,历史被一陣又一阵的风侵蚀、剥落,但在人们眼中的却是永远的风景与故事。

来到洛阳,你会感受到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的熏陶;欣赏到龙门石窟精美的石刻艺术;陶醉于洛阳牡丹的争奇斗艳;聆听了白马寺悠扬清远的钟声,

走在古朴静谧的洛阳老街,品尝丰盛的洛阳水席,仿佛梦回了隋唐洛阳城。

有的人喜欢自然风光,有的人喜欢历史文化,有的人喜欢好物美食,有的人喜欢去寻找世界的不同,希望你们能在古都洛阳感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希望每一个来洛阳旅游的人,都能清晰地感知五千年华夏文明之灿烂,和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自信与骄傲。

猜你喜欢

洛阳天堂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天堂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天堂学院
硬脖子的洛阳令
“洛阳不翻”唇齿留香
可可西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天堂何在
天堂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