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群式产业转移悖论与区域政策优化

2019-03-27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集群区域企业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产业转移是在成本、区位、市场需求等优势条件消长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转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论”(1936),此后,形成了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1984)、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1990)、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973)等。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为滞后,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更多关注区域产业转移的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张辉(2006)、彭绍忠(2006)、刘志彪(2009)、罗飞(2009)探讨了产品内分工型产业转移对产业承接地的影响。郝洁(2013)认为产业转移具有双向性,系统阐述承接地作为要素接受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的正负效应。孙君(2011)、姚建凤(2011)通过灰色关联模型验证产业转移在众影响因素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最大。这些成果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过于强调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同时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研究,没有摆脱“资本扩张”导向的政策主张。或者虽然指出了传统产业转移模式存在的缺陷,但并没有提出一个方案可以帮助产业承接地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另外,国内学者热衷于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证探讨如何通过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解释现实与梯度转移结论背离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对沿海城市以及经济特区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以使这些地区成为首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即使从现状来看,东部产业也没有如预期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先富带后富”的想法并未实现。并且按照这些学者的思路,梯度转移的结果是高附加值的核心、优势产业留在发达地区,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则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其结果是进一步拉大收入水平的差距以及后发地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缺失[2]。

总的来看,目前的研究多是在借鉴国外经典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再研究,没有形成自主的理论框架,集群式产业转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理应从基本现实出发,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二、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及产业特性

当代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网之间的竞争。因此,作为后发地区要想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重构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以有利于培育本地的优势产业链、网为前提。[3]因此,产业承接地政府在制定产业承接政策时,必须首先明确先发区域哪些产业具有转移的趋势及具有外移趋势的产业性质。只有如此,才能制定符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转移承接政策,有效地规避价值链低端锁定、产品空间结构的扭曲与区域产业联系的僵化及技术溢出效应的阻断等产业承接的负向效应,从而有利于本地优势产业的形成。

当企业面对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市场需求及诸如过度竞争等产业环境恶化等因素约束而形成发展瓶颈时,可以选择产业的本地升级和产业转移两种选择路径来寻求突破。因此,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也就取决于产业本地升级净收益和产业转移的净收益及其成本的比较。企业在选择是通过转移还是升级来解决发展瓶颈时,如果目标收益不变,则取决于两者因升级的技术距离所导致的成本和转移的成本比较,即只有当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大于产业升级所必需的成本增加时,这些企业或企业生产网络才会选择转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转出产业的性质。

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园区前期基础建设投入比较大,要想能顺利回收投入的成本,或者避免监管部门摘牌,就必须保证在短期内形成规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欠发达地区往往来者不拒,人为压低对资源环境门槛,压低劳动力成本,最终走上低成本、低技术、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旦承接地的资源优势丧失,必将使本地经济发展陷入新的困境。

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来看,大多是以承接地的产业区或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复制群居链[4]”或主导企业迁移两种方式实现的。就前一种模式来看,是集群企业的一种集体迁移,即生产网络中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相关企业和支持企业集体行动,在产业承接地集体繁殖,这种模式以台商在我国广东的电子产业和鞋业投资最为典型。主导企业迁移所形成的集群式产业转移,是母国或母地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在国外或海外投资设厂后,原有配套企业和供应商等跟随核心企业进行转移,在产业承接地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属于生产网络的部分迁移,这种模式以日本汽车产业在广州的投资为典型。事实上,无论是生产网络的整体迁移还是生产网络的部分迁移,都蕴含着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和转移的类型。

事实上,无论是复制“群居链”式的整体迁移还是生产网络的部分迁移,对承接地来说都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网络。

三、集群式产业转移悖论

集群式产业转移通常是由于承接地的要素、交易等成本较低,消费者需求较大,或者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情形下,转移地为寻求利润最大化而出现的,对于承接地而言,更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增长的时机。这是个互利双赢的局面,但是国内的集群式产业转移与承接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集群内部

集群内部存在结构性缺陷[5],承接地的“重投资、轻技术”和“重招商,轻嫁接”现象严重,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各地区互拼优惠政策力度,盲目承接产业转移,甚至突破政策底线,承接来的产业又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利用型产业,停留在中低档的制造、装配环节,这类产业素质低,往往带来的结果是高污染、低效率以及产业链的低端化,甚至挤压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给后发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另外,一个集群的构成应该包括如中介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行业,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集群结构单一,同时集群内的企业制造能力强、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模仿性、外部依赖性强以及创新人才不足等现象造成产业同质化,这类集群不具备就地产业升级的能力,又面临集群的衰退期,不得已选择产业转移,但是这种转移面临的问题是,当承接地不再满足需求时,这类“松脚型”企业极有可能会选择再一次转移。

(二)集群外部

产业转移的先行企业与承接地的合作通常只停留在非关键环节,并没有形成彼此之间稳定的生产关系,并且通常需要付出不小创新成本,同时当下集群式产业转移大多都呈现产业关联度低的现象,缺乏技术的溢出效应,不利于承接来的产业嵌入本地优势产业以及增加本地产业竞争力,或者本地产业无法真正的嵌入承接来的产业,表面上带动了一部分经济和就业增长,其实并没有真正培育本地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另外,这类产业的社会资本具有封闭性,本地产业和承接产业不具备融合性,企业彼此之间形成熟人社会,它们有自己的合作对象、配套对象,一旦承接地失去本地资源优势或者市场条件不再适合该类产业发展,这类产业的二次转移就容易造成承接地产业空心化。

总的来看,产业转移不仅是被转移产业的空间移动,也是生产网络、销售网络、配套网络、关系网络在另一地点的空间积聚。当产业链、网在承接地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变得更加困难。这些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产业转移真正目的发挥,甚至恶化后发地区环境,拉大了与先发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

四、区域政策优化

(一)合理承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考虑到承接地不断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需要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为目标进行产业承接,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承接和升级,避免选择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利用型产业,立足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由被动承接向主动对接转化,破除承接地陷于分工体系的“低端锁定”和“路径依赖”的漩涡。首先,若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先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应充分重视类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着力承接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逐步形成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主导产业,以带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其次,不能忽视本地的特色,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后发优势,形成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配套的合理产业体系,积极引入与承接产业具有前后项联系的关联产业,延展产业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集群经济体。

(二)改善投资环境,发挥政府职能

对于投资者与投资项目来说,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但吸引投资,也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打造优质的投资环境,必须打破原来的思维方式,实现由政府导向型到投资导向型的转变。虽然政府主导下发展的产业集群,也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市场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研究认为在沿海地区的众多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很多企业向低成本的区域转移,就是是因为沿海地区供应链成熟、产业配套全面。

基于产业集群的结构性缺陷,促进产业在承接地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地方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引导区域发展,从产业配套、融资便利性、人才输送结构、创新机制等方面优化投资软环境。除此之外,区域的交通、通讯、能源、水利、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可以降低集群成本,另一方面促进集群的根植性形成,从企业到员工对承接地形成依赖。

(三)构建合作平台,提高集群外部性

关系网络的构建在整个商业竞争中十分重要,通过共建合作平台来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一、信息平台建设,通过该渠道披露最新的产业政策与招商信息,使产业转移地与承接地的政府、企业及时洽谈合作意向、交流供求信息的场所,实现多渠道信息对接。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产业承接的重要平台,目前存在同质产品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布局错乱的状况,不易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因此,需要完善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园区产业分工,加强产业协作能力,使园区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四)创新机制,加速产业升级

集群内的创新活力来源于集群网络带来客户信息和需求,以及竞争所带来的集群内的企业家精神,自主创新才是地区产业升级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或地区产业转移的经验,很多都是从最初的纯技术引进,再到技术模仿以及结合自身的研发。要对低端或淘汰的技术进行研发和提升;在引进高技术的同时,要督促企业加快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而实现自主研发和创新。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努力通过强化本土的研究与开发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总结

基础现实情况,目前国内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日益明显,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重要的发展途径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区域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后发地区应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产业合作模式,明确定位,学习成功经验但不盲目借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甄别发展机会,通过区域合作突破贸易壁垒,实现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集群区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分割区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