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茶旅融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分析

2019-03-27吴海中姚振中田晓四

茶叶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安徽省耦合茶文化

吴海中,姚振中,田晓四,3

(1.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2.国家税务总局 安庆市税务局,安徽 安庆 246000;3.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我国是传统的产茶大国与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传承悠久。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概念的推广,掀起了茶文化旅游热。各产茶地区均适时地推出了地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茶业从业者收入,促进茶产业转型,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茶产地的文化内涵。在茶叶产能过剩及茶叶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1],探讨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问题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义了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及类别[2-4];二是探讨了茶与旅游之间的关联[5-7];三是具体的针对特定区域的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8-10]。但是当前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缺少量化的分析,且鲜有涉及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过程及路径问题的研究。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产茶大省,2017年茶业综合产值达334.48 亿元,同比增加近20%,茶园总面积18 万hm2。安徽省茶叶资源丰富,名优茶品种多,在全国“十大名茶”的评选中,安徽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独占三元。同时安徽省又是旅游大省,旅游业高度发展,山水旅游资源齐全,2017年安徽省旅游业总收入达6000 多亿元,旅游总人数超过6.26 万人次。鉴于此,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及耦合函数模型,定量化的探究茶旅产业融合的进程和变化情况,从而为茶旅产业更好的融合及茶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产业综合评价指数

设定x1、x2、x3……xm为代表茶产业指标,y1、y2、y3……yn为代表旅游产业指标,则有:

公式中,F(x)、G(y)分别表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Ijt、Ijr表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的权重;X't、Y'r代表标准化处理值,通过公式(1)(2)可以计算得出。

1.2 耦合评价模型

其公式如下:

α和β的取值,在本文研究中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同等重要,故α和β均取值为0.5。C 为茶旅产业耦合度,其结果表示两个产业系统间协调状况的程度,其结果不代表优劣;M 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其值介于0~1 之间),可以反映茶旅产业间协调状况的优劣等级;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耦合协调度加以划分并制定等级标准如图1。

图1 耦合协调度D值等级评定标准Fig.1 Grad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D valu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1.3 评价体系构建

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两个复杂的系统,本文综合安徽省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实际情况,在参考已有文献资料后[11-12],选取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和茶叶产值占GDP 比重4个指标作为茶产业评价因子;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旅游总收入占GDP 比重、平均逗留天数(d)、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共8 项指标作为旅游产业评价因子。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及中国茶叶年鉴,本文综合选取2003~2017年的相关数据,并采用正功函数对初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Xij为原数据,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Xjmax、Xjmin为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指标权重通过熵值法计算[21],结果见表1。

表1 茶产业-旅游产业两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与权重Table 1 Composition and weight of two systemat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2 结果分析

根据前述的公式(1)~(6),代入数据并计算得到安徽省2003~2017年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F(x)、G(y),综合协调指数M、耦合度C 及耦合协调度D,结合图1 的D值评定标准,获取表2 的结果。

2.1 安徽省茶旅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增速明显

2003~2017年,安徽省茶旅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均呈升幅态势。茶产业综合指数从2003年的0.0713 增加到2017年的0.929,同比增加了13倍;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则从0.025 增加到0.9745,同比增加了近39倍。茶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增幅低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茶产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旅游产业,两者相比呈不匹配状态。综合来看,两者发展速度均较快且发展水平较高。其中2008年1~2月间受安徽省发生的大雪灾影响,导致幼年茶树被积雪压断,春茶开采期延后且产量降低。因此2008年茶产业综合评价指数锐减,随后又重新呈现增长态势。

表2 茶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划分及差别标准Table 2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criteria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ea travel system

从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对比来看:2003~2016年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始终大于旅游产业指数,表明茶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茶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到2017年,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首次超过茶产业指数。

2.2 综合协调指数波动上升

安徽省茶旅产业综合协调指数M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0.0481 增加到2017年的0.9518,提升幅度较大,表明安徽省茶旅产业的协调程度不断增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且处于越来越协调的趋势。

2.3 耦合度趋于稳定

从图2可知,2003~2017年安徽省茶旅产业耦合度趋于相对稳定状态,整体属于中等水平,耦合度C值徘徊于0.4163~0.4999 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表明安徽省茶旅产业相互作用、影响程度居于中等水平。综合来看,安徽省茶旅两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是一致的,所以茶旅产业耦合度C值变化较小。

2.4 耦合协调度由严重失调步入初级协调

2003~2017年安徽省茶旅产业耦合协调度D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0.1453 提升到 2017年的0.6898,耦合协调效应不断增加,耦合协调等级相应的由严重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表明考察时间段内安徽省茶旅产业融合互动的程度不断增加。以年份为横轴、耦合协调度D值为纵轴的趋势线公式为y=0.0396x-79.251,该函数斜率仅为0.0396,表明D值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从时序上来看,依据D值的不同,将安徽省茶旅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分成三大阶段。

2003~2009年为茶旅耦合发展失调阶段。具体表现为从2003年的严重失调逐步转变为2009年的轻度失调,其中由于2008年南方地区雪灾影响,2008年茶旅耦合关系调整为严重失调。这一时期,茶文化旅游的观念比较淡薄,茶与旅游的融合互动程度较低。

2010~2013年为茶旅发展转型阶段。表现为从2010年的濒临失调过渡到2013年的勉强协调,在这一阶段,随着“茶+旅游”的观念逐渐推广,各地茶文化旅游开始兴起,如2012年安庆市的“岳西天赋茶文化中心”成功入围“长三角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池州 “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茶城、茶博馆,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佛茶文化旅游产品,茶叶和旅游之间开始互动,融合程度逐渐加深。

图2 2003~2017年安徽省茶旅互动发展评价指标值Fig.2 Evaluation index value of tea travel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7

2014~2017年为茶旅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茶旅产业融合关系处于初级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D值由0.6283 上升到0.6898。主要原因在于:在国家和安徽省一系列“茶+旅游”政策的指引下,安徽省大力建设了一系列茶产业旅游示范区。如安庆市重点打造的茶乡风情小镇游、六安独山镇的茶谷将军小镇“红绿游”、黄山市休宁县新安源茶乡时光之旅、黄山徽州区谢裕大茶博园茶科普与茶文化旅游和黟县创设的的徽文化茶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落实。同时随着“皖南最美川藏线”与“168 国际徒步探险路线”等优质旅游线路的建设,各旅游线路点通过增加沿途观茶、品茗及购茶等服务设施,加速了安徽省茶旅产业的融合进程。

综合来看,2003~2017年间安徽省茶旅产业耦合协调度D值不断增加,但整体提升不够明显,暂时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属于较低水准的协调等级,离优质的协调发展阶段仍有较大距离,安徽省茶旅产业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

3 安徽省茶旅融合路径分析

3.1 加强政府引导机制,科学规划布局

茶旅产业融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安徽省各地区茶旅产业融合基础不均衡,需要在相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上进行相应改革和创新[22]。在安徽省“文化强省、旅游大省”的战略指导下,政府部门要优先制订“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安排茶旅互动发展的空间布局;其次要加强“茶+旅游”互动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茶旅融合工程;最后要逐步推动各级政府从微观管理到宏观调控及由管理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加强茶业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使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密切与互利共赢的工作理念,切实解决茶旅融合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2 加大茶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安徽茶叶主产区的茶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推动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的发展一批融合茶叶的采集、加工、品鉴、茶事活动和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茶旅融合互动示范点;将休闲农业示范区与茶乡旅游结合,挖掘丰富茶旅产品,开发设计一系列精品茶旅一体化示范路线;重点打造集观赏、娱乐、体验、科普及养生的茶文化旅游示范区及名优茶主题乐园。在各茶叶主产地有计划地打造相应的茶业特色小镇,适时拓宽宜茶地区茶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全面提升茶旅产业融合效益。

3.3 大力宣传推广,塑造安徽茶文化旅游形象

安徽省的很多茶园周边自然环境优美,这一优势资源与相关的茶文化有机结合,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对于美景和茶文化体验的需要。对于安徽省茶文化的宣传或者是打造茶文化旅游形象,首先需要确立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长期目标,开发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将皖风皖韵的茶文化推广到市场,以皖茶文化为契机塑造安徽茶文化旅游形象。整体包装整合茶叶采摘、茶具销售、茶艺展示、茶艺培训及其它茶文化活动,收集安徽各地的名茶,提炼皖茶区域品牌文化形象。将悠久而灿烂的徽派茶道精神、茶艺文化、皖韵风情和徽商文化作为茶旅融合产品宣传口径,不断发掘和提炼徽茶文化,通过茶事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安徽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号召力。

3.4 丰富和开拓茶文化旅游商品

安徽省茶业历史悠久,与丰富的饮茶文化相比,茶文化旅游商品存在类别单一、制作粗糙、区域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因此要不断丰富和开拓茶文化旅游商品的类别。如组建专业机构加强对安徽省茶文化商品的研究,精心设计出品种齐全的与灿烂的皖茶文化相匹配的茶文化旅游商品。

3.5 推动茶文化旅游研究,培养茶旅一体化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旅融合的纽带,安徽茶文化旅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茶文化旅游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对安徽茶文化熟悉的专业人才提供服务。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专业的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机构,深入对安徽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探索和研究,为实现各地茶叶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做准备。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侧重于提升游客的精神体验,这需要旅游人员的及时引导和适时沟通。因此,茶叶主产区的旅游从业者应当强化对地方茶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推广,通过对游客细致的介绍及茶文化旅游商品和项目的宣传,才能更好的实现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安徽省耦合茶文化
成长相册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茶文化的“办案经”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