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北植棉区棉花产业现状及新旧动能转换对策

2019-03-27于谦林钟振江刘海霞

中国棉花 2019年3期
关键词:植棉棉农棉田

于谦林,钟振江,刘海霞

(1.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济南250013;2.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平原253100;3.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庆云253700)

1 鲁西北植棉区棉花产业现状

鲁西北植棉区地处黄河下游,主要包括德州、聊城、济南三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 ℃,无霜期180~200 d,日照时间2 300~2 900 h,光热资源较好,是山东非常适宜棉花生产的地区[1]。所产棉花纤维色泽白、水分少,品质上乘,是山东三大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

1.1 植棉面积快速萎缩

鲁西北棉区具有悠久而辉煌的植棉历史,1984年植棉面积曾达到最大66.877 万hm2,占全省总植棉面积(171.238 万hm2)的39.06%,占山东植棉主导地位。 1992年以后由于棉铃虫爆发[2]和种植结构调整,该区棉花种植出现滑坡,到1999年棉花种植面积仅为10.855 万hm2。 21 世纪初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与普及,该区棉花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但2007年以来由于价格、效益、灾害天气的影响,鲁西北植棉区棉花种植面积从30.94 万hm2下降到2017年的3.71 万hm2(表1),下降幅度达88%。且棉花种植尚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棉花生产处于低谷[3]。

表1 2007—2017年鲁西北植棉区三市植棉面积 万hm2

1.2 价格波动大,受制于生产与市场风险双重压力

2010年受供求形势和国内棉花减产等因素影响,棉花销售价格大幅度升,涨到历史最高水平[4],籽棉平均销售价格11.44 元·kg—1,比2009年同期高97.2%(表2),皮棉价格最高达每吨3.5 万元,是最低时(2008年)的3 倍多。 2012年国家出台棉花收储政策,虽然对棉花价格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增加了库存,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出现供过于求、供不对需的局面。 2014年国家取消棉花收储政策,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不到位和进口棉冲击的影响,棉花价格持续低迷。同时,近几年当地自然灾害严重,棉花生产受到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迫,棉农植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表2 2007—2017年鲁西北棉区籽棉收购价格

2 影响鲁西北植棉区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

2.1 棉花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植棉效益低而不稳

棉花种植效益低是棉花面积减少的最直接的原因。 导致棉花种植效益低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增加[5],特别是植棉人工成本。据调查,和种粮食相比,棉花种植复杂得多。现在小麦和玉米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大幅度减少了用工成本。 而植棉除了机械化播种外,出苗后的间苗、打药、施肥、整枝、特别是采摘均需用人工,每666.7 m2用工比小麦玉米两季还多5~6 个。 用工过多不但推高了棉花生产成本,导致没有效益或者效益太低,而且影响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不乐意植棉。

以主产棉县高唐、夏津为例,小规模自主经营的种植户平均每666.7 m2物化费用由2010年的419.89 元小幅增加到2017年的464.05 元,峰值出现在2015年(620.40 元)。 近两年当地推行棉花轻简化栽培,通过“三控两提高”等技术措施,使物化费用有所降低。植棉成本上升主要源自人工成本增加,人工成本由2010年的每666.7 m2728.25 元陡增至2017年的每666.7 m21 387.75 元,增加了90.6%。尤其近年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当地棉农植棉不但没有收益,还会亏损(表3)。

表3 2010—2017年鲁西北植棉区每666.7 m2 棉花种植成本及收益

2.2 种植零散,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

鲁西北植棉区生态条件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植棉比较效益明显低于小麦、 玉米两季作物的收益,与种植蔬菜的收益差距更大。 因此,原来土壤条件好的棉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纷纷改种了其他作物,棉田急速向盐碱地、旱薄地缩聚,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零星种植的格局,据夏津县农业农村局棉技站统计,平均每户种植面积仅1 000 m2。 加之当地棉农多为老人和妇女,受传统思想影响,对土地严重依赖,土地流转缓慢,难以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利用率也不高。

2.3 棉田素质普遍下降,有机肥投入不足

受植棉效益不断下降的影响,鲁西北植棉区棉田大多转移到了地力贫瘠的地区,目前棉田已经退缩至夏津、武城、高唐县周边的高亢、旱薄、盐碱区域,棉田素质普遍下降。由于连年耕作,有机肥投入明显不足,大多数棉农甚至仅靠化肥投入,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严重不足。 从2006—2008年夏津县棉田土壤化验数据看,棉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97%,其中低于1%的占59.6%,不缺有机质的棉田仅占40.4%[6]。有机质含量的减少,导致土壤营养成分严重失衡,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有害菌群增多,致使棉花根系吸肥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及产量[7]。

2.4 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端纺织要求的主导品种

目前,鲁西北植棉区棉花生产中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种植品种有50 多个[8],缺少主推品种。 由于品种审定标准多侧重产量指标,导致棉花育种目标以产量为导向[9],棉花品质难以满足高端纺织需求,与棉花市场严重脱节,影响当地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2.5 棉农素质参差不齐,新技术应用不到位

虽然鲁西北棉区植棉历史悠久,但棉农农艺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管理粗放,施肥和用药不讲究技术。 采摘、存放混乱,容易混入“三丝”,从而造成棉花质量下降。 棉农素质参差不齐,轻简化栽培,棉、蒜套种,棉、药套种等新技术应用不到位,不能有效创造经济效益。

2.6 国家对内地棉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将植棉中心和重心转移向新疆地区,对其他地区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减弱。 2014年国家取消棉花收储,棉花产业财政补贴只有每666.7 m215元的良种补贴,而种粮有良种补贴、种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对种粮大县、种粮大户有奖励政策。山东省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未纳入试点范围,棉花的收购价格不受政府的保护,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忽高忽低,严重影响棉农植棉和积极性[10]。 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各级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弱,棉花生产逐渐被边缘化。

2.7 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差,棉花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差,互相脱节,不相匹配[11],棉花终端市场需求导向不能贯穿于棉花全产业链。 以夏津县丰润纺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需要皮棉1 万t,由于本地产的棉花在纤维长度、比强度、细度等重要指标上都不能满足中高端纺织需求,所以只在本地购入500 t 棉花用于生产低端纺织品,其余的全部依赖进口美棉、澳棉。 由此可见,目前该区的棉花科研、生产、加工纺织严重脱节,产不足需、产不对需的矛盾日益突出。

3 鲁西北植棉区棉花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对策

3.1 扶持优势产区,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制定新阶段鲁西北植棉区棉花优势区域规划,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引导生产布局调整,将棉花生产向生态条件适宜、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武城、夏津、高唐等区域转移。研究适宜鲁西北棉区的棉花耕作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改善棉田素质,大力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植棉技术,提高当地棉花生产水平。

3.2 改革棉花生产方式,提高棉田机械化水平,发展现代植棉业

为解决传统植棉业规模小、 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推行机械化高效植棉是棉花产业发展的方向[12]。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把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提高广大棉农的科技素质与植棉水平,加速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和耕作制度的更新[13],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减少棉花用工,增加植棉效益,从而提高棉农植棉积极性。

3.3 优化品种资源,提高原棉品质,培育棉花产业新动能

建立试验站,根据市场需求,以绿色、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育种攻关,研发培育优质、高抗、适宜机械化生产和高端纺织要求的主导品种,探索棉花机械化采收和与之相配套的种植新技术。做大做强棉业龙头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将品牌商誉的影响力国际化。从依靠传统要素推动棉花产业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棉花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4 制定财政支棉政策,提高棉农的种棉积极性

将鲁西北棉区纳入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点,做好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 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关于棉花绿色高效创建、提质增效以及棉花耕作制度创新等重大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棉花发展。 积极协调争取,将财政涉农引导性资金向棉花生产倾斜。

3.5 构建现代棉花产业体系,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

构建棉花种子育、繁、推,棉花生产、收购、加工、质检一体化的保障体系。以棉纺织企业、加工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单位,研发适合高端棉花市场的品种,形成棉纺织企业+加工企业+棉花种植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棉业。引导“互联网+”与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结合,建立新的市场化产销模式,进行棉花产业创新,培植棉花产业新业态。

猜你喜欢

植棉棉农棉田
2021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棉农
更 正
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在改革中绽放青春
——记鹏远棉业公司棉检员杜军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走失的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