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粮食调出的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研究:1985-2015*

2019-03-26罗海平余兆鹏朱勤勤

农业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贡献度主产区大省

◎罗海平 余兆鹏 朱勤勤

一、引言

党的十九报告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根据国际粮农组织(FAO)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粮食安全核心是粮食的可持续性供给保障。我国辽宁(辽)、河北(冀)、山东(鲁)、吉林(吉)、内蒙古(蒙)、江西(赣)、湖南(湘)、四川(川)、河南(豫)、湖北(鄂)、江苏(苏)、安徽(皖)、黑龙江(黑)等13 个粮食大省(区)长期以来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历年粮食增产贡献90%以上。为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关键在于粮食主产区。

当前粮食主产区的研究多立足于一省一区的文献较多,将13 个粮食主产区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较少。在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的研究上,多侧重于粮食产量贡献,缺乏基于区域粮食供需多纬度的粮食安全贡献度的实证考察。本文运用FSP 模型从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的角度测算1985-2015年间粮食主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并对其时空属性进行实证,从而更好地发挥粮食主产区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引擎作用。

二、粮食安全贡献度测算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粮食安全贡献度FSP 测算模型

本文基于区域粮食安全贡献度FSP(Food Safety Percent)测算模型(王兆华等,2014),从粮食主产区在满足自身粮食需求后的粮食调出量入手,测算区域粮食安全贡献度。考虑到数据获取难度且各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不大的原因,本文通过折算加总全国粮食需求量来计算各省粮食需求量,忽略人均粮食需求标准在省际间的差异。同时模型假设13 个粮食主产省(区)在年末除掉本省粮食需求之后剩余的粮食均能顺利调度。测算模型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1.测算用历年粮食产量、人口数、粮食农作物种植面积、口粮消费量及肉、奶、蛋、水产量等原始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和13 个主产区(省)的《统计年鉴》(历年);白酒、啤酒、酒精及味精产量来源于《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历年)。

表1 13 个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1985-2015

三、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从粮食调出的角度对粮食主产区1985 到2015 历年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实测结果如下表(部分):

根据实证测算,我国粮食主产区在1985-2015年对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度存在如下特征:

(一)作为一个整体13 个粮食主产省区对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度相对稳定,粮食供给量和自身粮食需求量基本走势趋同

30 多年来,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贡献率一直处于90%以上,13 个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除了在个别年份外(1985、1989 和1991年)低于70%之外,其他年份均维持在70%以上,并表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15年主产区粮食需求总量较1985年增加了12424.6 万吨,表现出缓慢上涨的趋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主产区粮食需求量和产量两者表现出相对下降与绝对增长的规律,1998年以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盈余绝对值高度稳定。1998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攀顶后逐年下降直到2003年探底。2003年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逐年快速增长,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盈余逐年拉大。总体来看,三十多年来粮食主产区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稳定地发挥着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角色。

(二)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发生了重大变迁,粮食主产区粮食地位内部分化严重

1985年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的区域为华东地区(鲁苏皖),粮食安全贡献度为37.63%,但到2015年则下降为10.21%。而东北地区则从13.75%上升为51.21%,且2013年一度达到57.79%。东北三省撑起了全国粮食调出量的半壁江山!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西南产区、华东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度则逐年下降,分别从1985年的7.82%和37.63%下降到0.10%和10.21%。传统意义上的产粮大省几乎没有粮食可外调。如四川省2015年粮食调出量仅为13.9万吨,且30年中有七个年份需要大量的粮食调入,2006年粮食赤字达-241.7 万吨!而且部分产区粮食供给与需求呈现周期性的失衡,粮食产量上升,但对全国的贡献度则严重下降。

(三)从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的动态趋势来看,呈现曲折攀升、急剧下降、稳步攀升三个阶段

1985年到199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开始分化重组。该期内我国传统产粮大省地位下降,新兴产粮大省异军突起的初步形成期。该阶段13 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地位分化重组,粮食产量表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较大,某些产区甚至在连续的时间节点出现了大涨大跌的情况,走势不明。各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差距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除了个别主产区能逐步确立其在粮食主产区中“领头羊”的位置外,大部分主产区之间的差距变化起伏不定。2000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断崖式下跌,直到2003年探底后逆势上涨。此后,逐渐形成粮食地位新格局。13 个粮食主产区中,只有黑龙江省粮食安全贡献度仍保持上涨势头,2014年更是达到了峰值36.18%,平均值为30.33%,高居13 个粮食主产区的首位。安徽、四川和湖南和湖北则处于下降状态。湖南和湖北省的耕地在“量”和“质”上都不突出,主产区地位也逐年降低。而吉林、山东和河南三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地位则呈波动起伏态势。但吉林和河南省总体上是在中高贡献度范围内波动,总体略有下降的趋势。河北、辽宁、江苏和江西粮食安全贡献度在多数年份都低于3%,粮食产量没有太大的增长,粮食地位与其农业资源地位不符。

四、实证结论与启示

(一)近四十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发生了重大变迁,传统意义上产量大省粮食主体功能地位迅速下降,新兴产粮大省异军突起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地位以及粮食外调贡献经历了分化重组,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格局。粮食主产区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制于农业和生态资源约束,这种粮食主产区新格局面临不可持续的粮食安全隐患。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粮食地位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所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周期性波动因素增多。

(二)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资源价值存在偏离和错配现象,提升农业资源使用效率是关键

部分主产区农业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在国内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逐渐被放大。这种情况在造成主产区粮食种植经济效益降低的同时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土地流转,鼓励粮食规模化种植,减少资源错配的现象发生是粮食主产区发展方向之一。另外,粮食主产区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开展农业知识更新学习,加强主产区间农业生产性的交流。主产区要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充分优化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使整体粮食安全贡献度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三)粮食生产环节的风险防控力度不足问题突出,完善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亟不可待

安徽、江苏、山东、吉林等省都曾出现过粮食产量和贡献度断崖式下跌的状况。耕地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现实因素造成的粮食生产效率损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制约等问题正在削弱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风险抵抗能力。所以,在可开发资源受限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通过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和运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其应对恶劣环境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比较其他省份粮食生产条件,粮食主产区具有农业资源丰厚和生态可塑性强的优势。因此,粮食主产区更应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做好粮食生产风险防控工作。

(四)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空间分异明显,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粮食主产区内部南北差距开始显现。粮食安全高贡献度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存在生态链脆弱问题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华东地区整体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跟不上自身持续上升粮食需求量,粮食贡献下降幅度最大。而华中和西南地区虽然生态资源良好,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生产潜力受到限制,粮食安全贡献度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严重不匹配。要充分挖掘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潜力,必须在粮食主产区形成信息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的粮食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贡献度主产区大省
大省担当与大国蓄力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国有林业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动态演绎分析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数字
数字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信息通信装备体系能力贡献度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