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一个时代的经典

2019-03-24周永战

河北画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武工队冀中日寇

文/周永战

始创于1937 年11 月的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最早,华北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响应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号召,把主力部队地方化,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紧密结合,采用正规部队、游击队、武工队、锄奸队等不同的战斗组织,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运动战、游击战等多种创造性的战斗方式,上到老人,下到孩子,全民皆兵,与日寇开展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殊死斗争,把日寇淹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反映晋察冀抗日生活的长篇小说不断涌现,蔚为大观。这些小说的作者都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们的作品根植于生活,运用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确保了艺术的真实。在艺术真实的背后,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都伴随着感人的故事。因此,这些小说一出版就大受欢迎,以致多次重印,发行数字达到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

《新儿女英雄传》

1949 年初版

1951 年新一版一印

1963 年一版一印

《新儿女英雄传》由海燕书店初版于1949 年9 月,开晋察冀红色长篇之先河。作者袁静、孔厥遵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走文艺大众化的道路,于1948 年深入白洋淀体验生活,走访了安新县的许多干部、群众和雁翎队员,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这部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抗战之初,以黑老蔡、牛大水为代表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故事。《新儿女英雄传》于1949 年5 月25 日先在《人民日报》文艺版连载,受到广泛好评,单行本一出即引起轰动。后来一版再版,到1951 年4 月,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新儿女英雄传》在海燕书店就重印到了11 版,到现在已发行几百万册。

《平原烈火》

1950 年一版一印

1950 年6 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平原烈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为了写这部书,1949 年7 月7 日,抗战爆发纪念日这天,作者徐光耀请了假,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把牺牲的司令员的像挂在眼前,开始了创作,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徐光耀后来回忆,这部小说的许多情节当时都是流着泪写出来的。徐光耀是日寇发动烧光、杀光、抢光的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的见证者,也是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的亲历者。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日寇“五一大扫荡”期间,冀中一支游击队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故事。因为写得真实,用的真情,感人至深,大受读者欢迎。

《风云初记》

1951 年初版

1963 年一版一印

1963 年一版一印

孙犁的《风云初记》1951 年10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以滹沱河两岸的子午镇和五龙堂为背景,描写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平原上各个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组织抗日政权的伟大斗争。孙犁的小说没有正面描写烽火硝烟,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反映时代的风貌,表现出作者独有的写作风格。

《烈火金钢》

1959 年一版四印

1959 年一版五印

1963 年二版十一印

《烈火金钢》1958 年9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章回体小说,描写冀中人民抗日斗争中传奇式的英雄故事,刻画了史更新、肖飞等英雄形象。晋察冀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一直激动着作者刘流,1943 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当时他就以英雄们的事迹为素材写了一部多幕剧,让英雄们自己演,大获成功,于是产生了写一部反映英雄们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冲动。抗战胜利后,刘流又回了趟老家河间,搜集了许多素材,找到了许多人物原型,这才使《烈火金钢》写得那样曲折、那样生动、那样感人。刘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评书式的叙述方式使这部作品流传甚广,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印刷发行了上百万册,那时候广播里还播讲评书《烈火金钢》,“肖飞买药”那样的传奇情节,人们耳熟能详。

《战斗的青春》

《战斗的青春》1958 年9 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雪克。该书描写了滹沱河边枣园区遭受日寇毁灭性摧残以后,新区委书记许凤和区游击队长李铁等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依靠群众坚持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李铁和许凤的革命爱情故事,刻画了许凤、李铁等英雄形象。

1962 年新三版五印

《平原枪声》

李晓明、韩安庆撰写的小说《平原枪声》1959 年10 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描写的是冀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成统一战线与日寇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刻画了马英等英雄形象。其实作者之一的李晓明就是马英的原型,抗战时期他曾任县大队政委,在衡水一带开展游击战,这也是这部小说真实、感人的原因之一。

1964 年一版一印

《敌后武工队》1958 年11 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写的是冀中武工队抗日的故事。作者冯志就曾担任冀中九分区武工队第一小队队长,战斗英勇,负过三次伤。因为这段亲身经历,所以这部小说在冯志的心里酝酿了很久,他说:“我所以要写《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是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地冲击着我的心;我的心被冲击得时时翻滚,刻刻沸腾。我总觉得如不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点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因此,心里时常内疚,不得平静!的确,心里的不平静,已有十三年了!”“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的‘堡垒’户;书中的事件,又多是我亲自参加的。在党的关怀、同志们的帮助下,现在总算完成了我多年的宿愿,把它写出来了。”小说中,冯志不但把魏强、贾政等英雄人物描写得生动感人,也把哈巴狗等汉奸刻画得入木三分。

《敌后武工队》

1959 年一版三印

《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也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1942 年日寇对冀中地区进行了“五一大扫荡”,为粉碎敌人的疯狂“扫荡”,李英儒被派往保定城里开展地下工作,以期打通一条冀中通往抗日根据地的安全通道。抗战时期,李英儒的妻子也在保定开展地下工作。解放后,李英儒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情节曲折跌宕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战斗在滹沱河上》,这部小说以日伪“五一大扫荡”时滹沱河岸边的沿河村为背景,描写了日寇的疯狂残暴,地主汉奸的阴险狠毒,歌颂了共产党员在最艰难的时候,沉着坚定地领导人民群众展开英勇的斗争,支援大部队粉碎敌人的多次“扫荡”,保全抗日力量的英雄事迹。这本书基本上是依照真人真事写成的,情节结构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大体吻合。《战斗在滹沱河上》1954 年1 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长城烟尘》

《长城烟尘》应该算是作者柳杞的“奉命”“受托”之作,首次将“名将之花”命丧黄土岭写进了文学作品。1958 年11 月,柳杞与著名作家魏巍、胡可等,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小型创作会议,大家讨论华北地区抗战时期发生的大事件还有哪些没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都认为没有得到反映的华北抗日大事件之一,就是1939 年初冬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战。因为柳杞是黄土岭战斗的亲历者,所以大家公推他来写,同时这也是北京军区交给他的创作任务。接受了这个任务和嘱托,柳杞既觉得光荣又觉得任务沉重,因为虽然柳杞参加了黄土岭战斗,但并没有亲临一线参加战斗,更没有亲历“名将之花”被炸死的过程。要想写的真实生动,就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此柳杞到黄土岭一带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实地考察,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柳杞从1959 年2 月开始动笔,到当年年底就完成了初稿,经修改后于1962 年10 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的内容描写黄土岭之战。

此外,还有周而复的《雁宿崖》(1949 年9 月由群益出版社初版),王林的《腹地》(1949 年9 月新华书店出版发行),叶一峰的《为着祖国的解放》(1951 年6 月天下出版社初版,后来改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战斗在大清河北》),张雷的《变天记》(1955 年4 月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刘江的《太行风云》(1959 年8 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等。这些小说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成为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记忆,深植在了几代人的脑海里。

笔者初读这些小说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时代。一开始喜欢这些书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男孩子的共性,爱看“打仗的”,喜欢八路军,痛恨日本鬼子。现在已经记不清最先看的是哪一部了,反正是一读就喜欢上了,而且越读越爱读,经常挑灯夜读,大人催着睡觉,就钻到被窝里偷偷打开手电读,直到读得戴上了近视眼镜。

青少年时期埋下的种子,时隔多年还会萌发。本世纪初我开始迷上了旧书,经常逛旧书摊或上网淘旧书,我又一次有了亲近这些红色经典的契机。无论在哪里淘书,只要看到描写晋察冀抗日的,版本好的,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版本,如果自己还没有,就毫不犹豫地买下,如果品相很好,即使家里已存有一本,也毫不犹豫地买下复本。书到手后真是喜不自禁,回家后总忍不住赶快展卷浏览,重温如遇故人的那种幸福感。

这样日积月累,寒舍书架上已有不少心仪之物了,我也养成了闲暇时取下一本静心浏览的习惯。在阅读中回味、学习、欣赏,接受洗礼,净化心灵,一举多得,乐而为之。喜爱总有喜爱的理由,我一直觉得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们的作品根植于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比看那些胡编乱造的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式的抗日神剧要靠谱得多。

作为这些红色经典的收藏者,我时常思考如何让这些红色经典重新焕发青春,在全民阅读中占有一席之地。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这些经典里的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武工队冀中日寇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不朽的抗联战士
大舅的抗战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第四十集 敌后武工队
送信钻地道
真实的“武工队”都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