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丝路之遗存

2019-03-22张京晶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考据丝绸之路

张京晶

摘 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联系东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通大道。对于丝绸之路上学术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的需要。其中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可以大大推动古代亚欧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进步。近年来对丝绸之路的探索,既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对它的需要。本文就《早期丝绸之路探微》做简单评述。

关键词:丝绸之路;古代亚欧世界;质疑辨析;考据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近年来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与的欧洲经济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它不仅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联系东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通大道。所以近年来对丝绸之路的探索,既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对它的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共乐先生所著的《早期丝绸之路探微》,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产生以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探究等等。本书充分利用东西方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材料分析,对于研究丝绸之路、东方、中亚以及西欧都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对于丝绸之路的探究,首先要从这一概念出发。“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普鲁士地理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李希霍芬提出来的。斯坦因在其《古代中亚之道路》中提出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从此之后,学术界将丝绸之路的研究重点放在经济因素上来。但是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也存在疑问,其经济意义是否被扩大,其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哪些,沿路的古国的历史源流等等。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可总结为古丝绸之路为承介的交流、对学术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观点进质疑论证、对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重新思考、对一些时间和历史事件的考据,加上最后附录翻译整理拉丁、希腊以及基督教学者记录的丝绸世界,为古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历史探究,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国际性的事物。对它的源流辨析考证必定是涉及到整个欧亚大陆多个国家的古代历史的探求。这种横跨面对纷杂的历史材料与考古发现,如何梳理、有效论证是本书提供的一个宝贵经验之处。在此就简单谈一谈本人对本书研究方法、指导思想的体会。

1 改变单一研究方法,运用东西方双重印证

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往都是中国学者侧重运用中国古代文献、西方学者又偏重于西方文献来研究。所以在将丝绸之路上升为世界史的范围之内以后,就应该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从东方和西方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证实交往。在本书中,从西方向东方的探索有:罗马的扩张与对东方世界的了解与接触,罗马人对丝的认识历程。观之中国也有向西发展:汉魏时期中国队西方世界认识的加深以及两汉与马其顿的交往。可以说,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兴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罗马人的扩张,不论是从海路以及陆路,都大大加深了西方对东方世界的认识。他们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丝织品,从而成为风行的奢侈品之一。也促进了罗马人对丝绸的认识探究。可以说,古代罗马和中国是分布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强国。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但加深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而且也促进了两大文明的发展。正如作者所言“文明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这或许是世界多元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原因。对东方而言,古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深入了解交往,对于中国自身的军事政治布局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拓宽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中国人的思路有很大帮助。

作者凭借语言优势,熟悉运用古代汉语、希腊语、拉丁语和埃及象形文字等语言。充分利用中西方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将东方的文献西方的文献进行双重印证,从而得出结论。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总结了王观堂的双重印证法,是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异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作者在本书中恰恰做到了此三点。在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中都运用到了可查阅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例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这些中国经典史料,外文献资料主要涉及古罗马、马其顿、希腊、埃及等多个国家的文集诗歌等资料。同时运用考古推断,研究历史文物,如墓葬、石刻、铭文等,来有效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

2 对于历史学观点的质疑辨析精神

在书中作者专列了一个章节进行古丝绸之路上学术观点的质疑辨析。不论某个问题或观念是不是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的,都有可以质疑的勇气精神。

例如对“Seres国为丝国”的说法提出怀疑的一节中,并没有从大多数观念出发,而是直接考证该单词的词根与单词的源流。从词源上、命名学的角度上历史文献的查阅上纷纷论证了可疑之处。最后再找出提出这一观念的源流:最早提出的是近代西方学者M·克拉普罗特。1832年,其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希腊文中的Ser来自亚洲的东部,而西方人去那里为了探索贵重商品,是中文丝音译西传的结果。

这种推测自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有许多可疑之处。但是夏德与李希霍芬等知名学者直接接受了这一观点,也使这一观点在整个学术界广为流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希腊罗马古典作者笔下并没有丝国的意思。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略微看出作者对其质疑点论证的思路与方法。这种对问题的看法,不受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观念的而干扰,直接追溯源流,从多个方面寻找证据,再与普遍观点所依靠的证据进行对比,自然就可以对这种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历史学观点的合理性就是依照证据更充分者推翻证据不够充分者。只有在不完全陷入前人的思维观点中,进行不断地质疑考证,才能推动历史学的不断进步。

3 对于历史学观点创新与基础的平衡

任何学科,当然包括历史学都是在不断创新中进步发展的。体现在历史学中的创新,主要就是提出新观点,反驳旧观点。但是作者在第二章结尾处深刻感慨道“我国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新的领域不断开辟。创新给科研带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生机。然而创新毕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因此,我们在从事创新工作的时候,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基础的关系,力戒急功近利和盲目崇外的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道路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下不断前进。”这是作者在完成了质疑篇后的感触。仔细回看质疑篇中涉及到的内容,有些学者的观点提出的依据可以说是天马行空,根本经不起推断。有些观点甚至有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猜测出的观点,严重违背了史学研究的意义所在。所以作者身体力行地强调对于事物的论证需要讲求充分的、多角度的证据,创新与踏实考证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古丝绸之路是世人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伟大奇迹。横贯两大洲的交往,不仅在古代有着重大意义,对于现代的意义也功不可没。不论古人开辟这条道路的动机如何,或军事扩张、或政治战略、或经济交往也好,它都是一个世界上的瑰寶。对于丝绸之路的探究道路仍然漫长,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也希望未来的研究中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扎实的史学功底,可以在丝绸之路的问题上取得一些突破,推动古代亚欧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杨共乐.早期丝绸之路探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费尔地那德·冯·李希霍芬.中国亲程旅行记[M]第一卷,1877

[3]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M]民国商务印书馆,1912

[4]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朱岩石.中国考古学对境外丝绸之路古城考古的独特贡献——以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为例[J]. 民主与科学2018年01期

[6]前丝绸之路的诞生:欧亚草原与中国西北的族群迁徙与交互[A].李水城.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文明传承与互动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论文与摘要集[C].2017

猜你喜欢

考据丝绸之路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文本细读与乾嘉考据研究*
——以“能不我知”考据为例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考据之功与品鉴之美——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共产党宣言》有23种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