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引领与深入浅出

2019-03-22党霞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复习课

党霞

[关键词]学术引领,复习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45-06

笔者有幸于2017年9月执教了一节高三主题复习课“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内容设计和课堂呈现得到上课学生和观课教师的一致肯定。经年之后,尝试将基于史学閱读和教学立意统摄之下高三主题复习内容设计的基本路径——“学术引领与深入浅出”之思考诉诸笔端,遂成此篇,以期见教于同行。

一、学术引领:基于史学阅读的立意确定

本课预设的同课异构课题为岳麓版必修Ⅱ“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中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定位是高三复习课。高三复习课一般注重讲练结合,通过归纳、概括与比较,将史实及其特征等主干知识结构化、条列化,配合习题训练以重现、再认和巩固、提高。笔者受汪德武老师“把复习课当新课上”的启发,认为此“新课”非一般意义的新授课,而是基于学生旧有的知识基础,以新的“主题”立意整合教学内容,“以旧翻新”的主题复习课,此课型重视历史解释,契合全国卷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导向。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的主线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在20世纪工业化进程中,面对出现的危机和挑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自我创新和调整,90年代东欧剧变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多数国家接受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普世化使得两种现代化道路在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方面出现趋同之势,推动了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基于以上课程的核心观点和内容主旨,我将两课的内容结构重组和拓展,补充19世纪中期确立的自由放任经济体制,统整为主题复习课“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

主题立意要契合课程内容的核心观点,不仅要统摄知识,且能超越知识,贯通历史发展的前后阶段,解释其内在历史逻辑和本质,激活隐含在历史线索和脉络中的历史认知。③因此我尽力穷尽相关主题的学术成果,以确定教学立意。我在一个月时间里静心沉浸,以“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现代化失误和修正”“福利国家”等为主题批量涉猎近百万字资料。边泛读边查找,在寻找某个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个资料;边取舍,边做电子卡片,避免淹没在层叠堆砌、良莠交错的海量历史资料中。

带着寻新的心态和主题立意的问题意识,在精读钱乘旦《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的历史与现代化》《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卜广庆《自由与平等的张力运动在资本语境下的历史]进》等论著后,我的教学立意最终聚焦于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代化失误及其修正的历史轨迹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的博弈。

之所以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到此立意,与我对华东师大版第四分册“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失误”、第七分册“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专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颇有关系;也与个人之前关注的2014年江苏卷第16题深有联系,该题依托罗斯福新政的知识点,以《美国自由的故事》创设情境,考查对自由概念的阐释和理解。由此,学者的研究成果、两个版本教材、高考命题导向三者互为印证,使得这一教学立意得以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原创性。而且同期鲜有老师从类似的教学立意进行教学设计,也从侧面证实这一点。

“自由与平等博弈”的立意初步确立后,我就该主题翻阅了近百万文字资料,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教学立意是基于史学阅读成果的提炼,而不是照搬某篇文章或某位学者的观点,事实上也很少能够幸运地找到某一篇文章就一揽子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敏感度,整合形成契合主题立意的历史认识。

一个月后,我与课题指导老师汪老师面谈时,谈了从自由和平等的张力角度理解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的想法,汪老师肯定这一教学立意之外,提出了更为准确的表述,即“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双向博弈”,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更为高屋建瓴的看法:认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修正现代化失误、社会平等取向的改革和调整中的努力和借鉴价值;理会美国的社会精英价值取向和人民大众的理想诉求实现共振,转危为机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认同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

综上,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现代化史观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互协调、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双向博弈”为教学立意,统摄四个教学环节,明暗交织,连接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教学流程——自由吞噬平等:20世纪初自由放任经济体制;平等注入自由:20世纪30年代国家调控经济体制;强化平等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经济调整;适度回归自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滞涨后经济调整。

二、深入浅出:教学立意统摄下的内容设计

史学阅读的所谓“穷尽”是相对的,应边阅读边整合成以观点、材料、时序为类别的电子卡片,即诉诸笔端;就流程而言,先行确定教学立意,凝练内容主旨,预设教学目标,之后在教学立意的统摄之下、在内容主旨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进行内容设计,有的放矢,防止教学内容和教学立意的脱节。进入史学阅读成果转化为内容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深入浅出”,具体的建议是:基于课型、学情,以典型且适切的材料创设新历史情境,辅助合理有效且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计诠释立意,以清晰又凝练的语言表述和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启达立意,从而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该课课型定位是高三主题复习课,异地借班,据我预先了解和短时接触,班级学生质朴正气、富有热情,基础知识扎实。由此,基于学生知识基础和情感特点等基本学情,我揣摩和推]师生互动、学生活动的场景和情态,预设集体回应、实时互动、个别提问、讨论活动等不同的问题模式,课件呈现已有知识结构进而拓展分析的处理方式。授课期间,我邀请四位学生进行故事讲述和模拟]讲,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仪式感,作为节奏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以下选择部分教学片段以说明。

(一)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激活旧知识

在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选用和出示亚当·斯密《国富论》、凯恩斯《就业、货币和利息通论》中的原文材料,从中概括该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此种做法在非高三的新授课中是可行且必要的。但在高三再次解读材料原文,则未免有“炒冷饭”之嫌,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针对经济学理论的史学阅读中,我发现对亚当·斯密和凯恩斯都有影响的一本著作《蜜蜂的寓言》,由此以两个版本的蜜蜂的故事,引入环节1古典自由主义和环节4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的讲述。

【片段一】在环节1以邀请学生讲述18世纪英国人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中的有趣故事(见图1)作为开场,借用著作的副标题“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引出故事内涵的悖论:个人追逐私利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简言之主观利己客观利他。指出亚当·斯密曾受到这个寓言的启示,并认为引导主观利己实现客观利他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由此引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主张由市场调节私人经济活动。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重要的前提是什么?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一只蜜蜂可以自由、平等地采花酿蜜,蜂王没有把采蜜权出卖给一小撮贵族特权蜜蜂。由此引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第二个重要观点: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管的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背上了守夜人的偶像包袱。继而落脚到《国富论》标题:国家财富增长的秘密在于:市场可以自由竞争、政府能做到自由放任。出示印证这一观点的财富增长的数据: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共250万年,人类97%的财富是1750年到2000年的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设问造就空前增长的社会财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判断材料的时间段,联系旧有知识,自然可以回答出两次工业革命和自由放任政策。最后总结: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洪流中,自由主义在大西洋两岸大行其道,确立起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形成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顺势转承到环节2,讲述19世纪末美国垄断集团和大萧条。

【片段二】环节4则上承环节3罗斯福新政为转接:在罗斯福这个实干家对抗大萧条的同时代,在古典经济学的故乡英国,一位打破经济学传统的思想者凯恩斯也在反思大危机的根源,向亚当·斯密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发起了猛烈攻击。再次邀请学生讲述也曾带给凯恩斯启示的另一个版本“蜜蜂的故事”(见图2)。在新的情境创设下,以同样的问答式互动,印证、强化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及其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有效需求,调控供需关系。继而提出主张社会福利政策,向富人征税转移给穷人,提高大众购买力,扩大消费,刺激生产。最后总结,凯恩斯给出的药方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共同构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政策取向,自然转承到环 节5: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两则“一石二鸟,前后关照”材料的运用,之于新授课,设计意图应该是面对艰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学生获取简约而不失灵动的学习体验,化解经济学理论的理解难度;而之于复习课,不仅让复习课陡然生趣,更重要的是新情境的创设,激活旧有知识,学生体验到调动、运用、迁移、印证旧有知识的欣喜。

(二)运用新材料,盘活旧知识,启达新认知

过去的20世纪祸福相依。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后,贫富差距加剧的现代化失误相伴相生。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等巨大的历史灾难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反思精神和政治智慧,始终在寻求探索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互协调的契合点,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自我修正,将危机转化为改革的契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终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倘若再深入一步,我们会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调整有一条内在价值取向的逻辑贯穿始终,自由和平等的双向博弈,在动态中寻找平衡,才能保障经济自由繁荣和社会公正和谐。

本课难点在于如何能将自由和平等的张力之间的内在逻辑贯穿于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历史轨迹的历史叙事中。突破这一难点则在于,在深度史学阅度中发现典型而适切的材料,并能够在课堂的铺陈和讲述过程中运用得当,阐释到位,教学立意层层汇聚,万流归宗,启达新认知。

【片段三】如果进入深度史学阅读会发现,大萧条的深层远因应该是自由放任体制的衍生物——垄断组织的副作用,进而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经济不平等现象的经济后果,理顺历史发展的逻辑,而非简单罗列和重复大萧条诸多原因。思路确定后,材料的运筹和解读,应始终围绕预设的教学立意进行选择和阐释。

由此,环节2则上承环节1: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1776年,北美大陆上诞生了一个新国家,她是美国。在一个以自由之名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里,亚当·斯密的学说漂洋过海,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在之后的一百年里,美国工业社会在自由放任经济体制下野蛮成长。自由竞争把全社会最富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19世纪末诞生了一批大企业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汽车大王福特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大王”身后是从贫民窟站起来一大批百万富翁,Millionaire一词进入美国人的词汇。很多人如卡耐基甚至是第一代苏格兰移民,在自由平等的竞争中,通过个人奋斗成就了美国梦。这些“大王”之所以被称之为King,因为他们代表着一個个庞大的垄断组织,即托拉斯。同样,邀请学生讲述我从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选用的“洛克菲勒成长为石油大王的故事”(见图3),学生敏锐地意识到垄断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会阻碍良性的竞争,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而机会平等曾经是这些“大王”们辉煌人生的起点。继而简要追溯贯穿美国历史的自由和平等的理想。自由和平等的基本原则成为美国的立国精神,独立战争时期的“不自由毋宁死”是为自由而战,“无代表不纳税”是为平等而战。自由女神象征着美国自由精神,而平等的理想也贯穿美国的历史。但是19世纪末个人自由过了火,吞噬了社会平等,造成结果不平等。

由此,出示两份数据材料(见图4),分析垄断组织创造巨大的生产力和空前增长的社会财富,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共享,财富分配不公造成贫富差距加剧。反映到市场上,造成大众的购买力不足,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产品相对过剩。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供需关系失衡着急的是美国的企业,贫富差距加剧煎熬的是被遗忘的金字塔底层的民众。但是20年代的美国银行创新了暂时遮蔽问题实质、饮鸩止渴的消费方式:分期付款。提前透支未来的市场,虚假繁荣却刺激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恶化了供需关系。信贷消费导致美国家庭债务翻了一番,可以说金字塔的顶层是“百万富翁”,金字塔的底层是“百万负翁”。但是当市场泡沫和股市泡沫来到临界点破灭时,财富化为乌有,无人能够幸免。金字塔顶层的百万富翁跌落深渊,金字塔底层普通民众则沉沦地狱。1929年的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股市崩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之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危局新政》片段,回顾这段至今让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大危机。这部分从供需关系角度分析大萧条原因,应该是新授课已经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复习课则用更为简明的示意图进行复盘完成历史叙事即可。

【片段四】环节3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设计,基于教学立意的确定,笔者曾舍弃“谢克特案与三权分立体制的调整”“罗斯福萧条与对新政的质疑”等近年来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的新材料和新视角,有断臂之痛的遗憾,但其虽新鲜却不适切。许平教授的文章《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对于本课的立意确定至关重要,尤其是利用罗斯福提出的新四大自由:“这就在自由之中加入了社会平等和经济正义的元素,这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修正”,但是限于篇幅,作者在阐释时并没有足够的文字铺垫,难免有理解的障碍。也就是说对待学者的观点和阐释切忌“拿来主义”,需要依据课程标准、高考导向、本课内容主旨和内容结构等多方面考量,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合乎情理的阐释。

由此,环节3的内容设计由罗斯福的]讲和美国人对大萧条根源的反思入手(见图5),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之手,调节供需关系失灵,并非公正之手,无力解决贫富差距。美国人的解决思路是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保持对供需关系的调节和财富分配的干预。1933年美国人民用选票选择了罗斯福。

基于学生对于罗斯福新政两个阶段措施等基础知识牢固的预设,我以表格形式呈现新政举措(见图6),将阐释的重心放在第二个阶段——更为温和的社会改革即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运用材料设置富人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批判和罗斯福对保险制度的坚守的这一冲突性历史情境。提出:让人们认同社会保险制度的最好的办法是从价值观念的高级层面赋予社会保障制度合法性,由此引入本环节的核心材料,即1941年罗斯福提出的“新四大自由”。

我初时能查阅到的关于新四大自由的阐释“只鳞片爪”,后来在汪德武老师的启发之下,才有了从生而平等的原初价值、从卢梭的主张等角度贯通地阐释。19世纪以来,在自由放任模式之下,加之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加持,贫困被看做是个人的事,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回到原初的价值,人人生而平等,经济不平等甚至贫困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的残酷竞争造成的,虽然存在,但并不合理,是违背原初价值的。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就已论断: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但是英国政府在19世纪中期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不是经济平等。所以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直到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主张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主张免于贫困是自由权利,真正认识到经济的相对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花了近200年的时间。这样,回归了人人生而平等,将平等元素注入到了自由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革命。我们说,不平等是一個顺流而下的过程,而实现平等却始终要逆流而上的。钱乘旦先生把贫富差距加剧经济不平等称之为人文纽带的断裂和现代化的失误。

由此,我顺势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为什么人文纽带的接续和现代化的失误的纠正由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发端?(见图7)这个问题旨在涵养基于时空观念的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经由之前的铺垫,学生基本能够围绕美国人自由和平等基本价值取向、个人自由和社会平等的博弈与互动等角度回答,之后我对学生的思考作一总结:在美国平等的思想并非时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它永久融入到国民意识中。当不平等突破了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多数人不愿意再忍受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尤其是在面临社会动荡或经济危机的时候,平等思想作为一股始终保持活力的潜流就会突破社会的表面,重塑社会。经济不平等加剧最终让美国人遭受史无前例的大危机,唤起了人们对平等理想的初心。美国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和人民大众的理想诉求在追求经济平等上实现了共振,把危机转化为反思传统的历史契机,这是美国人的政治智慧,也是美国人的历史教训。我们称之为转危为机,从而造就了国家调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选用切合“自由和平等博弈”的新材料的做法,在环节5、6、7也如法炮制,且考虑到课堂容量,我选用了易于理解的1%最高收入的比重的图表材料,与旧有知识相互印证,意在诠释教学立意,形成有解释力的历史解释。如环节5:出示钱乘旦“修补资本主义”的史论,梳理并印证战后资本主义以社会福利为核心的经济调整。环节6:出示战后的欧洲国家的1%最高收入的比重的持续大幅度的下降的趋势图表,分析战后以社会福利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的平等取向的强化。环节7:出示美国1958—1982年GDP、通胀率图表材料,引出滞涨型经济危机和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干预,适度向自由回归的经济调整;出示美国1910—2010年1%最高收入的比重在80年代后在不断攀升的图表材料,预见再新一轮的调整,以此生成平等和自由双向博弈、动态平衡这一历史认知(见图8)。

三、余论

在史学阅读中、学术引领下生成教学立意,在教学立意统摄下进行内容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和内容设计整合能力的磨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根本性促进。此外,课堂语言的凝练和精粹、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内容设计的一部分,决定最终的课堂呈现效果。“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只要坚守自己认同的教学探索方向,不断磨砺、反思、成长终会炉火纯青。

猜你喜欢

复习课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探索
如何上好九年级英语复习课
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性教学初探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复习课效率
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应遵循“三原则”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功能之浅见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