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弈喻

2019-03-22钱大昕

月读 2019年3期
关键词:知人刘邦古人

予观弈于友人所a,一客數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b,以为不逮己也c。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d。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e,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f,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g,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潜研堂文集》卷一七)

注释:

a 弈:指下围棋。

b 易置之:意思是替他来下棋。

c 逮:及,赶上。

d 易之:轻视他,认为赢他很容易。

e 赧(nǎn)甚:很惭愧。赧,因羞愧而脸红。

f 护前:回护以前的错误,泛指护短。

g 世无孔子:意思是没有大智的圣人。

大意: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输了很多次,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的棋力不及我。过了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但刚刚下了几颗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但是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时计算双方的目数,客人赢了我十三子。我很惭愧,竟说不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的学者读古人的书,常常指摘古人的错误;和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试着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客观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就没有一点过失吗?我能看见别人的过失而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我能看见别人的小过失而看不见自己的大过失。我找自己的过失还来不及呢,哪里有时间找别人的过失啊!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下错了一步棋,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而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大智之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呢?有些人表面上看是犯了错误,其实未必没有其内在的道理;自己没有过失,未必不是大过失;但是人们却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点评】

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史学家,他的一生亦官亦学,但学名大于官声,代表作品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等。

《弈喻》这篇文章质朴自然,言近旨远,作者从自己观棋对弈的经历中总结出了“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这一问题,进而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亦当有知人之明,自知之明是知人之明的基础。

中国古代先哲十分强调自知之明,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的。纵观中国历史,刘邦可以说是自知和知人的典范。刘邦称帝后,摆酒大宴群臣。席间,他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回答后,刘邦说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段话,一方面说明“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邦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前者表现在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是把握全局、善于用人,自己的短处是在参谋、管理、用兵等方面;后者表现在他很了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特点,并能用其所长。

当然,能够做到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是不容易的,我们通常拿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缺点和不足,而难以或不愿发现自身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多做省思。(海涛)

猜你喜欢

知人刘邦古人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指点迷津
谈班级管理中的“知人善任”
《人物志》中“知人”理论的现实价值研究
古人的过年诗
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刘邦记嫂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