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新闻写作
——介入式的新闻真实感

2019-03-22李东英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介入性虚构意象

李东英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非虚构新闻写作是西方的一种舶来品,在中国九十年代时期,以特稿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2003年南方周末最佳特稿”——《举重冠军之死》被认为是我国非虚构新闻写作的黄金时代的开端。此前已有不少对于非虚构新闻写作的研究,有和非虚构文学的对比,有对非虚构新闻的起源发展的梳理,也有对非虚构新闻写作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探究等等,本文主要想是探讨非虚构的介入性对新闻真实感的作用。

萨特曾经提出过“介入”理论,认为介入并不是随意地对事实进行改变,而是让作者进入到时间场景中,真实地进行记录,带来介入的现场感[1],这也正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必要条件。非虚构新闻发挥这种介入的作用主要可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一、记者的介入

(一)以细节介入呈现故事全貌

在非虚构新闻中,有大量的细节刻画和描写,调动着读者的视觉,甚至是听觉、触觉,还有阅后留下的深深思考。这些细节不是假大空的描述,而是实实在在的样貌还原。《冰点周刊》的主编从玉华这样说特稿,即非虚构新闻写作,“本质上是在讲故事,呈现一个状态,用语言做一个纪录片”[2],非虚构新闻就是一则纪录片,记录新闻环境,记录新闻人物,记录大量报道中达不到的细节。

另外,非虚构新闻写作并非炫技,在记者的同理心的推动下,在尊重新闻运作的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借鉴文学要素,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将采访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做了脚注。

(二)以意象介入铺陈新闻内容

意象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的,意象既会以具体的事物呈现,也会以抽象的概念存在。当意象作为一个线索时,会贯穿新闻稿的始终。例如在《无声的世界杯》中,农民工群体看世界杯所用的无声屏幕,这块无声的屏幕就像是农民工群体的一个缩影,在默默的角落里,时而被想起又时而被忘记。这篇新闻以这种视角为大众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唤起我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这种鲜活的生存状态才具有真实感。

(三)以沉浸感介入引起事件关注

非虚构新闻的文学性是其一大特色,是一种事实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也给新闻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沉浸感。当非虚构新闻以多种叙事手法出现时,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感同身受。记者在非虚构新闻作品中是真正在场的,不只是空间的在场,更是心灵的在场。新闻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也尤为重要。空洞、干瘪的新闻像是阅后即焚的产品,没有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非虚构新闻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当读者沉浸在对事件的关注中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

(四)以情感介入彰显人文关怀

稿件的成型离不开大量的前期采访,采访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记者融入采访环境,深度接触采访人物。在还原事实的过程中还原当事人的各种状态,包括心理状态。直白单一的叙事方式讲清楚了事实,却讲不清楚新闻背后的人情。非虚构新闻这种情感的介入性并不抹杀新闻真实性,作者心理情感的建构是建筑在被采访对象的各种回应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御状态,只反映部分的真实,但当记者情感的介入与被采访者发生碰撞时,采访对象会渐渐卸下仿御,慢慢表露最真实的心理。

二、受众情感的介入

传受双方有互动才是传播致效,仅仅是记者介入事实,介入情感,往往只是感动了自己。当公众将情感介入其中,并产生了一定的交流与互动,才真正完成了传播这一链条。

在看一则新闻时,大众经常会受到一定的困扰:理不清事实的原因;看不到事实的结果;抱有一种无关己的态度,埋没在一个又一个信息浪潮中。机械化的阅读模式,冷漠的阅读态度会慢慢削弱和侵蚀新闻媒体和新闻媒体人的创作热情,致使更多无价值的新闻产品的出现。

当受众带入情绪,会加剧情绪化表现,非理性的因素会越来越强,这种质疑不乏于耳。但却忽略了受众是在获取了整个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并且非虚构新闻作品的长度与深度给予了受众足够的思考空间。

三、结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双城记》中的这句话是对当下新闻环境的概括。置身于信息洪流中,各类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抢占着我们碎片化的时间,新闻越来越难以俘获受众的欢心,各家媒体也难以找到留住用户的闪光点。非虚构新闻的出现似乎是将媒体从边缘化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但后真相的境况又让媒体卷入了难以怀疑的漩涡。虽然困境仍在,媒体更应迎难而上,利用非虚构新闻的“介入性”还原新闻真实性,重塑媒体的公信力。

非虚构新闻写作破除了单一的叙事逻辑框架,以多种方式介入到事件中去。在不改变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还原事实真相。此外,还应避免因过多的介入,掩盖了事件原有的方向,新闻挖掘的应是小事件背后的大意义,是深度的探讨,是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猜你喜欢

介入性虚构意象
分析经导管介入性治疗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优质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分析
虚构的钥匙
意象、形神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