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中国民俗文化教学何以体现在地化*
——以英国籍学生为对象

2019-03-22丁俊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谐音麦当劳民俗文化

丁俊玲

一、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中国民俗文化教学观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如相关专家所指出的,应该理解为“汉语/国际教育”,即“用汉语开展的国际教育。”[1]。汉语国际教育进行语言推广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民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习俗、礼仪、信仰等的综合,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是约定俗成的稳定的民间文化模式”[2]。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风貌,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基础,也是最为鲜活的部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不管是学科建设,还是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一部分,需对教学观念、内容进行改新,尤其要把握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这一方向。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除了知识的“内部”即中华文化之外,同时还须兼顾所谓“外部”的诸多因素,而此一“外部”最重要且首要的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在地化”的意识。

汉语国际教育的在地化,主要是指“适应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地情”[3]。本文的“在地”,是指教学者和教学对象所在的当地。“在地化”有两个相互环扣的层面,一是“走进来”指向的在地化,二是“走出去”指向的在地化。对“走进来”指向的留学生,是指目的语国家即中国;对“走出去”指向的海外学习者,则指向其所在的不同国别,二者都可细化具体到汉语国际教育涉及的区域、城市、场地等。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强调在地化,是指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走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指向上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教和学的有效性。

二、“走进来”指向的在地化

近年来,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合计48.92万名,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4]来华留学生数量剧增既是中国国力的增强、市场空间巨大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国内大部分高校,中国民俗文化对留学生是一门选修课,对学历生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甚至是必修课。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自英国的长期语言研修生和短期交流生也不断增多,特别是2015年与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以来,来校学习交流的英国学生多达308人次。在多轮次对英籍学生进行中国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中华文化的在地化关照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生活经验学理化

民俗与生活紧密相连。“民俗是文化,但是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即日常生活文化。民俗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的属性是民俗最本质的属性。”[5]留学生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所见所闻和丰富细腻的个人体验无论就认知或感受的角度来看,其背后都有特定的思维模式与思考理路,经过深入思考和提炼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理论,对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大有裨益。

杰明(Jeremy)是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孔子学院语言班学生,暑期来上海财经大学参加夏令营。有一天他跟中国朋友在Mcdonald’s吃饭,听到对方在电话里对另一个朋友说:“我们在麦当劳见。”杰明随即匆忙把食物打包准备离开——他意会的是中国朋友就要马上离开他所在的“Mcdonald’s”,赶往电话里说的“麦当劳”跟另一位朋友会面。这里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英国人杰明眼见的“Mcdonald’s”与中国人所说的“麦当劳”无法建立对应统一关系。杰明不知道“麦当劳”是由英语言移借到汉语言中所产生的语音转译词,因为汉字本身有字音的特点,中国人从“麦当劳”反映到“Mcdonald’s”容易,而不识字的外国人却难以辨识“麦当劳”是“Mcdonald’s”。

2017年10月21日麦当劳(中国)名称改为金拱门(中国),这样的中文表述采用了英文“Golden Arches”的意译,“金拱门”则是意译借词。如果说“Mcdonald’s”与“麦当劳”的语音距离近在咫尺,但尚引起非此非彼的困惑,而“Mcdonald’s”与“金拱门”则几乎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南辕北辙。这个来自生活中的经历上升到学理层面的思考是:何谓借词?把专有名词音译成对应的字是不是汉语所独有?这种现象在其他文字圈的国家是不是也存在?麦当劳更名为“金拱门”背后的文化寓意是什么?又为什么麦当劳更名仅限于证照层面?——这意味着作为音译词先出现的“麦当劳”与作为意译词后起的“金拱门”两者并存,既然“麦当劳”更名“金拱门”仅限于证照层面,却为什么掀起了全民的舆论狂欢?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经验到语言知识的充实,再上升到文化的学理层面,学生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还获取了文化滋养和学习信心。

(二)纠偏设疑的探究式教学

教育的理想目标有两个基本面向——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文化品质[6]。因为教学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输入、进行语言练习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于在华时间短且伴有观光、旅行、文化体验等多样活动的留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为使留学生了解中华民俗文化丰富深层的内涵,教师课堂上一般采用综合讲解法集中、系统、专题式分门别类地呈现专业文化知识,如针对留学生编写的舒燕版《中国民俗》[7]就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语言民俗等门类。因综合讲解法面面俱到,偏于教少于学,宏观的问题难以深入,具体的小问题难以触及,学生的接受流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而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针对学生有疑问的民俗事象,启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再总结提炼,能达到解除学生疑问,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提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知效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华留学生每天都接触饮食习俗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来自以“黑暗料理”著称的英国留学生来说,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是其在华的最大福分之一。如,来自英格兰东北部足球之乡约克郡的林顿(Linden)是笔者所在校语言研修中级班学生,当学习到饮食文化中“年糕”谐音“年高”,“鱼”谐音年年有“余”等实例时,他谈起初到上海时的一次偏误。那天林顿吃饭的饭馆名是“饺美人”,因他爱好足球,对“脚”格外敏感,当即把“饺”反应为“脚”,他很纳闷“脚”“美人”和食物有何联系。当他吃到店里的特色食品“饺子”时,才明白饭馆名称里的“饺”不是他以为的“脚”。此时,与林顿的偏误相接,教师可借机设疑,及时探究“谐音”这个语言民俗的方方面面。先设问什么是谐音、有哪些种类等问题,再组织小组讨论,即时手机查找资料,最后教师把谐音的概念、历史文化渊源等集中讲解,既系统又有趣。

虽然谐音是根据谐声言此而及彼,使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但林顿把“脚”与“饺”混为一谈,显然是谐音泛化。饭馆命名为“饺美人”采用的是将“饺子”比拟为“美人”的修辞手法,虽是一种言语格式,其形成与汉语的语音结构、汉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其深层反映的是中华饮食习俗对“美”的艺术追求。[8]由对“饺”不是“脚”的纠偏,到“谐音”是什么的疑问,再推而广之,对比“拟人”这种修辞格式,最后延伸为谐音和拟人不仅体现为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与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紧密联系。虽然谐音和拟人在汉语中运用很普遍,但并非为汉语所独有,比如,尽管英、汉这两种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英语中谐音和拟人的运用也不在少数。此时,林顿和其他英国学生的言说欲望和思维转轮被启动,学习汉语言的现实感和对目的语与母语的理解不断深化,教和学成了愉悦的文化体验。

如果说培养留学生把当下日常的生活经验上升到学理化的态度和能力是有益的,那么反过来,纠偏设问探究式教学则是让学习者把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地化。

三、“走出去”指向的在地化

如前述,截至2017年底,在华留学生有48多万人;而与之对应,截至2017年底,海外共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各类面授学员170万人,网络注册学员62.1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2万场,受众达1272万。[9]孔子学院自2004年创办以来,迄今才不过14年,与来华留学生数量对比,孔子学院从广泛面和数量上都显示出“走出去”的蓬勃与强劲。截至2018年底,英国有29所孔子学院、148所孔子课堂,仅以与上海财经大学对口的伦敦玛丽女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建院3年来,各类学员达205人次,文化活动受众达6000多人,汉语国际教育英籍学生已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群体。

《礼记·曲礼》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对于海外现有的中外专兼职教师而言,适应所在地的“国情、民情、地情、人情、语情”[10]的要求更为强烈,何况文化研究自1964年在英国伯明翰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之初,就非常注重在地化取向,即强调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问题,关注“活生生的文化”[11]。如果教学者和当地人相互沟通,加强对地方感的认知和体悟,将丰富对海外民俗人情的认知手段,同时回馈于教学。

(一)身份转变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每年都向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派遣一定数量的教师及志愿者。以外派教师或志愿者身份在海外进行教学,优势表现在熟知本地语言,但要考虑在抵达所在国之初如何摆脱原有文化对其角色和身份的限制而尽快适应“异文化”。中国人对外国人有笼统的二元对立的区分习惯,如称非中国人为“老外”,而到了国外,自己则成了外国人眼里的“老外”,视角和心理不能及时切换,往往造成尴尬和误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二年级研究生晓莉曾作为汉办外派志愿者在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任教。安顿之初晓莉在伦敦东区白教堂的农贸市场配钥匙,只见络腮胡须的师傅选好钥匙磨具,飞快地按下带有磨刀的机器的电源,当四处飞溅的火花仿佛就要点燃师傅散乱的胡须时,晓莉禁不住连声喊“小心!小心!”钥匙配好,晓莉交钱后师傅停下来面带愠色道:“我干这个三十年了,闭上眼睛都知道怎么做,还需要你提醒小心?”显然,晓莉善意的关心被英国人曲解了,在他们看来接受他人关心好像承认自己是弱者,在此语境中英国师傅的愠怒似乎可以理解,反而是中国人晓莉需要调整自己的姿态,缩短与“在地”的文化心理距离。

身份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学者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介入到一个陌生化的地域和教学场域中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具备在当地处境中的智慧,逐步使外在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所谓“在地化”的身份。其次,因国外汉语教学要求、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与国内差异很大,教学者从实际的日常在地获取生活知识、了解在地的文化特点之后,在教学中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则更为重要。

(二)讲在地故事

王衍军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中国民俗文化时,会将自己的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12]这里隐含的意思是,文化对比是基于文化分享的愿望。汉语国际教育正是为了与世界分享各自的文化,分享意味着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给学习者创造介绍他们自己文化的机缘,使之乐于向中国人讲故事。

具体的民俗事象最具有民族特点,但隐含的精神往往具有人类普遍性。日常生活中英国人总是对君主、皇室故事津津乐道,对已故“英伦玫瑰”戴安娜儿孙们的近况保持经久的热情和关注。2018年4月英国王室路易小王子的出生,使得戴安娜次子哈里王子的王位继承顺位排在父兄侄辈之后,媒体以“路易王子挤走叔叔哈里成为王位第五顺位继承人”吸引民众注意。同样,中国宫廷故事也是长盛不衰代代流传,近年来宫廷剧大盛就是明证,甚至也有外国学生因追剧而汉语学得炉火纯青。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其贵族世袭制和中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一样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长孙对皇位有绝对优先权。那么嫡长子的具体运行方式如何?政治功能何在?借由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教师随时寻找契机讲述日常故事或历史掌故,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思考,达到文化共鸣和知识的可理解输入。

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向内是中国文化的深入,向外是中国文化的拓展。在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中心,体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在地化”,“走进来”和“走出去”是一个问题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对“走进来”指向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者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生活经验学理化,并采用设疑探究式教学使学习者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运用已习得的知识;对“走出去”指向的在英学习者,教育者需转变身份,建立共鸣点分享在地故事。当然,这些方法并非绝对,适当情况下可相互交叉,综合运用。

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受教育者文化品质得以培育。在中国民俗文化教学中体现“在地化”,用汉语教育增进不同区域、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进而开拓汉语国国际教育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谐音麦当劳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麦当劳的小吃货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一年送出15亿个玩具的麦当劳
谐音词的规则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绝妙的数字灯谜
麦当劳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