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刍议

2019-03-22段雨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汉语

段雨竺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需要借助语言载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推广汉语的主要途径,更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传播中华文化。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其中文化教学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本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建议,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汉语交际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通常来说,任何语言在交际过程中都会具有一定的文化特点,汉语也不例外。对外汉语教学旨在帮助外国人掌握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从教学现状来看,当教学过程不包含文化教学时,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即便学生已经对汉语常见语法、词汇有着很深的理解,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这一点从近几年较火的《汉语桥》等汉语交流节目中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其主要内容往往包括常见汉字、发音以及对话等。以汉语“祝寿”为例,中国人会用“寿比南山”表示祝贺,即把长寿比作南山,而这远远不是外国人借助简单的汉字、发音学习所能理解的。相较于其他语言,汉语词意更复杂。以“方便”一词为例,若不能将其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很容易在使用时出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由此可见,汉语交际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只有融入文化教学,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

2.文化是吸引汉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学习汉语,他们学习汉语并不仅仅将其作为简单的沟通工具,更多的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文化与语言绝非互相独立,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吸引着汉语学习者,并且让他们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汉语本身具有独特文化韵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悠久历史提高学习热情。

3.文化与语言的不可分割性。通常来说,语言的学习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文化学习,汉语学习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汉语的特殊性。首先,汉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其他语言不同,汉语学习需要借用比较特殊的思维模式,而这对于外国人来说往往是较大的挑战,而只有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出发,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具体含义;其次,不管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都是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存在,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有好的学习效果。任何一句汉语都需要依托文化才有其特定含义,爱德华·萨丕尔先生曾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绝不能忽略文化学习,要在文化学习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1.文化教学相对独立,未能与汉语教学相结合。对于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关系的讨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经开始,文化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早已被证明,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多数外国人在学习中华文化时,其主要学习途径并不以汉语课本为主,借助汉语课本了解中华文化知识的学生仅有46%。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应用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同时,以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包括《发展汉语》《新概念汉语》在内的许多教材都非常重视日常交际素材的引用,但也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教材仍然是以西方语言视角来编写的。一方面,多数教材仅借用了外国人在华的生活经历素材,且故事情节较为枯燥,对中华文化的看法和观点较为片面,不利于外国学生完整了解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很多教材仍没有将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解释清楚,尤其是“吃了吗”“去哪啊”等日常汉语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解释,而是仍按照西方交际习惯的“你好”“很高兴认识你”等标准语句,既脱离生活实际,也使得外国学生很难正确理解中华文化。

2.汉语学习受文化影响较大,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任何人在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时,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首先,每种语言都是与其他语言完全不同的所在,正如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所说,“语言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力量,其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际工具,更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精神格局的决定因素。”同样,对于外国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其受母语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在学习汉语时需要排除母语文化中的干扰性,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为汉语学习带来很大阻碍。其次,正如申小龙所言,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将语言看作单一的思想表达工具,而是更多地把其视为一个人参与社会活动、与人文环境互为一体的阐释过程。言外之意,汉语具有一定的场景特殊性,需要汉语学习者结合不同语境进行理解,这与基本上是一词一意的英语完全不同。以“青睐”一词为例,什么是“青”,什么是“睐”以及什么是比喻,都是在解释该词时需要弄清楚的。

3.汉语学习缺失其文化学价值。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从实际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都忽略了汉语本身的文化学价值,即仅将其作为一门语言进行教学。首先,汉语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呈现出工具化、符号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而这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文化学价值不具备推广价值。反观汉语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过于迎合西方文化使得汉语逐步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个性,以方言为首的地方语言已经受到消失威胁;另一方面,过于重视语法规则使得汉语更加大众化,使独具特色的中华语言文化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汉语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用西方的语法规则和文化特点进行汉语讲解,不仅会时常用“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来解释文化问题,更会直接摒弃汉语中的特色语法,使学生接触不到真正的汉语,也就谈不上文化学习。

为此,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三、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从实践中感悟语言和文化。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交流,教师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也应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中华文化,注重介绍汉语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汉语交流机会,提高其对汉语的把控能力。如参观名胜古迹,在活动过程中,较直观地了解中国艺术、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品尝当地美食,探讨美食文化的来源、美食的吃法做法等,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与中国朋友交往,进行娱乐和体育活动,了解中国人说话的表情、手势有何禁忌等。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文化观察力,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巧用文化教学方法,降低汉语学习难度。一是对比法。长期的母语习惯并不容易在短期内改变,在教学汉语时应尽量避开此问题,借助双语对比方法达到教学效果。如风俗对比,比较中华民族和学习者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是附加法。在教学中系统地添加一些文化的内容,作为教材的附加部分。如在学习“借东风”一词时,与西方诗人的《西风颂》联系起来,借助地理知识理解“东风”所蕴含的歌颂春天的含义。充分利用汉语的象形特点进行教学,以教授贝字偏旁的汉字“贷”“贵”“贱”为例,教师可讲解古代钱币制度,让学生了解所有带贝字偏旁的汉字都与钱币有关联,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

三是文化体验法。定期开展普通话大赛等汉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感悟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的过程中爱上汉语学习,以更加热情的态度进行日常学习。如学唱中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唱中文歌可以体验中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借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学习,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文化教育,营造一个与母语学习相近的氛围,学习效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只有进一步将文化教学融入于汉语教学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优秀的教学队伍,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推广汉语,将汉语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母语中华文化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