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轩辕车会的文化特征与保护策略

2019-03-22许平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轩辕民俗信仰

许平山,罗 昊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2.徽商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系,安徽 合肥 231201)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原太平县(黄山区)以祭祀轩辕黄帝为主题的民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成集祭祀拜祖、民俗表演、巡游祈福、商贸交流、民俗体育于一体的民间庙会,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轩辕车会源于轩辕黄帝栖黄山炼丹而得道升天的传说,衍发于山地民众生活,是黄山黄帝文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研究黄山古文化的重要符号。

一、轩辕车会的文化特征与民俗特质

(一)具有积极进取的祭祀内涵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帜,也是民族的象征。黄山因轩辕黄帝的传说而得名,轩辕车会就是山脚下盛行千百年的民祭黄帝活动,饱含浓烈的民族情结和民族信仰,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思想和祖根理念的体现。轩辕车会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先进文化的推崇与尊重。相传轩辕黄帝栖黄山修道,将造车技术带到黄山,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得其恩泽的山越先民将轩辕黄帝尊为“车公”,奉为造车鼻祖。其祭祀意义突破了单纯的祖先崇拜,直接赞颂和怀念黄帝开创文明奠基之功。

(二)具有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

祭祀黄帝的滚车为黄山脚下独有的一种活动,“车”是该民俗中最为特殊的意义符号和价值载体。轩辕车会所用的民俗器具——火轮车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礼器,日常供奉在“车公殿”内;二是作为道具,洗车、巡游、祭车、正车、收车等民俗环节都紧紧围绕“火轮车”进行。对黄山先民来说,山路崎岖蜿蜒,出行极为艰难,因而对车的依赖程度和珍视程度极高。直到目前,当地农村独轮车、板车等劳动工具的使用依然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拜车公、滚车轮显得特别重要。特定的环境、共同的愿景造就了轩辕车会的文化独创性,体现出当地民众生存发展的适应与创造能力,也展示着当地民众的价值认同。

(三)具有祭神娱人的双重功

轩辕车会每年农历七月十八至二十四日为固定会期,有严谨细致的礼仪规程,程序有“洗车”“落地车”“正车”“祭车”“收车”“进庙”。整个过程恪守传统形制,世代沿袭遵守。举行祭拜活动时,众人恭敬虔诚,仪式庄严肃穆。滚车巡城、车技表演体现出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民众在门前燃放鞭炮迎接火轮车,为火轮车披挂红绸,表达敬仰之情,祈求车公庇佑。车会举办时,方圆百里的人聚集一处,观赏车会,热闹非凡。二十四日的滚车表演将车会推向高潮。滚车有平滚车、夹篱笆阵、飘反车、绕车、螺旋车等六大技法,表演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木功和敏锐的悟性才能游刃有余、玩出花样。当地青壮年争相献艺,一比高低,体现出浓郁的民间体育风格。祭神滚车的目的在于祈求丰收、消灾去祸,同时放松身心、获取快乐。这是人们在流血流汗、战天斗地的重压下获得心灵慰藉、求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山地民众的集体心理、共同气质。

(四)具有丰富宽广的意蕴层次

昔日轩辕车会鼎盛一时,四乡八镇的县民纷至沓来。白天看滚车,晚上看唱戏,连日里商贩云集、百货杂陈。轩辕车会以民间祭祀、民俗表演为主体,商品买卖交流、戏曲表演、手工制作技艺等民间活动随着民俗主体部分的成熟而衍生发展,民俗核心(车公祭祀仪式和滚车表演)与外围(商贸、娱乐等方面)活动共同构成了轩辕车会这一综合性民俗现象。祭祀主题、历史渊源具有特殊性,存有上古时期南北文化交融的印迹,道具、服饰、乐器显现黄山山地民众的生活风情,滚车表演与傩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车公殿建筑、礼器具有美学价值,涵盖的商贸交流、戏曲表演、民间体育、外界交往等内容展示出原生态、多层次的民俗图景,深刻地联系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二、轩辕车会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轩辕车会于1950年停办,车公殿在60年代被损毁拆除,建成仙源电影院。浩劫岁月里,一切与轩辕车会有关的文图器物消失殆尽。1981年,原县级黄山市文化部门开展了轩辕车会的挖掘整理工作,将其主要内容与流程形式记录在案。随后的几十年里,轩辕车会隐没在历史尘埃中[1]。2003年,文化部门对轩转车会进行抢救性挖掘,多方寻访健在的老艺人,从项元林、王国英、王长生等人的记忆里,从历史方志的记载中,逐渐搜罗出轩辕车会的本来面目,恢复了轩辕车会礼器——火轮车。在老车手的带领下,组建了第一支轩辕车会民俗队伍。2005年,轩辕车会亮相中国黄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2006年,轩辕车会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项元林被批准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至此,轩辕车会重回民间。滚车技法的传习工作走进了校园、社区、军营,多个民俗传承队伍相继建立。轩辕车会在各类节庆活动中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轩辕车会在央视新闻中出现20余次,尤其是在2012年和2013年,两度在央视国际等多个频道中面向海内外全程直播。央视纪录片频道录制的《大黄山》在首集中详细叙述了轩辕黄帝与轩辕车会。2014年,黄山区文广新局和仙源镇政府在太平古城南门外原址重建车公殿,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提供了物质载体。仙源镇以轩辕车会为主题,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就目前而言,轩辕车会的保护与传承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车公信仰疏离缺位

由于历史原因,轩辕车会中断了50余年。在特殊的岁月里,老人不敢提也不能提,儿孙没听过也没见过,车公与世人之间出现了鸿沟。青年人不知道车公是何许人,也不认识巨大的滚车轮。他们面对恢复重办的轩辕车会,面对原址重建的车公殿,只觉得陌生和疏远,甚至觉得恭敬虔诚的老艺人迂腐可笑。

(二)民俗意蕴部分缺失

轩辕车会的祭祀场所、祭礼流程、主要艺术形式已经恢复,但是商贸交易、民众赶会、戏曲演艺等庙会民俗活动散失严重,传统特征大不如前。

(三)粗放的技艺传承

轩辕车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群体传承、个人传承、行业传承相结合的综合性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主要包括祭礼规程、民俗仪式、滚车技法、器具工艺和民俗习惯等方面。就传承效果而言,由于传承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轩辕车会的本真性和精细度有待加强。如滚车制作中出现了现代技巧取代传统工艺的现象,极少有车手能够掌握滚车技法之中的拍绕车、螺旋车等惊险动作的要领。

(四)尚未进入民众生活

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传媒的普及、外来文明的冲击,轩辕车会的空间环境发生了变化。民众认为民俗传统与现实生活无关,内心缺乏认同感,缺乏敬畏心。尽管文化部门排除种种压力和矛盾,坚持年年举办轩辕车会活动,但由于缺钱少人,传统中一呼百应的局面很难出现。普通民众对轩辕车会活动漠不关心,不能积极主动地接纳和迎合传统的回归。

三、轩辕车会的保护策略

(一)重塑车公信仰,为轩辕车会民俗传承提供精神动力

轩辕车会作为群体性综合遗产,在全球化、工业化、商业化趋势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较大[3]。因此,对轩辕车会保护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保持特定文化空间的完整。如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文化遗产密集区等保护方式的运用对优化民俗生存环境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轩辕车会的核心区域——仙源镇龙山村已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予以保护,太平古城、仙源老街、古巷古桥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也即将起步。传统民俗的主要生存空间、特定的文化区域、良好的外围生态将在下一步古村保护过程中得到确立和完善。

物质环境的改善毕竟有迹可循,车公信仰的重新塑立才是个中难点。昔日轩辕车会的鼎盛依赖于民众对车公黄帝的信奉敬仰之心。当今社会对涉及信仰、祭祀的民俗仍然存有疑虑,把这些当作落后、封建、愚昧的象征,这种错误的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极为不利的[4]。轩辕车会祭祀轩辕黄帝的民间信仰中断50余年是人为破坏所致,并不是自由发展的结果。把这种非正常衰亡看作历史发展的必然,显得十分短浅而荒谬。轩辕车会的祭祀具有进步意义,与陕西黄帝陵公祭、河南新郑拜祖大典一样,具有统一的价值表达,对凝聚民族力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下一步保护工作中,应将车公信仰的重新塑立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信仰的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5]。首先,要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规范管理祭祀平台——车公殿,使之成为车公信仰的载体和归属地,同时规范民间祭祀行为,杜绝负面影响。其次,要发挥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轩辕车会,宣扬轩辕黄帝大公至德、为民造福的事迹,凸显南北文化交融的进步性和历史意义,营造一种保护、传承车公信仰的氛围。第三,要建立保护、传承车公信仰的教育体系。在对传承人、民众进行教育的基础上,青少年应当成为重点对象,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车公信仰保护的基础性力量。可以尝试将车公信仰传承的教育体系纳入基础教育环节,在乡土教材建设和相关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一些探索。

在文化环境保护和信仰培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强民俗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从现代生活方式入手,重新考量轩辕车会的传承与保护。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改变民俗基本内涵、延续灵魂精髓的前提下,赋予轩辕车会新的内容与形式,让它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新生命。

(二)根据属性不同确定传承群体和传承方式

我们可以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存在的样态进行切分,从核心、外围两个层次进行解析,并探寻每个民俗事象的社会性动机和文化性创意。经过剖析不难发现,轩辕车会从一个综合性民俗文化现象被分割成若干个片段环节,轩辕车会复杂的综合属性随着这些片段的独立而分解成若干个单一属性,呈现出可辨别的内容。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发,进一步分析这些环节和细节,可以引发诸多疑问。比如:在这些具体的环节之中,哪些是一丝一毫都不可变动的核心技艺?哪些是可以改造创新的普通环节?哪些是已经走完生命周期的文化现象?新时代的轩辕车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办模式?我们能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提高车夫的滚车功夫?民间的祭祀需不需要引导鼓励?与农事规律相契合的会期是否能够调整?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民间禁忌是否可以扬弃?在新的环境中,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外围层次?我们应该怎样赋予轩辕车会新的民俗意蕴?解答好这些问题将为我们探析原由、甄别分类、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法,也为我们科学传承、有序创新提供前提条件。

(三)明确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职责,引导民众自发传承

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传承主体(传承人),另一个是保护主体(政府、保护单位等)[6],二者在非遗恢复工作中的职责是不尽相同的。轩辕车会保护十多年以来,保护主体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传承主体单位。从恢复轩辕车会开始,政府和文化部门一直担任本项民俗的组织者,经费也来自财政投入。传承人和传承队伍无力也无钱承担活动筹办、协调等事项。在传承主体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只能补位,代替民间行办会之责,传承队伍却变成了参与者。在下一步保护工作中,应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责,以合适的尺度处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关系。政府首先要保护好轩辕车会的生存环境,引导更多的群体理解和认同轩辕车会文化,对优秀传承人和群体给予表彰奖励,构建轩辕车会传承的良好机制。当前民众自发性传承较弱,要加大投入,磨练、传承队伍,使之成为民俗的组织者,并通过财政投入、市场赞助等多种方式,为轩辕车会传承、复兴创造物质条件。其次要建立科学、有序的整体传承方式。轩辕车会具有综合属性,其传承内容不仅包括技艺,也包括信仰和民俗习惯。

总之,传承、保护轩辕车会要与时代发展和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引导民众自发地传承,营造轩辕车会延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猜你喜欢

轩辕民俗信仰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民俗节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望星空之
——狮子座
轩辕颂
王者之星——轩辕十四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