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

2019-03-22夏春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观大思思政

夏春荣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随着“大思政”概念的提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张力得到了凸显,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得到了优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如何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前大思政工作者所需直面的课题。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能促使他们辩证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在逻辑上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表征如何体现?哪些因素制约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各个部门要围绕自身的教育职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分力,并在合力的作用下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一、对“大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

(一)对大思政教育工作目的的认识

“目的”构成了大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形成不但来源于新时期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性理解,还来自对高校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扬弃。高校思政工作应与时俱进,植根于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校园内外环境。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碎片化阅读习惯的逐步兴盛,思政工作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校传统思政工作受制于高校职能化管理模式的束缚,而大思政教育工作形态的出现消除了这种教育职能化壁垒带来的短板效应[1]。

(二)对大思政教育工作手段的认识

高校大思政工作是指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政工作的范围,多方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这一定义下,大思政教育工作手段的特点为:其一,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政工作主体;其二,打破了高校思政教育传统下的职能壁垒;其三,在知行结合的思政工作模式下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要求,在手段应用上应明晰多元化思政工作主体的职责边界以及各主体在履职过程中形成的辩证统一局面。

(三)对大思政教育工作结果的认识

高校大思政工作需要引入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又由目标分解、目标协同、目标考核等三个环节构成。围绕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工作内容,对该项工作结果的评价不能单纯从可度量的方面入手,还要从对内隐性信息的把握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二、大学生文化观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观受自身专业背景的影响

大学生的文化观潜移默化地受到自身专业背景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考察不同的专业领域可知,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大学生的文化观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如,IT专业的大学生会受到美国IT文化的影响,从而缺乏足够的本土文化自信;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会因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形成一种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文化观与求学历程形成逻辑关联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文化观主要指向大学生对社会人文信息的认识与判断。大学生文化观的建立与其求学的历程形成逻辑关联。大学生的求学历程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求学过程中接受的文化观;其二,求学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环境;其三,求学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第一与第二项使大学生文化观的形成具有受动性,第三项则使大学生文化观的形成具有能动性[2]。

(三)大学生文化观面临外部环境的持续冲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动态演进,大学生在文化观的形成上遭受到外部环境的持续冲击。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文化观的形成中具有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相交织的特征,但混沌的互联网环境无法使他们获得“否定之否定”的结论。再者,西方世界的文化输入通过科技文化、影视文化、餐饮文化等形态存在于大学生群体的面前,而这些都将对他们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3]。

(四)大学生文化观在其认知阶段具有稳定性

“文化观”属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文化观的萌芽、生长、成熟的整个过程与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同步。在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借助单纯的说教来实现工作目标,只能在大思政的工作视域下推动工作实践的展开。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着眼点

(一)着眼于文化自信教育的分类展开

高校在开展大思政工作时,要厘清自己的工作职能边界,不能放大自身的工作职能。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应将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调适主观层面的文化认知,为此,高校大思政工作者应着眼于专业背景,对大学生分类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将文化内涵与专业知识结构相联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着眼于文化自信教育的辩证统一

在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时,应放弃思政工作传统中的“我向思维”,即以说教的形式促使大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大学生因自身的求学历程,会形成前置性文化认知习惯。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大思政的工作方法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正视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历史原因及其对塑造大学生正确文化观的影响。因此,着眼于文化自信教育的辩证统一是必要的。

(三)着眼于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导向

大思政视野下,要在开放环境下审视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观不仅形成于对新事物的接收,也形成于信息互动下的自我否定与肯定。为帮助大学生在“否定之否定”的思辨模式下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认知,并结合所学专业树立起实现小我而成就大我的报国情怀,思政工作者应着眼于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导向,在充分理解时代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观塑造的影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形成文化观反思能力。

(四)着眼于文化自信教育的知行结合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观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在知行结合中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知”可以来源于课堂,“行”则来源于社会实践。可见,大思政工作所要求的多部门协同能满足知行结合的教育需要。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界定高校各部门的教育职能边界

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首先要界定高校各部门的职能边界。围绕教育主题,参与大思政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教学院系、学工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校团委、大学生社团等。在职能边界界定过程中,教学院系应在课堂教学领域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其余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主要在实践领域展开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4]。

(二)结合专业制订文化自信教育方案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育,都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制订相应的文化自信教育方案。不同高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结构存在差异,所以在方案制订上无法执行“拿来主义”。制订文化自信教育方案,首先应拓宽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努力将学生专业领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整合。文化自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使他们形成专业报国的愿望。

(三)突出主体性

目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日益凸显,使遵循同质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实践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以思想交流、文化实践的方式,利用自身的思想观念碰撞和社会实践体验获得稳定的文化自信意识。因此,应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实践领域的优势。

(四)创新思政教育手段

校党委领导下的大思政工作要求各院系基层党支部展开对当前时代特征进行概括的活动。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工作素材,也在于打破固有的“我向思维”习惯。大学生深受“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影响。这要求创新思政教育手段的重心放在建立线上思想互动平台方面[5]。教育工作者应在平台中引导学生参与思想交流和文化养成心得交流,以此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意识。

(五)目标管理下展开多部门分工协作

目标管理主要由目标分解、目标协同、目标考核等三个要件构成。在校党委领导下,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重点应是目标协同,即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同步联动。要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同步联动,就要对除教学院系之外的协作部门开展工作绩效考核。

五、结语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文化竞争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未来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化认同这一角度出发,审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的概念,认清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挑战,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把握引导和培育的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对国家的地位、作用和国家主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正视西方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键,强化主流文化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核心。

猜你喜欢

文化观大思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