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高校田径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2019-03-22聂志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类田径竞技

聂志国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田径运动具有极高的竞技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田径运动是主干课程[1]。当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课程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分析了师范类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师范类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体育教师的天职是为我国培养身强体健的接班人。田径课程作为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之一,是一切运动的基础课程。但是近年来,田径教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内在问题

1.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且优秀的体育教师,使其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竞技还是重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下很多高校在田径课程上重竞技而轻能力,这偏离了专业教学目标[2]。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教学人才,而不是运动员。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能够上好一堂田径课程,在上课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能够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最终让学生爱上运动,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

1.1.2 教学内容局限

教学内容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教材、标准等诸多方面。田径教学源于竞技,但是在体系上存在差别。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的田径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性内容为主线,新增内容较少,忽视了田径教学的健身价值和趣味性,导致学生无法完全胜任未来的体育教学岗位[3]。

1.1.3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经常探讨的问题,就是应该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情况。在田径教学中,大多还在沿用以教师作为主导进行组织、授课、点评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犹如强塞硬灌,枯燥且乏味。当代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除去书本知识外,还要能够有效拓展,并存在一定个性。但一贯如此的教学手段恰恰制约了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在未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的创新精神。

1.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多数高校对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内容以竞技项目测试为主。评价体系并不单纯是筛选优与劣这么简单,而是通过合理、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并让其树立自我改进与竞争意识。同时,这种评价体系为任课教师提供信息反馈,使其可以发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和创新。

1.2 外在原因

1.2.1 外界环境影响

在竞技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对体力劳动避而远之。缺乏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从其他方面入手才能够使身体保持健康水平。因此,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是作为一切体育运动基础的田径运动,仍然没有受到青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也会认为田径运动并非十分重要,并且又苦又累。较之田径项目,他们更愿意选择相对轻松一些的运动项目,因此忽视田径课程,甚至对其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使田径教学陷入困境[4]。

1.2.2 观念的转变

我国很多高校推行“专项教学”的体育教学方式[5]。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在针对性较强、时效性高。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师范类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来看,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这种“专项教学”使田径教学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间接让学生认为田径教学没那么重要。当下,田径课程仍然是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的普修课。未来如果将选课权利完全下放,转为选修课,可能会存在无人选课,继而被取消的局面。

1.2.3 就业压力

师范类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高素质教学人才。但是从就近年来的就业形势看,教师队伍已经逐渐趋近饱和。每年都有很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教师职业也没有要求必须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才能胜任,因此竞争压力很大。体育专业的学生理想就业方向大多为教师岗位,但是迫于现实,只能转变思想投身到体育周边领域甚至背离体育领域。对于他们来说,田径课程的重要性更被轻视。

2 针对目前困境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田径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2.1 明确教学目标

师范类高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创新[6]。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要改变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单纯的理论传授向综合素质传授和创新能力传授转变,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

2.2 拓宽教学内容

要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具体情况出发,在重视竞技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健身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适当添加一些生存能力训练,使田径教学与健康、物理、地理等学科产生联系。教师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兴趣,使田径运动也能玩出新花样。

2.3 丰富教学手段

要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和优势,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可适度将互联网、多媒体或现阶段较为流行的人工智能等先进方式融入田径教学中,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要适当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展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4 建立综合性评价机制

在评价内容上,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多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进步与能力培养。可以将评价内容一分为二,一部分为理论层面,一部分为实践层面。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等多种素质,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

2.5 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

师范类高校田径教师要教给学生技能,还要引领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田径教学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惰性心理有关系。学生总认为田径课程非常辛苦且必要性不强,但事实上,田径运动并非枯燥乏味。要让学生意识到田径不但能够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教师要帮助学生扭转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结语

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人才基地,要承担起培养人才这一重任。高校要培养出更适合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高素质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师范类田径竞技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精神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花与竞技少女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