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以重庆市为例

2019-03-22唐吕俊驰

关键词:重庆培育红色

王 桂 林 唐吕俊驰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通过各种手段使民众认同和包容中华民族智慧的灿烂成果,又用更加广博、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优秀文化,创造性加以利用,将中国文化推陈出新,不断丰富。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青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正确意识形态的支撑和引领,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相当重要。重庆本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相较于一般教科书上的案例,更加贴近生活,更有说服力。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本文试图探究将重庆红色文化融入在渝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可靠途径,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2]3。

一、重庆红色文化的内容及精神实质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物质载体。”[3]重庆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既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与其时的反动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中形成的红岩文化、国共合作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战文化,还蕴含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重庆的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精神内涵,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促进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砥砺奋进,锐意进取。

(一)红岩文化代表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同国民党反动派血与火的近三十年斗争里诞生了优秀的红岩文化。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坚持真理,追求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为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终生。他们“对于死亡可以选择,但对于放弃共产主义信仰却不能选择”[4]44。在重庆“三·三一惨案”中被捕的时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后兼任军委书记的杨闇公,面对反动军阀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遭受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面不改色,怒斥敌人 :“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可绝不能丝毫动摇我的信仰。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5]军阀震惧,残忍地“割其舌,断其手,剜其目”[5]。最后杨闇公身中三弹,于1927年4月6日壮烈牺牲于佛图关。杨闇公以生命和热血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5]。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山城重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更加残酷的迫害。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的江竹筠在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里遭到了反动派的严刑拷打。面对反动派的酷刑,江竹筠说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6]这些为了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士,无一不体现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红岩精神。

(二)抗战文化代表的同仇敌忾、忠诚爱国的精神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山城重庆成为抗战的临时首都,同时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远东战场的中心。在十四年漫长的抗战斗争中,国共两党与重庆人民同仇敌忾,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在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期间,日本侵略者先后对重庆采取了“地毯式轰炸”“疲劳轰炸”“月光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7]33面对令人发指的大轰炸,重庆人民不曾屈服,“愈炸愈勇”的标语在重庆随处可见,重庆民间流传着“不怕你轰,不怕你炸,我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让你凶,让你恶,我们总有一天要大反攻——等到”等鼓舞信心的民谣。重庆人民打不垮,炸不毁的斗志,激励了前方将士奋勇杀敌,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重庆的抗战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分阶级、党派共同抵御侵略的精神,更体现出为了世界和平发展而敢于抗争和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备受战争煎熬的重庆百废待兴。在其时中共西南局的领导下,重庆人民表现出了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的精神,用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恢复生产和发展的事业中。在党和国家的指挥部署下,重庆“先后承建了 200 多个重点项目、30 多个配套项目”[6],为巩固国防、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三峡水电站项目提上日程,曾经“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构想即将实现。但摆在国家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是如此恢宏浩大的工程让重庆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移民区,百万群众需要迁移。为保证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三峡库区的居民舍小家为国家,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落实,告别了自己祖辈生活的家乡,举家搬迁异地。重庆市民身上所体现出的舍己为人和集体主义精神,是重庆不断走向繁荣的精神助力,也是新时期重庆红色文化的集中反映。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价值

(一)本土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注入了鲜活的案例

重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先进文化彰显的文化价值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高校思政课要正本清源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就必须充实教材案例,通过鲜活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工作,落脚点在培育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在这三种文化中,最难理解,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种文化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坚实根基和动力源泉。重庆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容丰富,案例鲜活且贴近实际,所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活动和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活的历史”。重庆本土红色文化蕴含的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先进文化更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将重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从不同层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接地气的学习文化和理解文化的生动素材,不仅可以提升培育内容的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

在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作为党的根本立场。重庆本土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利用好重庆本土红色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

将重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加深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重庆红色文化见证了重庆发展的历史岁月,绘就了重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共产党人不惧牺牲、坚定信念,在重庆这片沃土上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断进取的光辉画卷;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重庆红色文化中包含着的诸如江竹筠、杨闇公、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以及渣滓洞、白公馆、“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等革命纪念馆,这些可以让大学生们切实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不朽历史;重庆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三线建设精神”“移民精神”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苦经营,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将重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通过感知这些鲜活的文化,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将重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愈演愈烈,他们穷尽一切手段颠覆、抹黑中国优秀的文化,妄图以“正名”“真相”的名义否定我国优秀文化,例如抹黑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张思德等英雄,这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它通过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主张以西方价值观念来重新书写历史,妄图从历史依据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政治正当性和现实合法性,以实现其搞乱人民的思想、动摇人民的信仰和阻挠中华民族复兴的罪恶目的。”[10]大学生如果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必然会否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转而接受西方敌对势力灌输的腐朽文化,后果不堪设想。重庆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案例详实,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深刻印证了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政治正当性和现实合法性。将重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可以更加深刻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面纱,进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1]红色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学习、认同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环节。本土红色文化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性,利用好本土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高校在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时,应该利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思想先行,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深厚土壤

1.突出顶层设计,以先进理念指引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需要先进理念进行支撑。自从文化自信概念提出以来,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从未停止过,但是很多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理念不健全,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大学生照本宣科进行灌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高校都规定思政课必须具备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这也就导致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死板地执行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步骤,而不考虑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对教材知识进一步整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吸收知识的需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人的认知发展是“感觉过程——知觉和表象——思维活动”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发展总是由“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部分高校颠倒了这一过程,首先将书本上复杂的、概括性的文化概念输送给大学生,想以此来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大学生面对这些文化概念,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与文化产生“共情”。所以高校应该更新文化自信培育理念,应通过各种形式将简单的、具体的文化案例传递给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对文化的距离感,让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更深的感知。教师再将本土红色文化加以提炼,总结出这部分文化的共性并与教材接轨,有步骤地达到文化自信培育的目的。

2.重视理论传授,以思政课程支撑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需要理论传授作为基础。2019年3月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2]高校思政课作为培育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能忽视思政课堂的力量。思政课作为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本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为革命文化的形成注入了鲜活的案例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让思政课更加鲜活和接地气,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真谛,坚定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将重庆红色历史文化穿插到教材的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如在社会公德等章节的讲述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将重庆红色文化中移民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大学生在感知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建设的高尚品质中深化学生对公德的认知,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大学生展示重庆红色文化中军民同心,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行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抗战文化,明白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做出的牺牲和为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3.夯实教师培训,以良好素质保障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

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思政课教师在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不是重庆本地人,对重庆本土文化一知半解,无法做到将其灵活地贯穿于教学中;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忽视了对本土红色文化的创造性加工和创新性利用,无法给学生深刻的认知体验。基于此,在高校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向教师讲述重庆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增进教师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使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深刻掌握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增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用活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其次,高校应对思政课教师的备课质量、授课质量进行考评跟踪,敦促教学态度较差,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改进其教学思维和方法,进而提升思政教师素质,保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二)实践跟进,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注入崭新活力

1.瞄准物化形态,以校园文化助推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需要校园文化作为辅助。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校风、班风、学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师生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11]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巨大。在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讲授,还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的打造。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可以将重庆本土红色文化加以深入挖掘,创造性融入校园文化的打造,增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各级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平台等媒介或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如艺术节、学术活动月、游园活动、专题讲座、团日观摩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校园活动大力弘扬重庆红色文化,让学生深切感知红色文化,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并由对重庆红色文化的理解渗透到对国家整体层面红色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聚焦学生价值取向,以实践活动拓展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自信培育需要实践活动作为拓展。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丰富,主要包括了革命遗迹、名人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等。这些物质形态资源分布广泛,在重庆主城地区分布着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解放碑、“六·五大隧道惨案”纪念馆等十分有历史价值的红色革命遗址。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也有丰富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遗址、纪念馆,如重庆开州区刘伯承纪念馆、重庆江津区聂荣臻纪念馆、重庆潼南区杨闇公纪念馆、重庆酉阳县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遗址等。高校在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时,要把握好这一资源优势,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广泛多样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置身于红色文化中。例如,高校可利用团日活动、青马工程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遗址,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加以解说,更能让学生体会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每年的六月五日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解放碑“六·五大隧道惨案”纪念馆,当学生身处狭窄的防空洞洞口时,会产生一种平时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案例时体会不到的窒息感,从而更能够体会当时重庆军民面对日寇侵略时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坚定珍惜当下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让重庆本土文化深深印刻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学生将以此为情感依据,同中国大范围的革命文化产生共情,达到文化认同进而转变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改革已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思想上正本清源,树立大学生深厚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十分重要。青年兴,则国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是让青年群体发挥时代价值的关键之举。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包含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注入了鲜活的实际案例,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时,应该对这一部分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坚持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先进理念指引、以思政课程支撑、以良好素质保障、以校园文化助推、以实践活动拓展,将重庆红色资源融入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工作的效率,使大学生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上的堡垒。

猜你喜欢

重庆培育红色
重庆客APP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忆红色浪漫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