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及时代意义*

2019-03-22周宏宇马强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时代

周宏宇,马强强

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社会持续进步和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丽内容和生态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历史方位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生产力进步、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日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在实现工业化和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面临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永续的突出问题,而西方依赖投资、牺牲环境、浪费能源的经济发展老路已经走不通,因此,必须结合我国新时代具体发展实际,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着眼于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生态要求,吸取了以往发展模式造成人与自然失衡的教训,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规律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料而生活。人与自然要实现和谐统一,不仅在于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解。两者的和解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矛盾,而是认识到,只有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科学认识、正确利用、合理改造自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现实和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身就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意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实现人与人和解的关键。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强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内在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人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律,做到顺天时、量地利,否则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既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夙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刻总结和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直接理论内涵主要包括生态哲学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法治观三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其生存和发展必然与自然环境密切相连,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观点。自然界为人类生产劳动提供物质资源,是人进行生产劳动的客观对象,人依附于自然而生存和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必须在合理的区间、适度的范围内利用自然规律、开发自然界的资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居民因不合理的开发甚至毁灭致使该地区成为不毛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也分析了“胡焕庸线”的生态环境容量问题,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着重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新路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相结合。生态优先是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实现金山银山。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新要求。在新时代要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这表明照搬西方发展老路已经行不通。还必须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我国现在环境污染的高发态势,那么金山银山势必穷途末路。为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共融,充分认识到只有保护绿水青山才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严守“三条红线”的生态法治观。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滥用自然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及人们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纠正以往哪些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必须建立严格的管控制度体系,守住环境质量底线,在自然界可承载的区间范围内改造自然,才能保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和制度是生态环境的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台阶的制度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4],也唯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法治层面,对突破红线的行为绝不姑息、严格管控,才能确保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把握了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将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生态、美丽方面扩展了实现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并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理论创新、实践发展和世界视野三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尊重、顺应、适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关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观和生态经济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建设生态文明与全面依法治国相联系,建立和完善生态法治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法律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历史方位,探索出适合我国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特别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2019年两会期间凝练提出的“四个一”,进一步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理论实践层面纳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略之中,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举足轻重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5]可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既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契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诉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致力于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还着眼于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共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既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增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谋大同。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背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回答,呈现出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