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选择

2019-03-22张银飞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弘扬

张银飞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涵养和丰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作用与意义,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桐城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如何在新时代全面挖掘桐城文化当代价值和意义,选择适合其传承与创新的科学路径,推进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传承创新桐城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流派,在200余年的时间里,影响深远,“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3]近几十年来,学界逐渐重视对桐城派以及桐城文化的研究,正如《社会科学学报》近期所言:“桐城派研究成为了一门显学”[4]。并在“地域学术文化系列”一栏,多视角、全方位报道桐城派以及桐城文化学术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可见,桐城派和桐城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桐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把桐城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出发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理论意义

桐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织部分,具有“忠孝双全”“精忠体国”“经世致用”“兼善天下”等优秀的文化品格和人文魅力。诸如此类的文化品格和人文魅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均有体现。由此,全面探索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对安徽乃至全国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全新的学术视角。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探索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推进桐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既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内容,又能引起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对桐城文化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的同时,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弘扬的安徽路径积累理论经验。

1.2 现实意义

桐城文化蕴含着极高的当代价值。一是可以引起省级层面乃至国家级层面对桐城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迅速整合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引导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积累实践经验,提出有效对策与建议,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新路径。二是深入探讨桐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将进一步促进安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彰显安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以点带面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和创新发展。三是增强安徽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安徽加快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做出新贡献。

2 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问题

2.1 新的区域规划调整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

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将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2018年,安徽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枞阳县与铜陵市郊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函》,又将枞阳县域内的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划归铜陵市郊区管辖。“从史前文化的完整性、吴楚文化方块的完整性、安庆文化史的完整性、桐城(桐城派)文化的完整性,以及安庆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向心力等特点看,将枞阳县划归铜陵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削弱,而不是加强”[5]。在短时期经历两次的区划调整的桐城文化,迅速又被分割成了三个部分,即桐城市、枞阳县及铜陵市郊区三个行政区划的桐城文化,这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造成一定的影响。

2.2 文献整理相对薄弱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束缚

目前,学术界对桐城派和桐城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以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为例,如安徽省社科院桐城派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中心,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等。诸多的研究机构,其研究领域较广,主要是侧重于对桐城派和桐城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涉及桐城派、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家族与家训、桐城文风、桐城派教育等诸多方面。但就文献整理而言,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挖掘就稍显薄弱,整理文献的数量较少,文献整理方面的科研力量严重不足,诸多桐城派名家作品尚未整理。其中影响较大的仅有黄德宽主持的《方以智全书》编撰出版工作,已于2016年编撰完成,近期将陆续编辑出版,该书共收子书37种,其中21种300年从未刊行。

2.3 文化遗产保护滞后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阻碍

较全国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桐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诸多方面的瓶颈。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难以做到全方位覆盖。桐城文化遗产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各类文保单位多达115处,不可移动文物505处[6]。如此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员配给等诸多因素,要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保护覆盖,确实不易。另一方面,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短时期内难以提高。就目前桐城文化遗产保护,当地政府、文物部门、文保人员以及民众在保护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推诿扯皮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共识尚未有效性形成,全民参与合力未能充分发挥。

2.4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制约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更内在、更持久、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7]。近年来,桐城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制约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问题。一是桐城文化产业主体竞争力较弱。从文化产业主体数量上来看,以桐城市为例,截止到2017年,文化产业主体达3000个[8]。如此庞大的文化创业主体,主要分布在包装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等领域,真正涉及桐城文化产业的却寥寥无几。二是桐城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从产业化分布现状来看,依旧以桐城文庙、六尺巷、孔城老街等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和效益,与市场有效结合的桐城文化创新的原动力不足。三是桐城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不强。从产业化品牌创建来看,桐城市现在拥有文化类驰名商标2个,文化类著名商标8个。就文化驰名商标而言,百世佳、金科均属于包装行业,属于桐城文化产业品牌数量极少、影响力较弱。此外,桐城文化的学术影响力未能有效转化为品牌影响力。

2.5 文化体制改革缓慢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阻碍

“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业已成为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9]。改革缓慢难以激发桐城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活力,对桐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影响深远。首先,“等、靠、要”的思想依旧存在。文化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企业活力未能有效激发,多数文化企业采取观望的态度,甚至坐等政府文化政策、文化项目及文化资金。其次,政策落实的阻力依旧不小。地方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思路、服务体系、保障措施等文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文化市场、文化企业以及文化管理部门制约,在落实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统筹协调、稳步推进,部分涉及较小的文化企业短期利益的相关政策,甚至出现“岸边等”和“低头看”的现象。最后,改革后的窘境依旧未破。文化体制改革后,新的问题逐渐显现,如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是否完全建立?后期政策支持体系、服务体系是否全部完备?文化发展的渠道是否建立了多元化的体系?诸多新问题,如何有效、快速的破除,事关桐城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桐城文化在区划调整后,还要面临文化体制改革出现条块分割、区域壁垒等新的问题。

2.6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对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钳制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10]。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引人、用人、留人机制呆板等老旧问题依旧存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梯队出现断层、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等问题依旧突出。与此同时,又面临着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缺乏的新问题,特别是缺少既熟悉文化产业又具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还存在领军人物、研究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基层文化人才的素质普遍偏低,对桐城文化资源开发和挖掘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3.1 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导向路径

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实现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文化工程,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桐城文化的有效对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桐城文化是辩证统一、两位一体的关系。铜陵市、桐城市及枞阳县应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契机,在《桐城文化发展规划(2016-2030)》基础上,三个行政区划要协同创新,适时制定并出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桐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桐城文化有效对接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措施。同时,在体制和机制上,三个行政区划要携手联动、强化合作,共建协调统一的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门文化机构,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桐城文化的深度融合的政府平台。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成效纳入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中。三个行政区划要以桐城文化的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持久、核心、深沉的力量,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言献策,制定出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桐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考核办法》,彻底改变传统的文化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桐城文化深度融合的成效考评新机制,逐步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创新共享的良好局面。最后,不断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模式。人才是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强化对桐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又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和弘扬热情。三个行政区划要研究出台《文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实施办法》,特别重视对文化传承人、名家大师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坚持内培外引、“筑巢引凤”,以“传”“帮”“带”等形式,培养一批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力量,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桐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 搭建高质量学术的平台路径

2019年3月,安徽代表团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把桐城文化提升到国家级层面加以保护传承,对其传承与创新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以此为契机,首先,整合桐城文化研究力量。由省级政府乃至国家级层面主导,对桐城派和桐城文化研究机构或中心开展广泛调研并科学论证,全面了解各研究机构或中心科研力量、研究的相关领域以及研究成果等情况,对研究力量较弱和研究领域重复的机构或中心进行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攻坚桐城文化研究薄弱领域,并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的项目申报与立项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相关研究人员致力于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工作。其次,成立中国桐城派研究会。以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依托,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的基础上,尽快组建并成立中国桐城派研究会,吸纳国内外的科研力量,促进桐城派和桐城文化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的开展。再次,注重基础文献整理工作。文献整理是开展桐城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涉及文献众多,“桐城派名家名作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和出版,与经学和诸子学相关的桐城派文献很少得到整理出版”[4]。鉴于此,要进一步投入科研力量和资金配套,委托国内外顶尖的科学院所和高校,有计划、分步骤整理桐城派的文献。最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全面梳理桐城文化遗产,尽快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数据库,对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和研究的同时,加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桐城特色、国家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建立文化产业化的集群路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桐城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走文化产业化之路,探索出适合桐城文化创新发展的产业化的集群路径。首先,探寻新的突破口。从传统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传统文化企业的改制与重组,适时启动“文化+”“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桐城文化与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乃至产业的融合,衍生新的产业链,孵化新业态,提高桐城文化产业所蕴含的附加值,促进资本、市场向文化产业的聚集。其次,整合新的资源。依托现有的文化企业,集中培育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文化企业或业态,把桐城文化优秀元素纳入这种新型企业的文化推广之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桐城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元素的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局面。最后,实现新的对接。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接的“粘合剂”,在城市雕塑、园林景区、道路景观、文化墙等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桐城文化品质,让文化成为城市名片的同时,不断强化桐城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桐城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无缝对接,开创文化产业化的新局面。

3.4 打造名文化工程的品牌路径

“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文化境界和特有的精神属性”[11]。文化品牌在打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积淀,形成一种与商业品牌截然不同的内涵特质。桐城文化作为特定文化品牌的符号,虽然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但这种影响力主要是集中在桐城文化的研究领域,文化市场效应发挥不充分,文化价值未能很好的体现。鉴于此,桐城文化品牌打造不能生搬硬套商业品牌的经营模式,需要结合桐城文化的品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已有的传统文化品牌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积极打造拥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名文化工程品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审美的需要。以打造六尺巷文化工程品牌为例,抓住桐城作为安徽省君子文化建设试点县的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层面的内容嫁接到六尺巷文化之上,重点突出六尺巷和谐礼让文化、廉政文化、君子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六尺巷文化的新时代品质和新时代内涵,通过一列基础设施建设、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主题宣传推广,形成独有的名文化工程品牌,并发挥这一名文化工程的品牌效应,为桐城文化中的其他名文化工程品牌打造积累经验。

3.5 完善新传媒技术的传播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时效性、广泛性、便捷性等诸多优点,开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领域。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桐城文化数字化平台。此外,这一数字化平台在具备基本的信息查阅、图像展示等功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互动功能,鼓励群众提供散落在民间尚且未得到保护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构建多渠道的文化传播途径。积极举办如桐城歌、铸胎掐丝珐琅技艺等视频展演活动,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题片,拍摄文庙、六尺巷、孔城镇等历史遗迹的宣传片,同时在线上举办文化传承识知性竞猜、主题图片征选等的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与桐城文化融合的参与度,讲好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猜你喜欢

桐城派桐城弘扬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安徽桐城六尺巷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