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品质课程 成就品质人生
——基于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品质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21

成才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校本

品质教育就是给全体学生提供“高品位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教育过程、高效率的教育成效”的教育。具体而言,要求教育资源,包括办学条件、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等的“高品位”;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等的“高质量”;教育成效,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等的“高效率”,力求促进每个学生向“品德好、言行优、品位高”的方向发展。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标,其核心要素包括“品德行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身体心理状态”等,主要体现在和谐养成和优质发展两个层次。前者是品质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良好的基本素养要在和谐自然的教育环境中逐渐养成;后者是品质教育的高级阶段,强调促进学生各项核心素养得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积极贯彻“以生为本”“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为每一位学生享有品质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实施品质教育体系。

一、构建三级校本课程体系,成就学生品质人生

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学校课程设置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近年来,为了高效落实国家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实现“品德好、言行优、品位高”的教育目标,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树立大课程观,致力于构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心智卓越”学生的品质课程体系。品质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体系之外,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要,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开设的系列校本特色课程,具体包括:国家课程辅助课程、校本特色课程两大课程体系。

(一)开设国家课程辅助课程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三份文件,将课程衔接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成系统的国家课程辅助课程体系,包括学段衔接课程、学科梯度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和内容整合课程。

学段衔接课程指根据学生不同学段学习跨度,帮助学生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平稳过渡的衔接性课程。学科梯度课程,主要是指同一学科知识体系中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跨度较大的内容而开设的,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进阶的引桥性课程。学段衔接课程和学科梯度课程旨在最大限度地寻求学科知识内容体系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平衡与匹配,及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疏通知识衔接的盲点,完善认知结构,为其成功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进阶“搭桥”并提供“手杖”,从而帮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同化和顺应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能力拓展课程是旨在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健康成长的拔高性课程。它聚焦于学生知识的扩展,潜能的开发、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上,是对国家课程的进一步延展和加深,着眼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该课程主要面向那些学有余力且有进一步探究兴趣的学生而开设,重在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的拔尖人才。

学科整合课程,是对不同学科相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模块,以避免重复教学,并以鲜活的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手段,诸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将知识内容的整合同校内外日常生活及学生的探究兴趣紧密结合,将课程内容生活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整合课程的开设,减少学科知识内容的重复教学,缩短学科教学时长,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

(二)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为了切实践行品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成就学生的品质人生,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在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质量的同时,还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

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遵循凸显人文、发展特长、激励创新、重视实践、自主选择的原则。实行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学分制评价。校本特色课程主要在七、八年级开设,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实行学分制管理。每名学生每学期需要完成30学分课程的学习。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5学分。

必修课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规定每一学年学生必须修完的公共课程,包括硬笔书法、海量阅读。必修课开设:高效阅读,40学分;硬笔书法,20学分,共安排四个学期教学计划。必修课主要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写字。学校将“会读书,写好字”作为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共同修习。海量阅读特色课程,是在语文课程目标引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专门的阅读课程。该课程旨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100分钟);课外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每天不少于30分钟,周末及寒暑假每天不少于1.5小时。除了设定专门的阅读课时外,还要求学生每周阅读总时长不少于8小时,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8万字(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速度不低于500字/分钟),三年总计阅读量2100万字。阅读内容是选择与语文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具有教育性的经典名著及现代科学知识。为了巩固阅读效果,该课程还包括读书心得交流与举办“读书节”活动,为学生提供分享读书心得的机会与展示才华的平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交流了读书方法,还能在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体验、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收获成长。

选修课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特色课程。近几年来,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开发了包括领导力类、实践力类、创新力类、身心健康类、艺术素养类、公民意识类等六大门类85门校本特色课程,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具体而言,选修课按类别分为:培养领导力类,如演讲、朗诵、赏析、信息技术等;培养创新力类,如无线电、机器人、OM、航模、空模等;培养责任感类,如志愿者活动、慈善爱心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实践能力类,如创新素质实践行、社会实践等;培养健康身心类,如武术、球类、操类等;培养艺术素养类,如唱歌、舞蹈、器乐、绘画等。每一类课程按学时与达成水平计算学分,满分为5分。学生自愿选择、教师积极引导、学校弹性管理。可以提前修习,达到学分即为修满。

学分计算由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组成。基本学分是学生学习达标的评价标准,它按学习领域来分类设置,以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必须达到要求的教育教学量为基本的评价指标。包括考核成绩占40%,课时量10%,学习过程30%,学习态度20%。奖励学分是学生学习优秀的评价标准。学校对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自主学习,获得德智体美劳等某一领域的特长认定、各学科竞赛获奖、社会各级资格证书考核成绩、社会实践领域的成绩和其他产生一定影响和声誉的成果给予奖励学分。具体计分方法学校另行规定。另外,为表彰先进,还设置1个学分的奖励学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深受学生欢迎。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开设的校本课程体系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首位,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内容。校本特色课程每周安排不低于2.5节。增开选修课,是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的。这就要求减少中考学科课程教学时间,迫使教师不断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校长,我一直认为,课堂品质在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之中点燃学生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品质,锻造其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构建生态课堂,唤醒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轻负高效,是我校打造品质课堂追求的目标。所谓“品质课堂”即课堂有品位、有质效。“有品位”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能优雅、精细地品味和享受教学过程,有高雅的情趣追求;“有质效”是指课堂要有传输的知识密度、落实的训练强度、达成的目标广度和深度。总之,品质课堂不仅关注知识与能力,更关注过程与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学识、学力的增长,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培育;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和进步,更关注未来的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上,品质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通过预习感知、共研释疑、迁移拓展、自主评价、作业反思等五个环节,使学生在品质课堂之中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营造出一种师生互进的和谐氛围。

二、品质课程硕果累累,品牌效应初步彰显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建校十多年来,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坚持构建和实施品质课程实践,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办学质量历年位居武汉市前列。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中考成绩喜人,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

科技活动教育方面成绩斐然。本校学生参与“机器人项目”等竞赛活动,多次荣获武汉市团体冠军,有200多人次获国际、国内大奖,多名学生的创造发明获批国家专利。其中,5次代表中国赴美国、印尼、韩国等地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及机器人项目决赛,屡获佳绩。毕然同学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名获得“中国小院士”称号的中学生。

艺术体育教育方面硕果累累。我校有40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艺术小人才比赛奖项,曾获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陈珩同学作为全国唯一的学生代表和开奖嘉宾参加了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六届夏衍文学奖和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三奖合一的颁奖典礼。潘敦同学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儿童论坛。

中考成绩优异。在中考学科教育方面,2014—2018年,中考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多项评价指标居全市之首,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量“人文底蕴深厚、学业基础扎实,持续发展力极强”的优秀毕业生,我校毕业生中先后有66名毕业生考取了清华、北大、牛津、剑桥等国内外名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招生年年爆满。

三、突破创新,继续前行

面对品质教育理念引领下品质课程探索的丰硕成果,我们倍感自豪;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品质课程的探索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升之处。

(一)品质课程向全域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校品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在学科之间发展尚不平衡。新时代社会所要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品质课程的开发与建构也应当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因此,品质课程的实施不能仅局限于语文等少数学科,而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点,将语文等学科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向全学科方向辐射与推广。下一步,学校将成立各科特色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学科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在品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每一阶段,都将吸纳研发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特别还要听取家长的意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以生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品质课程的成果惠及全校师生。

(二)探索“互联网+教育”品质课堂新模式

目前,学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尚处于实验阶段。下一阶段,学校将花大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大信息技术与品质课程的整合力度,使学校尽快实现向智慧型校园的转型。首先,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实现学校信息装备的现代化。其次,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提升教师智慧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能力,特别是实施翻转式教学的能力。再次,加大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发和整合“智慧课程”,开启“云上课堂”品质课程新模式,实现智慧教室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维度互动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三)完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已探索了学分制课程评价机制,并将学分作为学生考核评奖的重要依据。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之星等的评选、分配生推荐、出国访问交流、综合素质评价等均与学生所累积的学分挂钩。这样,学分制就突破了以考试成绩论学生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成为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特长的发展。作为一所单设初中,学分制评价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不少需要改进和突破之处。首先,学校将积极探索将学分制纳入学生整体素质评价体系新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对学分制的重视程度。其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体系。从学分制度本身的构建和完善寻找突破口,完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学分管理制度,提高课程管理质量。

实践表明,学分制下的品质课程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课程计划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自主设计和规划学业生涯,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责任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校本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