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工作路径探究

2019-03-21

昌吉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工作

(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高校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1]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如何积极开展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新时期,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研究将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次突破“百万关”达到820万,加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型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致人才需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自2003年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2015年国务院发出创客通知,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2016年教育部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休学创业弹性学制”等政策,再到《2017年全国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微小企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吸收器”。这些无不体现着,在新常态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合理转变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以及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重要性。

二、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教育公平、社会稳定

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使个体更好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富差距,众所周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2]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大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甚至还会关系到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大学生能否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下实现就业创业,更加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社会的稳定。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3]青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可塑性很强,需要加以引导。在就业创业、实习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情民生,增强使命感,早作准备,不断培养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帮助大学生学会扬长避短、珍惜荣誉、恪守诚信;在创业竞争中,使大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与人沟通,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精神。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关于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一些不足逐渐突显,如高校就业创业专职指导教师缺乏、培训力度不足;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

(一)高校就业创业专职教师缺乏、培训力度不足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4]然而,现实中,大多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兼职授课教师,辅导员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有限性、工作的繁杂性,未能在深入了解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的课程标准基础上,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另外,据了解,很多高校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方面是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的,且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参加过校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培训或者仅仅是象征性地参加校内就业指导课程培训。

(二)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力度不足

新常态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市场对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变化等情况,当前部分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表现出内容不够丰富、形式单一、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5]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仍没有制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缺乏专职就业创业教师指导,几乎全部由专职辅导员代课,且师资培训力度不足;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重脱离市场需求,重“理论教育”,轻“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专业技能等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对称现象。[6]他们急于找到一份高薪酬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导致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期望过高。据调查显示,在高校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中,待遇较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占将近60%,大多毕业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就业,也不愿意到基层、到艰苦行业中去。对于他们而言,一份在经济发达地区体面的工作成为了他们的追求,缺乏理性分析,不考虑长远发展,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回乡工作,造成部分用人单位招聘难与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失业”[7]。

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工作路径对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就业创业长效工作机制

高校在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应把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要把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件精神细化为具体规定,贯穿于工作各个方面,落实到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探索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学院领导联系班级,辅导员联系学生就业联络员的工作制度,并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相关部门三方联动长效机制。

此外,高校可以结合就业保障、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建设以及就业信息化建设等指标把各部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情况纳入高校综合目标效能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以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二)充分发挥校企、校地协同育人作用

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推荐工作,主动对接用人市场需求,引进社会导师,与用人单位搭建良好合作关系,签订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并针对学校毕业生学科、专业特点,争取地方支持,承办系列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关于产教融合新的、有效的办学模式。如笔者所在学院,于2013年创造性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采取“3+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且寒暑假期间安排至企业参加实训,第四年派送到合作办学企业由社会导师指导,参加项目式培训学习,并在培训考核结束后,推荐到用人单位实习、就业。事实证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得到用人市场的青睐,而且据后期就业调查反馈,参加项目式培训学习的毕业生普遍反映通过项目学习,把很多在校学习期间搞不懂的专业理论知识都学懂、弄通了,实践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尤其是通过深入企业实习提前接触社会,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市场需求,从而不断学习,明确就业定位,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创业。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就业人格缺陷理,等。高校应该及时给予有效心理疏导。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完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同时支持成立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从制度层面保障大学生能够得到就业心理咨询帮助,有效缓解就业心理问题;尤其是针对毕业生在求职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依赖、自卑、抑郁心理,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就业情势、认清自身优劣势,悦纳自我,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除了加强就业心理咨询的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不定期组织召开就业创业讲座、宣讲会等活动,邀请有合作意愿的用人单位HR、求职经验丰富的往、应届毕业生有针对性地介绍、讲解当前用人单位招聘时侧重考察的内容以及在选择职业、谋划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引导毕业生认识到基层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毕业生端正职业价值观,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淡化享乐心理,使其树立责任分担的自助观念,理性、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就业[7]。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工作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