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比较

2019-03-20马倩美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国际比较培养模式

马倩美

摘    要: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研究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四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有启发意义。笔者认为,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应借鉴国际经验,采取以下做法: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方参与展开立体合作,提升职教师资培养效能;加强中外职教师资交流,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职教师资    培养模式    国际比较

为建设教育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8月,教育部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动力。

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已取得不菲的成绩,但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在国际上,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四国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均有其特色之处和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做法对于加强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一、国际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模式是从生活经验或从生产经验中经由抽象与升华而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又称职教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单位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特定的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2]。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探析国际上职教师资培养的典型成功模式,对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双元制”,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与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鼓励跨机构和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合作方之间的优势互补,确保师资质量培养模式。主要做法有:

1.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德国职教师资来源具有多元性,成长路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3]。由职业学校、企业、高校及其他社会团体,多方通力合作保证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充分利用专职和兼职教师并举的办法破解职教师资问题。

2.注重“一体化”的培养过程。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以教育实习为核心,强调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培养。以德国汉堡大学为例,与职业学校展开协同合作,建构“3+2”的培养模式,即本科学习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两年,以教育实习为核心,以实践为抓手传授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二者交替进行[4]。

(二)美国。

美国设立了较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对任职资格、聘任制度、专业发展等都有系统化的规定和说明。

1.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双管齐下。美国职教师资培养标准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各州的地方标准,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符合其州情的法律法规,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教师资格证认定和要求等做出较为具体的规定[5]。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9年9月4日最新发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前景手册》,明确规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通常必须至少有一个学士学位,还需要所教学科的相关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公立学校教师还要出示官方的教师资格证书或许可证[6]。拥有丰富行业工作经验和证书的职业学校教师往往具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

2.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为职前教师提供专业示范教育,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教育。如在美国,要求每年假期期间,教师必须到企业、工厂第一线学习和实操,提高技术水平[7],去高等学校和社区学院接受继续教育,提高理论水平。

(三)日本。

日本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打造出了独特的“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依托“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良好的成效。

1.“产学合作”促进互动共赢。日本政府在社会、企业、大学及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互动关系。日本各大学通过加强“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既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又鼓励学生展望未来,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自我提升热情,从而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完善职业规划。同时,社会和企业应积极响应,配合高校组织的在校实习和招聘会安排。大学、社会与企业密切合作,以满足社会需要,明确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率,形成良性的职业循环。

2.“产学合作”助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类型是多层次的,包括管理人才、创业人才、服务人才、技术人才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与企业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已形成以“产学合作”为主体,政府、产业界、教育界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现状。日本政府设置了以“产学合作”为中心,地方、企业、大学多方合作,实习和講座有机结合的教育方案,旨在通过“产学合作”,培养能够为企业变革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的优秀技术人才[8]。

(四)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很重视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和终身培训制度,培养模式特色明显且富有成效,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1.政府视职业教育为国家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在新加坡教育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斥重金引进职教师资队伍,并赋予其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师资来自行业或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还有一些来自众多科研机构与职业院校。在政府的推动下,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拥有大批具有企业背景的高水平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与其同时,对这些教师资历和能力的考核相当严格,实行末尾淘汰制。

2.注重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新加坡职教师资招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历背景、工作经验、语言水平、道德品质和健康状况。相比于学历方面的要求,招聘者更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还须定期去企业学习和接触最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此外,新加坡职教师资队伍拥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学生技能、指导运营和指导最新项目研发。

二、国际经验对中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启发

国际经验对于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具有借鉴价值,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中国方案”。总之,职教师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模式的变革须依托培养体系的整体改革[9]。

(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国际上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法律层面赋予教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福利,吸引众多优秀人才。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表明了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但这些文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标准并不明确,给予的地位和待遇很难吸引优秀的企业优秀人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有必要确保他们的法律地位和报酬,同时严格挑选教师。资格必须基于能力、资格和经验而不是基于高学历或技能证书。此外,有必要定期重新评估认证,促使教师继续学习和进修,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步伐。

(二)多方参与展开立体合作,提升职教师资培养效能。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双师”能力应动态发展。

一是改革新教师准入制度。推进以“双师”素质為导向,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模式,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10]。

二是健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助力师资能力持续提升。加强和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建立科学、高效的继续教育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提高广大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是创新培养职教师资模式,建立多方联合培养师资制度。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支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高水平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良性合作,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11]。首先,建立有效的承诺机制,建立共识和合作愿景。其次,消除合作参与者的顾虑和行业壁垒,共同探讨有效的合作途径。最后,针对拟实现合作共赢目标,合作伙伴将深入沟通和明确分工,完善制度安排,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有效的协作[12]。

四是依托“产学结合”,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充实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框架,形成专业课、文化课与实操课的有机组合,课程内容多样化和科学的教学法对职教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重新设计和加大教育实习力度,让学生直接接触行业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训练过硬的专业教学技术与技能,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正确的道德操守,为中国职教师资内涵式建设打造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加强中外职教师资交流,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进程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这一进程,职业和技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13]。经验表明,走国际化之路是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前提是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一是“请进来”。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既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保持本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为本校“优势特色”专业引进行业技术领先的外籍教师及高端人才,推动本校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提高。二是“走出去”。选送优秀职教教师赴国外学习有益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管理水平,培养国际化的专业领军人物。三是“深参与”。深度参与国际职业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国家形象,谋求各国教育协同发展[14]。

参考文献:

[1]张洪华.中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创新(1978—2018年)[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8):42-47.

[2]徐晶,贺文瑾.三元共生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保障制度评析[J].职教论坛,2010(34):63-65.

[3]安冬平.中国职教师资培养路径创新与超越:基于德国经验的历史追踪与系统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8(21):79-86.

[4]申文缙,周志刚.汉堡大学理实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9):65-70+73.

[5]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课题组.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职教师资培养策略体系国际比较研究”总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6):5-9.

[6]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 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ers[DB/OL].https://www.bls.gov/ooh/education-training-and-library/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teachers.htm,2019.9.16.

[7]苏春辉,陈衍,颜炳乾.国际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与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1):80-85.

[8]王丽燕,庞昊.日本依托“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7(09):49-52.

[9]石伟平,付雪凌.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需重新系统设计[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05):2-3.

[10]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475/twwd/201910/t20191017_ 404061.html,2019.08.30.

[11]钟秉林.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强师兴国[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1.

[12]安冬平.日本经验历史追踪下的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路径创新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9(4):86-92.

[13]李盛兵.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2.

[14]杜玉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助推“一带一路”开放发展——在“2019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上的报告[R].2019.7.19.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SZD201820);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广东地方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学分互认机制研究”(JYZD201612);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九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愿景下广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体制与机制改革探索(2017D05);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中英比较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2014GXJK103)。

猜你喜欢

国际比较培养模式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