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水文化教育的传播路径探析

2019-03-20陈晓耘孙赫侯新王燕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陈晓耘 孙赫 侯新 王燕

摘    要: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教育传播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水文化教育传播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科建设、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寻突破水文化教育瓶颈的策略。

关键词: 水文化教育    水生态文明    传播瓶颈

一、水文化教育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弘扬时代精神

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历代治水人的精神无形中滋养中华儿女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养成。许多优秀的水文化理念,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子以水比德”等思想,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自信、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学习水以柔克刚、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弘扬时代精神,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二)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水和谐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水文化的精髓,开展水文化教育是在培养人水和谐的思想理念,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文化教育传播一是传播历代治水人物先进的治水思想,二是继承和发扬古代水利工程发挥的治水、用水理念。当前社会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已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多元架构中,注重和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水文化教育,培养全社会亲水、爱水、惜水、节水的用水意识,把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水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人人“安全用水、节约用水、生态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氛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有助于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教育代表未来,通过水文化的学习,为国家培养水利行业的有用之才,我国各类水利院校学生是国家未来水利行业的栋梁,是水利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和弘扬水文化理念,以水的文化、水的精神滋养每一位水利人,培养一批具有水文化精神、拥有先进理念、具备夯实专业技能的水利方面复合型人才,全面促进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四)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过去,人类社会在发展经济时更多的将生产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忽略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忽略大自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水污染事件、水资源短缺、水浪费现象就在身边,一系列事件是否会引起蝴蝶效应需要进一步考证,但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战略,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重要作用。水文化作为水生态改善的思想基石,对转变人类认识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转变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效进步,才能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转机。

二、水文化教育传播现状及存在瓶颈

(一)水文化教育传播现状

1.以水利博物馆为中心传播水文化

水利博物館是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普及水利知识、促进水利发展的重要传播媒介,是向大众传播中华治水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的重要平台。目前已有“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中国水利博物馆,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缩影”的黄河博物馆(新馆)等。这些水利博物馆是传播水文化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人类治水、用水、节水文明的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

2.形式多样的水文化教育活动

学校作为水情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宣传水形势、传承水文化的重要使命。如组织学生参观水利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水利史和灿烂的水文化;主办的以水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大赛,使学生在青山绿水的风景中感受水的魅力;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以水为主题的活动,弘扬水文化;开展系列惜水爱水护水社会实践活动,采用知识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既陶冶情操,又增强水利意识,使广大学生深切体会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水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深切体会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节水爱水护水意识。

3.水文化公益讲座的普及

随着社会对水文化的重视,各地逐渐开展水文化相关的公益讲座,这是水文化向大众普及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例如,成都图书馆邀请《人文地理》专栏作者、《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华桦做好主题为《成都河流与蜀水文化》的讲座,带领观众了解成都河流的故事①。安徽人文讲坛邀请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朱光耀作了“淮河水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分为“文化”“淮河文化概述”和“淮河水文化”三个专题,在“文化”专题中,进行了文化与文明、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重要性三个方面的演讲;在“淮河文化概述”专题中,对淮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进行证明和讲解;在“淮河水文化”专题中,从源远流长、水工程、水工具、水崇拜、水传说、水风俗和水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届水文化论坛,已经召开的两届分别以水与流域文明、水文水生态文明为主题,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等知名学者就水与流域文明、生态文明各抒己见,通过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水文化的分析解读,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普及了水文化理念③。通过开展的水文化公益讲座,向大众传播水文化,让大众了解水文化、走进水文化,强化惜水爱水护水节水意识,激发大众对水文化研究的兴趣。

(二)水文化教育传播中的瓶颈

1.社会认可度有限

“水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两个层面的水文化。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人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通过对水的认知和涉水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和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及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④。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水文化,社会大众对水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水资源利用层面,认为水文化教育传播是水利相关部门的事情,并未把水生态和个人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人们对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水文化精神未能深入人心,未同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相联系。

2.学科属性不明确

水文化不能明确归属为文学、教育学、工学等学科,虽然水文化涉及传统文化、教育学、文学、工学,但很难独立成为一个学科,导致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无水文化学科门类或专业类别的尴尬境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文化教育的发展。此外,正是因为水文化跨几个学科的门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给了水文化巨大的发展空间。

3.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由于水文化教育缺乏正统的体系,因此其内涵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水的精髓、水的精神、水的哲学都有待进一步挖捆。我们现在只停留在水文化概论的层面上,没有抓住更深层次的东西,导致无法建成新颖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空洞,单一缺乏多变性和富有色彩的水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是水文化的科学知识普及,到了大学,本来应该更深入强化水文化教育,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深入性、思辨性,不能激发学生对水文化教育的兴趣,致使当代大学生对水文化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入,低估水文化教育的价值。

4.缺乏资深科普老师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新的学科门类,需要专业人才作为推动者,才能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当前,水文化研究机构多设置在水利系统,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水利院校中专门从事水文化教育研究的学者较少,水文化教育的专业带头人相对稀缺,加之平台有限,重视度不够,给学者们提供的研究经费不够充足,导致很多资深专业人员不愿意开展水文化教育这个课题方向,学术成果相对匮乏。到了水文化教育社会普及这一环节的时候,资深科普老师数量远远不够,往往是让一些没有系统的水文化教育理论功底的老师充当水文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很难用专业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即使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破解水文化教育传播瓶颈的策略及路径

(一)水利院校水文化通识课程教育

中华民族水文化精神博大精深,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孕育整个华夏民族气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过,他为了完成这旷世伟业“薄衣食,致孝乎鬼神;卑宫室,致费乎沟洫”,“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这些治水精神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持不懈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水文化教育传播过程中,将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将水与人文情怀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谐,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通透豁达、温润如水的品性,营造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环保意识,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加大水文化教育宣传力度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廣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⑤按照文件精神,政府和水利行业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全面规划水文化教育指导思想,将水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组织水文化活动,推广水文化教育,营造爱水·惜水·护水·节水的社会氛围。在社区和学校中增加水文化宣传力度,形成水环境友好发展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健全水文化学科体系

如果说水文化是一棵大树,我们现在只有树干,并没有枝繁叶茂,需要深入挖掘水文化精神内涵,完善水文化学科体系建设。一是扩大水文化教育受众面,中化水文化知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读本、大众读本、职工培训教材等系列书籍已公开出版,应扩大受众面,将水文化课程纳入各阶段教育。二是从水利类院校开始,谋划建设水文化教育学科,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水文化专业人才,为大力推动水文化教育,弘扬水文化精神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增加水文化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立水文化专项资金,保障水文化研究的可持续性,积极创造优良条件,确保教有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吸引更多的水利专家向水文化研究方面倾斜。四是加强水文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职工的水文化科学素养,培养专业水文化科普老师。结合水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坚持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水文化科普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打造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水文化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注释:

①王嘉.成都图书馆多场文化讲座等你来听[EB/OL].成都日报,.http://sc.china.com.cn/2017/folkways_ich_0706/

233726.html,2017.7.6.

②陶娜.安徽人文讲坛周日聊淮河水文化[EB/OL].安徽网,http://www.ahwang.cn/hefei/20160909/1558566.shtml,2016.9.9.

③陈仕川.第二届巴渝水文化论坛在永举行[EB/OL].腾讯网,https://cq.qq.com/a/20171123/011838.htm,2017.11.12.

④靳怀堾.水文化之我见[N].中国水利报,2012-5-31.

⑤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c/GB/61937/

213761/.

基金项目: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开放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QSWH-201710);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开放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QSWH-201704)。

通讯作者: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