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满戈壁绽新颜
——临泽县改革开放40年林业发展综述

2019-03-20

甘肃林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临泽县防沙林果

走进临泽县,一道道林网呵护着百万良田,编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一排排树木茁壮挺拔,延伸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一片片果园争红斗艳,丰富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一棵棵梭梭在连绵起伏的沙漠上迎风挺立,筑起绿洲防风固沙的安全屏障……这一切都是改革开发40年来的临泽林业变化和成就。

生态建设结硕果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戈壁,境内有自然形成的总长103 公里的南、北、中三条风沙带,是一个曾经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在这片贫瘠荒凉的戈壁滩上,40年来,自强不息的临泽人民一代又一代,用智慧和汗水展开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一年又一年的接力赛,实现了广袤的戈壁大地由“荒”变“绿”的历史性变革,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绿色丰碑。

40年来,临泽县乘着改革开放的劲风,紧抓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机遇,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方针,围绕“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和“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的建设目标,造管封三管齐下,带片网科学规划,乔灌草合理搭配,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防沙治沙、名优特果品基地建设、农田林网、封滩育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7年,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40.6 万亩,在1978年的11.3 万亩基础上净增29.3 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2%提高到如今的16.68%,完成三北工程造林27.72 万亩,退耕还林4.3 万亩,封育保护天然植被34.2 万亩,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7.5 万亩。临泽县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林果产业助增收

红枣脆甜,葡萄多汁……金秋时节的临泽,满山遍野瓜果飘香,田间地头处处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红枣、葡萄、梨、桃等特色林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让这片热土焕发出蓬勃生机,为临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境内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发展红枣、葡萄等产业的先天优势,盛产的临泽小枣以果实红艳、皮薄肉厚、香甜味美而闻名,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产的红地球葡萄获金奖九个,银奖两个,优质奖六个。

近年来,临泽县以全省千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的沙区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国有未利用戈壁荒滩,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广戈壁荒滩客土建园、矮化密植、滴灌节水、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模式等先进实用技术,吸引县内企业和专业大户建设戈壁荒漠产业,引导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向荒漠、戈壁等非耕地转移。深入推进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构建绿色、多元、有特色的林果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富民。截至目前,全县各类特色林果产业面积达16.71万亩,其中:红枣13.21 万亩,葡萄2.1 万亩,优质梨0.72 万亩,枸杞 0.11 万亩,其它果品 0.57 万亩。2017年全县林果产品总产量达3.48 万吨,产值达1.34 亿元。为实现特色林果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成立了红枣、葡萄和肉苁蓉协会,建成红枣、葡萄专业示范村、专业合作社,兴办枣尚好、西域、祁连红、倚天等8 家林果加工企业,形成了“规模+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条。银先葡萄基地、红桥庄园红葡萄酒、天进酿酒葡萄基地、枣尚好枣基地等6 个基地(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7 个红枣系列产品和4 个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城乡绿化换新颜

春天柳枝吐绿,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四季风光各不同的临泽县大沙河风景区成为临泽城乡群众悠闲健身的好去处。

近年来,临泽县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花园化”的建设思路,持续开展公园广场绿化、城乡道路补绿、单位小区增绿、戈壁荒滩建绿工作,建成了滨河公园、丹霞广场、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流沙河景观带、丹霞大道、沙柳路绿化带、扎尔墩滩戈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城市绿化景观带和生态防护交通大林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美丽乡村”、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建设,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绿色景观带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典范,不断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档次,凸显临泽生态魅力。至目前,建成“美丽乡村”绿化示范村16 个,评选市县级园林化、花园式单位(小区)52 个。城区绿化面积达到330.14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7%,城市绿地面积264.46 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6.2%。县城形成了大绿地、大水面、城水相依的美景,乡村形成了一村一景、一街一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丽乡村格局。2012年3月,临泽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防沙治沙筑屏障

临泽县平川镇的一工城村,村落繁华,远远望去,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摇曳的红柳和沙枣树、梭梭等沙生植物绕村而生,生态种植、珍禽养殖、特色林果等旅游休闲项目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生机勃勃的沙漠绿洲。谁能想到,这里40年前曾是无人居住的大荒滩,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线上。飓风刮起的沙柱飞速旋转直插云霄,大漠孤烟直的壮美在这里成了数十里外周边村落存在的巨大风险。“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好年不过百,灾年全丢光。”曾是当地群众深受沙尘侵袭之苦的真实写照。

面对严峻的荒漠化现实,临泽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坚持“生态强基,在保护治理中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秀美临泽”的发展理念,以南部小泉子国家综合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区和小泉子国家沙漠公园、中部沙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区、北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三区一园”为重点,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封、造、压,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探索应用水钻法根区注水、凹凸棒石保水剂、新材料治沙等新型治沙技术,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境内39 万亩的沙漠上实施压沙工程、种植梭梭14.3万亩,沿南北中三条风沙带建成阻沙林带187 公里,绿洲向沙漠推进11 公里,建成防风固沙林27.1 万亩。在板桥壕洼沙区、平川一工程沙区、平川镇黄家堡沙区、蓼泉镇双泉村南沙窝等地建设肉苁蓉人工种植基地1.5 万亩。

林权改革铺富路

在临泽县平川镇五里墩村林区,一群群土鸡在树林间追逐,相互嬉斗……这是荣基林场在林区养的“运动鸡”、“跑步鸡”。2013年姜荣基利用林改时分到的14亩林子和流转的36 亩林子走上了林下养殖致富路。

在蓼泉镇双泉村南沙窝的沙丘上,一排排整齐的梭梭在风中摇曳。“我要把这块沙丘全部绿化,把这里变成发展沙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宝地,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王延福满怀信心地说。2015年,王延福借助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的东风,以27.4 万元竞拍到南沙窝9000 多亩林地的经营权,开始了他的沙漠治理计划。

2009年临泽县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县,对涉及的44.3 万亩集体林地明晰了产权,核发林权证7200 份。林农拿到了林权证书,心里有了“底子”。在主体改革基础上,相继开展了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以及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投融资渠道,盘活林地森林资产,探索建立“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林地经营机制,推动了农村沉睡的林地资产变成流动资本,实现农村物权与融资的有效结合。至目前,全县办理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10 笔4.1432 亿元;申请林业贴息贷款14.5 亿元,兑付贴息资金3482.9 万元。在完成林地确权登记发证、落实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临泽县鼓励有条件的林农流转承包林地的经营权,积极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一大批林果、林草、林药、林畜、林禽、生态旅游等开发为主的农民合作组织及家庭林场。目前,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30 处,培育林业龙头企业13家,家庭林场48 家,林业专业合作社85 个,发展以红枣、枸杞、肉苁蓉为主的林下种植达8.85 万亩,实现林下经济年产值3.2 亿元。临泽县林业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临泽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态建设中,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抒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猜你喜欢

临泽县防沙林果
临泽县平川镇饮水安全现状及对策
国画作品集
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 开启立德树人新篇章——以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为例
平山县主要林果有害生物的发生及防治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开展双创行动 壮大林果产业
临泽县红山湾水库工程坝基处理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