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2019-03-20叶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历史建筑

叶琳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1

1.引言

城市的不断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必然动态趋势,而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作为传承年代记忆和文化沉淀的载体,具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静态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过大规模旧城改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新陈代谢般的变革也同时误伤了一大批优秀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建筑适应城市发展,如何使建筑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延续和重构,需要探索和实践。笔者通过若干公共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改造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特点及原则,对保护及改造中的策略提出想法,以期在类似项目开发建设中给出参考。

2.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特点

(1)初始条件差异大

在进行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时,既有场地和建筑单体情况具有不同的复杂性。历史建筑包括风貌区内的建筑、文物建筑、保留建筑等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的分类保护要求和原则,特别在功能性改造时,受到既有条件的限制大,需要充分考虑技术难度与投资成本,也就是常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在建设前期针对初始条件重点权衡利弊,尽可能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合理改造。

(2)普遍损坏严重

就房屋本身而言,多数历史建筑经过几十年的自然破坏,已出现超过使用年限、抗震性能差、外立面风化缺失等情况;而历史上的功能变化导致的违章搭建和改造等人为因素也对房屋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复原和修缮造成干扰。高密度、超负荷的设备使用也使设备设施的残缺和损坏困扰正常使用,影响舒适性。

(3)产权关系复杂

很多时候,由于历史问题导致历史建筑产权关系混乱。就公共建筑而言,大量房产归属于国有,但随着历史上的企业合并和改制,以及房地管理变更,使相关产权关系层级复杂,调研时需要追根溯源;同时,房屋使用单位不是房屋所有单位,房屋产权证和土地证分离等情况时有发生,使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加复杂。

(4)技术难题突出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是需要各专业高度配合、相互依存的系统性工作,针对历史建筑特有的原始图纸缺失、结构抗震问题、无法满足消防规范、设备排布空间不足等问题,需要建筑、结构和设备各专业协同配合,解决历史建筑不可改变性与现行规范和技术标准强制性之间的冲突,并且在整体利益上兼顾使用需求、艺术审美、社会安全、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5)建设成本增加

历史建筑属于既有建筑,相较于新建建筑会产生更高昂的建设成本,除了前期对现状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等费用,修复过程中的恢复性拆除、外立面修缮复原等工序也更加复杂,为实现修旧如旧,新老统一的建设效果,使用的物料、构件及装饰部件的采购和制作等费用都较为高昂;如遇改扩建项目,可能产生动拆迁费用等经济补偿类成本,将使总投资显著增加。

(6)施工难度较大

历史建筑往往地处城市老城区,一般具有建筑密度大、间距小、周边情况复杂的特征,在施工组织过程中,道路交通和内部场地的局促对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带来挑战,也使社会稳定风险问题突出。由于通常与周边房屋距离极近,不可避免地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涉及居民利益的扩建改造类项目,容易使建设矛盾进一步突出,需要在维稳方面进行专项评估,制定疏解计划。

3.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应在尊重历史、保护为先的前提下展开。要在前期研究阶段进行全面、认真及深入的调研,包括搜集各阶段设计图纸及文献资料、照片,进行现场实地查勘、拍照、测绘及访谈了解等。经过汇总分析,力求使保护利用设计尽量真实有据、切实保存。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体现在与原有环境风貌的和谐,尊重和整治整体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证既有建筑的历次改建情况,谨慎评价历史建筑各时期的添改,针对性地进行整体保护修缮与改造,对风貌破坏较大的予以拆除,对确为实际所需的予以保留,保证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不被破坏、移动和篡改。

(3)可识别性原则

应充分尊重保护建筑的历史原貌,慎重对待保护建筑的现今状况。在设计与工程实施过程中,既尊重保留历史,又认真权衡现状,使之在修缮复原、按原样仿制或局部添建中留下历史印记。在设计、用材、用料、工艺和施工方法等方面体现一定程度上的可读性和可识别性。

(4)可逆性原则

由于历史资料和主观认识上的局限,修缮改造工作应以不直接损害历史建筑本身为前提,可满足日后必需时的拆除复原,以便今后更科学和更完整地修缮。为满足现在的安全、舒适要求,更新设备或新增设施须以不破坏重点保护部位为前提,尽量选择可逆技术与可再处理的施工措施,避免对历史建筑造成不可逆的干预。

(5)最小干预原则

尊重原使用功能、空间、形式,最小干预、精心选择合适的新功能,以避免新功能的植入影响历史建筑特别是重点保护部位的保护;新添设备设施以最小干预为前提,减少对历史建筑本体的不可逆的破坏,尽量小型、节能、高效、隐蔽安装。

(6)可持续利用原则

以各专业、全过程的精心设计,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系统、持续的保护与利用。新添功能和调整功能时,优先利用基地内的既有建筑,以合理利用、兼顾保护为先;优先对原有设备、管井、材料、构件保护性利用,更新设备应合理设计功能,使之适应现代使用的保护性再利用。

4.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1)政府牵头、规划先行

历史保护建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需要从政府角度调查和梳理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意义的街区、建筑、道路等,并且根据区域定位和风貌规划定义历史建筑新的内涵和价值,激活其内在活力和功能。城市记忆与文化特征是不断更新和替换的过程,建筑也需要适应性地进行保留与改造,需要从宏观上进行判断与识别,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并需要同步制定法律法规和保护条例,可以制定名录、挂牌保护,从而强化社会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形成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同,让保护可持续推动。

在具体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引导,帮助梳理产权关系、从规划层面明确是否可以进行规划调整或执行,结合消防部门、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等并联征询,为项目打开推进通道。

(2)重视决策研究,建立评价标准,全过程动态监控

从全过程控制的角度看待整个项目,可以分为前期研究、决策、实施和评价四个阶段,一般项目比较重视决策和实施阶段,但历史保护建筑的既有特殊性决定了前期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

在前期研究阶段,积极开展调查、评估,是指导项目开展和改造的基石,通过详细的研究,可以充分识别和挖掘历史文化和潜在价值,避免无知造成的破坏,通过对可行性的研究,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客观的分析基础,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和改造策略,对于项目的推进和得失的取舍意义重大。

历史建筑项目实施完成后,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评价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可持续价值和设计价值等方面,全面检验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成果。

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全过程监管,因为历史保护项目本身的敏感性和利益牵动,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特别的谨慎,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合规、严厉监督、动态调整。

(3)功能定位与改造模式匹配

历史建筑的设计方法多样,根据不同保护等级,需要不同程度保留历史元素,需要建筑设计师根据经验和与业主的充分沟通做到恰当的选择。在设计策略上有包括全面修复、局部保留、空间整合、改建扩建、新旧对比等多种方式,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基于功能要求科学地选择。设计手法始终为实现功能服务,而功能需求直接决定建设规模,但历史建筑改造的难点在于规模的限制性,需要在理想和现实、目标与约束之间展开博弈,这个过程必须由业主方与设计团队充分沟通,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

改造设计的定位也是使用及运营定位的重新选择,相较于新建项目的不确定性,既有建筑的功能性改造对于后续使用需求往往更加明确,若是延续原使用功能将使运营计划有着更大的可预测性,若是功能发生改变,其区位条件也将使运营产生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考虑定位目标,将运营思维贯彻在改造设计中,能使项目更具可实现性。

(4)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策略,需要各方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坚决现代化。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要点集中体现在安全性改造、节能化提升和智能化管理三个方面。

安全性改造方面,由于历史建筑的结构体系、构件在安全稳定性和防火性方面不利于消防规范要求,基本不可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因此在加固和消防改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利用新的技术和材料,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空间使用难题。

历史建筑由于当时建筑技术、经济条件和环保观念的限制,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往往较差,不仅影响使用,还造成能源的浪费。在改造中,可以引入相对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案,提倡绿色及生态,重视节能减排以及提高建筑能效,提倡综合运用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低污染、低排放的低能耗建筑,使建筑满足节能规范要求,实现绿色改造,不仅提升品质,也力求实现全寿命周期视角下成本的降低。

新的管理手段和软件也应积极使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如利用BIM等信息技术整合、处理和保存各种复杂信息,为历史建筑提供可视化、可协调、可模拟的集成平台,在缩短工期、控制成本和后期运维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5)共享与融合概念的植入

历史建筑不应是一个陈列品,而应该以共享开放的心态实现与城市与人的交流及融合,公共历史建筑应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改造,改变以政府资金投入的单一局面,鼓励多渠道资金模式,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互相转化和对接。

应该推动公众参与,在开发设计阶段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对于利益敏感群体应积极沟通,取得理解;在项目建成后通过媒体宣传、免费开放等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周边文化融合建设,只有让社会了解历史建筑,才能更好激发活力,形成保护意识,真正使公众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中来。

5.结语

历史建筑是体现城市历史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广泛认同,其保护与改造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经过多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实践,本文从历史建筑的特点出发,梳理了保护与改造的难点和要素,明确了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并从政府部门、使用单位、设计师和民众等多个视角分析了相关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历史建筑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焕发出新的、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生命力提供实践中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新历史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