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2019-03-20郭晓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内容

□郭晓莹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文)(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1]在《意见》的指导下,各高校开始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高职高专在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且有自身的特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没有进入高中阶段,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一门技术,进而期望在社会中能够有一技之长,得以安身立命。另一种学生是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在高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或者考上本科院校,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一门技艺,但高职高专的学历比较低,看到其他同学可以进入到重点大学学习热门专业,很多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和别人相比[2],这种自卑心理会为学生懒学、怠学找到合理借口。另外,在新时期,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这些“千禧宝宝”出生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成长在中国巨变的时代,未来肩负的更是中国的未来,这些孩子自出生就拥有更加广泛的资源,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根据其特点,有的放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系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往的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适用现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必须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从教学目的来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当前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大势,从而理解党和政府当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理想信念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从教学内容来分析,我国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时事报告》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确定的,而这些教材里面的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且理论性的知识较多[3]。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对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太大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调整教学重心,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解读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专题时,对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案例或者热点问题,从事件起因、背景分析、产生影响、政策考虑等方面出发讲解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教学方式来分析,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但在新时期,新阶段,应当转变“PPT+视频”的上课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翻转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下查阅资料,课上由学生代表讲课,其他小组可提问,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讨论、搜集资料、制作PPT,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4]。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现在学生比较喜欢的VR技术,学校可以配备一间VR教室,由教师创设虚拟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非专教一门课程,往往还要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这样就出现教师教学广而不专的情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党和政府的政策革新,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调整,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深入学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优中选优的原则。第一,高校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变化快、教学难度大、备课耗时多,必须有部分教师专职负责这门课程[5]。第二,高职院校可以拓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例如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党政领导干部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是最有发言权的,由他们上课对学生而言更有威信。第三,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架在大学生与党和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庞大的网络资讯,未经筛选和辨别,很容易被一些不实言论或偏激的观点左右,这时教师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必须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均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左右,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党和政府的政策,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科学分析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四、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会通过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且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标准。《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学生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目前,大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考察课,基本是以写一篇论文或者心得的方式进行考核,但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写论文的能力较为薄弱,这就造成大面积学生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的情况出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创新评价方式,依据本校学生不同的行为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五、结语

在新时期,我国向世界制造业强国、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不断迈进,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愈加复杂,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国内外形势,理解党和政府为了国家的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形势与政策》课程构建必须紧抓新时期的历史机遇,立足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有知识的大学生。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内容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