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集团化视域下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2019-03-20刘淑丽屈顺利唐秋颖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院校

□刘淑丽 屈顺利 唐秋颖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词,意在强调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铸造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人们对工匠存在认识偏差。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都想通过读书获得一份优越的工作。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工匠这种职业,不是体面的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不高,社会不重视。很多人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选择读高职院校,毕业后为了维持生计选择做工匠。所以,对于工匠职业的理解、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更无从谈起敬业乐业。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缺少实践性、创新性。很多高职院校缺少实习实训教育环境和技能型教师授课,出现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情况,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眼高手低,没有实践操作经验,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很多人不能忍受吃苦受累再学习实践的过程,直接跳槽改行。

(三)部分企业对工匠精神重视不足。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不以顾客至上为服务理念,通常以承包制的形式,不讲质量,粗制滥制,快速生产,以达到盈利目的,严重违背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宗旨。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视域下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各行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及精湛的技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层底柱。

(二)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浪潮中,企业产品能在社会上立足,更应注重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是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除了注重产品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更应该注重产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工匠不是简单的会生产,而是在生产中有所创新、精心雕琢、臻于完善。所以,工匠精神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应该打破原有的观念桎梏,鼓励青年人多学习技能,不能拘泥于优越感较强的认为体面的工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各行各业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的经历和天赋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如果人人都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人人敬重一线工作人员,工匠威望会不断提高,得到社会很大认同,工匠必然会尽职尽责、潜心研究、精益求精,那么社会上也不会出现假冒伪劣、鱼龙混杂产品,对于产品管理来讲,是良好的发展趋势,对于工匠精神,人人为之感叹,社会良好的风气蔚然形成。

(四)有利于工匠自身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中国制造”的力量源泉,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工匠自身价值的体现。综合素质良好的工匠热爱自己的职业,潜心钻研,在生产中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良好的工作状态极大地促进了工匠自身潜能的发挥,也能够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认识很好地展现在产品中。工匠通过自身双手的劳动、努力,保证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对自身潜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培养在职业教育集团化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有利机遇表现在:第一,职业教育集团化为技能型人才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环境;第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全新的便利条件。

(一)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理念。第一,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帮助本人明确学习目标、发展方向;第二,培养学生尊重、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职业,不能对待自己的职业视为一种挣钱的手段,而是培养一种执着追求的职业精神;第三,明确未来的工匠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校企联盟建设为依托,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多渠道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宽拓眼界,了解社会发展,做很好的职业定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改革,实施“琢玉工程”建设。

1.重视品德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品德教育应放在首位。新型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本领,最基本的应该是对职业的敬重,有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有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技能多数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的,培养尊师重道、一丝不苟的精神境界,是内化于心的品德教育。

2.加强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服务根本。职业院校在学生教育上更应该率先跟上时代步伐,践行爱生如子理念,采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时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方位评价学生,让未来的工匠达到爱岗敬业的效果。

3.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创新。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平台实践,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自信心,锻炼意志品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础。

(三)树典型、扩大宣传,发挥榜样作用。

1.关注劳动模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目前,社会高度重视劳模的优秀品质,努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人人都从自身做起,学习劳模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出新时代民族的理想追求,那么,实现“制造强国”指日可待。

2.重视校园宣讲,邀请劳模进校园。学校利用校内广播、系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宣传弘扬爱岗敬业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定期邀请劳模、技术专家到校园宣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长期在此环境中接收教育、熏陶,定会深受激励、倍感鼓舞,那么效果会不同凡响。

3.宣传企业先进,鼓励众人学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宣传先进,对职工是一种鼓舞,对实习学生也是一种培养,先进人物身上的敬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能有效感染身边人形成敬业乐业、不懈追求的境界,培养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强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教育塑造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1.实习实训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校企合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2.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资源共享。企业中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学习、工作,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让那些高职院校在校生能够通过交流来学习,来共享他们的所提供的实践经验。

3.校企合作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兴致。通过到企业见习打破传统教育设置的不利藩篱,在专业技术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生产,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同时更清楚生产的需求及对岗位的体验,乃至走向工作岗位更加自信、得心应手。

4.企业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好的企业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生能感受国家大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对职业教育集团有更深的理解。

工匠精神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乐业、不懈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形成一项长效机制,目前有国家倡导、高校重视、企业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挥作用,相信在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能以职业教育集团化为背景,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实现人人参与、学习的良好局面,各行各业彰显工匠精神的力量,共同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