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精准扶贫面临的人才困境和对策研究

2019-03-20刘亚丽周梦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河北省精准

□刘亚丽 周梦冉

自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以来,河北省上下动员攻坚克难,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底的499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06万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近80%。在2020年底达成脱贫数量目标已不成问题的情况下,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应及时转移到脱贫质量上来,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提升脱贫质量,意味着必须解决当前棘手的扶贫依赖和返贫问题,其关键在于提高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贫困人口各项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除了采取赋权为核心的参与式扶贫外,也可以借助外部群体带动,通过合理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逐步提升贫困人口能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人来做,皆离不开人才培养。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求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普遍,本土人才严重匮乏;同时,大部分乡村经济落后、发展空间狭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极大阻碍了人才的流入、扎根和发展。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问题的关键。

一、破解本土人才匮乏问题,加大投入“培养人”

贫困地区内部人才培养是推动扶贫工作的基础。内部人才亦可称是本土人才,包括农民劳动素质的培养、农村干部的选拔培养等方面。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脱贫带动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保障。河北省积极落实中央要求,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截至2017年底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36万人。但目前仍存在重培训轻培育、培育效果不理想、认定管理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具体等问题。对此,第一,建议省人大提请全国人大专门出台一部切实可行的《农民职业教育法》,以立法形式规范和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第二,要完善教育培训模式。在每年初全面摸底调查,精准挑选有强烈培育欲望的适宜对象,让其“点菜”提出培训需求,开春后落实学员,进行分段式培训。培训方式从理论讲授向技能提升转变,多安排示范式教学、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以及小组竞技实践;培训内容从普适性向结合当地特色转变,增加农产品营销、市场信息分析等课程;培训时间从集中式向弹性制转变,将短期培训与常态管理相结合,加强学员跟踪服务体系建设。第三,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相关部门形成支持合力,促进扶持政策细化和落地。第四,可借鉴陕西等地做法,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让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

(二)加强党组织建设,发展致富带头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素质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条件,他们深谙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风土人情等情况,但是一些农村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倾向明显,“两委”班子年龄偏大,如张家口99个深度贫困村在村党员平均年龄65岁以上,文化层次偏低、带富能力不足。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对此应继续开展农村人才“三推”工作,把政治意识强、经营头脑灵活、公道正派、有技术专长和有开拓奉献精神的人才吸纳进农村“两委”班子。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增加干部报酬与完成任务挂钩的比例,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并依靠他们实现对其他村民的“传、帮、带”。

二、破解外部人才不足问题,广开门路“引进人”

引进外部人才是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助推器。一是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农村有大量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也有不少在城市发展的官员和学者,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敏锐的商业眼光、畅通的信息渠道,更有强烈的农村情结,熟悉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是农村人才建设的重要力量。二是吸引城市人才下乡,着力引入农村亟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想把人才引进乡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需要产业。有了产业,英雄才有用武之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离不开规模经营,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保障。但要注意的是,通过流转形成的农业规模经营必须是与工业化水平和现有技术条件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经营,以防范农业无限规模化风险;更要注意加强对热衷于土地流转的工商资本的监管,防止其因过度逐利而出现排斥农民、危及粮食安全、断农民后路的事情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对外来扶贫人才融入当地发展建设的引导,建立与贫困地区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外来人才的技术、资金和设备等方面优势,形成相辅相成、内外互动的扶贫共同体。

(二)需要政策。有了政策支持,优秀人才走进农村才更有动力。政府除了在就业、资金、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人才外,还可借鉴山东经验,在省内定向招收基层农技推广公费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毕业后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有编有岗”吸引学子到乡镇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

(三)需要宣传。一是宣传政策。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正值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期,诸多方面对河北省发展有利,要充分利用这个时代优势,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两微一端”等渠道,使人才振兴政策家喻户晓,让更多的创业者看到河北省乡村振兴的良好预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二是宣传典型。通过表彰会、人才荣誉墙、媒体报道等方式,对优秀返乡青年创业典型和新时代乡贤典型进行宣传,创造“爱农”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引进人才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宣传经验。在人才振兴过程中,各地势必会涌现出很多经验和做法,比如石家庄、邯郸、唐山等地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农事体验,加深孩子对农业、农村的情感,为潜在乡村人才培养埋下种子。对于类似的好做法,可及时总结、加强宣传,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和实践。

三、破解人才难留问题,推进城乡融合“留住人”

引进人才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早在多年前,河北省便出台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农村引才政策,但多数人将其视为跳板,服务期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之所以留不住人,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人才普遍愿意向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大中城市流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河北省要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虽然精准扶贫任务要求2020年完成,但贫困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人才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要充分尊重农业规律、农村特点和农民意愿,通过培训和带动提升贫困人口持续脱贫的能力,同时调动市民积极性,引导更多有技术、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才投身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来,助力河北省打好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河北省精准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