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球视野

2019-03-20

农家书屋 2019年2期

全球变暖,遭遇洪水的风险越来越高

德国《明镜周刊》2018.12

2018年12月2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波兰的卡托维兹举行。大会的全球变暖调查组表示:“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增高堤坝,防止洪水来袭。”近年来,地球平均气温仍一直升高,直接后果是海平面不断上升。在世界最偏远的国家之一,海拔仅2米高的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不少岛民曾在睡梦中被冲进房间的洪水惊醒,只能抱起熟睡的孩子、带着抢救出来的财物,逃往地势较高的地方。那些著名的港口城市,比如美国新奥尔良、荷兰鹿特丹、意大利威尼斯,居民遭遇洪水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了。

愤怒是人们交流中浓重的情感之一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8.12

人们常常认为愤怒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需要压抑的情感,外露的愤怒让人难堪,但愤怒其实是人与人交流中最浓重的情感之一,它所能传达的信息量和速度,远超其他任何情绪。诸多案例显示,良好的愤怒表达能帮助群体中的人们互相倾听、彼此坦诚和相互适应。愤怒能让人释放,从而达到更积极的心境。但当人们的愤怒越来越多地针对遥远的、被妖魔化的异见组织而非身边人时,愤怒的良好循环被打破。当你无法触及令你生气的对象,怒火就只能在心中不断燃烧,无处安放的愤怒反成为施加于自己和身边人的压力,不被听到的诉求不断发酵,转变为想要伤害与报复他人的黑暗情绪,甚至可能被他人利用。

绝大多数儿童扁桃体切除是不必要的

英国《英国普通医学杂志》2019.1

研究人员认为英国每年有3万多名儿童接受了不必要的扁桃体切除术,对本国的公共医疗体系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按当前英国的健康指引,儿童一般每年出现7次以上的咽喉肿痛症状,或者连续两年每年都有5次以上这一症状,又或者连续3年每年有3次,切除扁桃体才会有益健康。报告作者之一、伯明翰大学的汤姆·马歇尔教授说,许多儿童其实咽喉肿痛的症状并不严重,切除扁桃体也不会带来改善,“对很多儿童来说,切除扁桃体带来的害处反而更大”。

基因组编辑存在巨大争议

加拿大《生物学科学》2019.1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将基因组编辑的科学和伦理问题推到聚光灯下,世界各地的生物伦理学家们详细介绍了将这种未成熟的技术直接应用于活体胚胎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呼吁停止这类研究。但还有些生物伦理学家持保留意见,John D. Loike 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有关规范来指导这项研究,而不是完全停止它。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成熟,人类必须要有先见之明,不仅要预见到发展的情况,还要建立相应的伦理和实用框架来指导技术的发展。

“量子裁剪”助力智能建筑:可降低光伏成本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特区研究组吴凯丰团队基于稀土金属镱掺杂的纳米晶材料,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概念,并基于该概念,制备了高效率太阳能聚光板原型器件,在降低光伏成本、实现智能建筑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市区可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的面积日益减小,但建筑物窗户面积充足。高效率、低成本的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可用于实现全/半透明太阳能窗户。同时,也可将此方案应用于能量上自给自足的“智慧交通”,实现节能减排。

此外,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也可用于温室大棚领域。研究表明,植物对红光的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结合量子裁剪太阳能聚光板技术构建温室大棚,可优化植物生长,同时发电。

——新浪科技

基因编辑让虫卵只孵化不育雄性昆虫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昆虫控制手段,通过持续产生不育的雄性昆虫,达到控制昆虫种群的目的。这种新型“精确制导”的昆虫不育技术(pgSIT)将极大提高人类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媒昆虫的能力。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农业研究人员就一直在寻求各种手段将不育的雄性害虫释放到野外,以控制和消灭害虫种群。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实施一种辐射雄性害虫的方法,用来消灭新大陆螺旋锥蝇。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在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区使用。

而此次,研究人员将传统经验与现代基因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pgSIT,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控制昆虫性别和生育能力的关键基因,使虫卵只能孵化出不育的雄性昆虫。为了证明该技术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在果蝇体内设计了多个pgSIT系统,最终持续产生了100%不育的雄性果蝇。新生不育雄性害虫会在野外与雌性害虫交配,但无法繁殖后代,最终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

——新浪科技

人工智能可诊断遗传综合征

根据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一款人工智能在接受上万张真实患者面部图像训练后,能够以高准确率识别罕见的遗传综合征。

各种遗传综合征会表现出独特的面部特征,它们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但是,可能的综合征数量巨大,要正确识别并非易事。此次,美国FDNA分析技术公司研究人员雅龙·古罗维奇及其同事使用17000多张患者的面部图像,训练了一款深度学习算法,所有这些患者被确诊的遗传综合征总计达几百种。

研究中所使用的图像来自一个社区平台,临床医生会把患者的面部图像传上去。研究团队利用两个独立的测试数据集测试人工智能的表现,每一个数据集都包含数百张之前经过临床专家分析的患者面部图像。对于每一张测试图像,人工智能按照一定顺序列出各种潜在的综合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望在临床实践中,辅助罕见遗传综合征的优先级划分与诊断。

——搜狐科技

8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各地农村改厕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

《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达到卫生厕所基本规范,贮粪池不渗不漏、及时清掏;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实现如厕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到2022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管护长效机制普遍建立。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其他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升,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率逐步提高,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中国经济网

到2020年全国“村规民约”全覆盖

日前民政部、中组部、全国妇联等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村、社区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意见提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一般应包括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引导民风民俗。尤其要针对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靠要”、懒汉行为,家庭暴力、拒绝赡养老人、侵犯妇女特别是出嫁、离婚、丧偶女性合法权益,涉黑涉恶、“黄赌毒”等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制和约束内容。

意见还明确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或修订程序,包括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即报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审核把关;审议表决,即提交村(居)民会议审议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订完善后提交会议表决通过,表决应有一定比例妇女参会;备案公布。

意见明确,对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情形,要加强批评教育,并通过合理的处理方式,使违反者受到教育、改正错误,但不得滥用强制处罚,避免简单以罚代教。

——新华社

我国将在重庆建500万亩储备林基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日前共同签署《支持长江大保护共同推进重庆国家储备林等林业重点领域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确定投资190亿元,融资150亿元,在重庆市先期实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500万亩,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开发银行将支持重庆积极探索建立林业生态价值多元化市场化补偿机制,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及金融产品服务,进一步拓宽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推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与建设,谋划木本油料、笋竹、中药材、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木种苗、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发展,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为加快推进重庆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重庆市拟引入中国林业集团对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建立央地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市场化运行平台。

目前,重庆市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专家论证,2019年拟在城口县、奉节县、梁平区、南川区、石柱县等区县先行启动实施。

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拟用3年时间,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1700万亩,计划到2022年,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

——经济日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出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9亿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量的一半以上。

《计划》要求,到2022年末,努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普及、普惠”,即普遍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覆盖率;普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资源,提高培训可及性;普惠性补贴政策全面落实,提高各方主动参与培训积极性。《计划》提出,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大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大力推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岗位成才;精准开展技能扶贫培训,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培养创业带头人。

——新华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启动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 源部、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 》,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方案》指出,要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动员广大农民群 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 堆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 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 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方案》明确了村庄清洁行动的五条行动原则,即坚持县级主抓、多方参与 ,坚持村为单位、农民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 进,坚持教育引导、移风易俗。

同时,《方案》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提出要重点做好“ 三清一改”。一是清理农村生活垃圾。二是清理村内塘沟。三是清理畜禽养殖粪 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四是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新华社

多措并举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工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明确,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保护功能充分发挥,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关键生境修复取得实质性进展,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遏制。到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意见》提出开展生态修复、拯救濒危物种、加强生境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支撑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7个方面19项政策措施。

《意见》提出要将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纳入长江流域地方人民政府绩效及河长制、湖长制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长江流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根据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要求定期考核验收,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强大合力。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