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教学途径

2019-03-19

广东蚕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基础课课程设计互联网+

朱 钰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教学途径

朱钰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文章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实现有效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互联网+;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

基于当前我国积极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的有效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来实现有效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突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课堂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1 互联网+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传统观点认为唤醒并激发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符合时代教育要求和个人良好价值观构建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的提升高于学生平均水平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显然,这种观点强调的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方面,而教学则是“教”与“学”并存,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方位普及,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也实现了快速应用,知识传递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教学已经不局限于教师单向传授学生知识的模式。人们对于有效教学的认识也逐渐从固有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个人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在知识经济下尤为重要,终身学习的状态必然会在知识持续更新的背景下促成。由此可见,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其主要原因为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成本逐渐降低,这将削弱大学课堂里学科知识的传授作用,学生正在从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角色向探究者角色过渡转变。

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性的知识,通过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探究成果相联系形成新的知识架构。在不断拓展学生知识延伸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探索也持续推进。基于这种学习氛围,“教”与“学”将共同发挥促进作用,大幅提高师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深度学习,并从中感受教育的实质、领会学习的乐趣以及实现人生的意义,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本文主张的“有效教学”,是促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升和发展的教学。

2 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课程设置经过了多次改革,关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的辩论很多,二者所占的比例也不断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完善,以及高职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职院校的课程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相关,这使得课程更加专业化。然而,尽管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使高职教育达到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但也造成了整体知识和人类思想的断裂,从而导致教育的功利主义和人类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趋向于在不重视基础学科的情况下更加重视专业课程,原因就在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驱动。在高职教育中过分强调就业肯定会忽略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大学生最缺乏的三大能力可以归纳为: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使他们成为品行端正、积极进取、精神健康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特定职业和工作,大学生都应具有广泛的知识、良好的素养、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品质不能仅仅通过专业教育来获得。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多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在高职院校仍然普遍存在,缺少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尽管互联网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高校教学已配备数字化设施,多数教师也已将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教学。然而,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太过于局限,他们仅把互联网作为信息搜索、知识展示的方式和工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均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并未实现互联网对于教学变革以及发掘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真正价值。

3.2 公共基础课程设计普教色彩依然甚浓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均效仿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甚至会有直接搬用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课程设计与学生主体不匹配,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均呈现出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学习效率相对较低等特点,许多学生对当前的公共基础课程设计产生排斥情绪,有些甚至对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产生惧怕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公共基础课作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度较低,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明显较轻,而更加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将严重制约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变化的现状下,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3.3 公共基础课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有效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在教授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探究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内容更偏重于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脱离,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高职院校仅通过加强新旧知识内容的联系而与实际生活相脱离,难以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更加注重每一门课程相应的考试内容,却忽视这一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加突出了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只有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学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持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能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学习。

4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有效教学途径

4.1 充分利用智能终端和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可尝试采用专题分享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课前对专题内容进行分析准备,课堂上分享并集中讨论,课后总结归纳。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其借助互联网及平台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究,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参与并引导学生工作,以保证学生对于分享的专题有更加全面的知识积累。基于这种形式下,教师既可以起到知识传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对学生知识内化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课前探究和课上分享与讨论,使学生有更多的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因此可以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转变为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对问题背后逻辑的探究,同时也达到了引导学生如何借助智能终端与互联网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4.2 公共基础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也不尽相同,为使公共基础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高职院校要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设计和确定基础课程,使其更好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设计要坚持“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作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对课程形式和内容的设计进行有效和必要的整合,从而加深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有效关联。此外,公共基础课程设计还要遵循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应用的特点,来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方法,实行集“教”、“学”、“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4.3 优化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紧密关系,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课程教师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历,对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匹配程度进行系统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知识架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均遵循学科设计的逻辑来确定。综合分析职业教育专业众多、技能培养耗时长等特点及现状,高职院校无法在现有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基础知识的授课。因此,高职院校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公共基础课内容进一步优化,使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符合专业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而不同于本科公共基础课程那样内容设置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高职院校要勇于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保留职业技能培养必需的基础知识,而剔除偏难、偏杂的内容,以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

5 小结

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的传递方式和更新速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教育事业进入了创新与重塑的新时代。现代化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有效教学的结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还包括教师的进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形态有很大不同。公共基础课在推动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否实现有效教学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果。因此,教师要借助现有的网络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等媒介,改善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要及时转变自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从而解决公共基础课目前存在的“低效”问题,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教学。

[1]石丽敏.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途径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2(5):121-123.

[2]柴璐璐.关于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北职业教育,2017,1(6):59-61.

[3]刘丽.“互联网 + ”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对高校课堂改革的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6):89-90.

[4]陈再平.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以《应用写作》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111-112.

本论文是2018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教学途经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18GGJCKT154。

朱钰(1983- ),辽宁沈阳人,博士,副院长。

G712.4

A

2095-1205(2019)11-114-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11.67

猜你喜欢

基础课课程设计互联网+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