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探究

2019-03-19

广东蚕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侗族艺术发展

肖 锋 李 成

侗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探究

肖锋李成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文章对侗戏的特点、起源及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对侗戏的各个发展阶段及特色、特点进行了分析,表达了侗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戏;起源;发展历程;研究

在我国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少的优秀民族,而侗族就是其中一员,其丰富多姿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感观。人民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并没有忘记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从侗戏诞生伊始,就是源于人民的长期劳动生活,其独特的风格,深深地打动着人心。

侗戏主要发源于黔、桂、湘三省,其表现形式跟随着所在地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美丽,节奏上讲求自由多变的调式与旋律,古已有之的侗戏因此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大多数的侗戏作品都离不开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与精神风貌,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与群众基础,也不断地在为其良好发展提供着助力。

1 发展现状

侗戏虽然历史悠久,但随着现代工业与商业发展脚步的扩大与加快,迫于生计,当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里,青壮年都相继到城市打拼,传承侗戏的人也就随之越来越少,单薄的文化实践主体与人口总量限制了侗戏的发展。实际上,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些为了使家乡变得更加繁荣而走出山区的人们,到头来却逐渐摈弃了自身民族所独有的文化传承。其中的一部分,一心思虑着如何将家乡建设成毫无特色可言的“新农村”,丝毫没有意识到侗戏传承的岌岌可危[1]。

侗戏传承基本依靠言传身教,世代口口相传的侗戏,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威胁,一方面是具有侗戏艺术才能的戏师、演员因为缺乏教育背景而无法将侗戏发扬光大,一方面他们大多也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古稀之年,对传承侗戏文化已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个地都相继离开人世,留给青年人去主动学习的机会也不多了。在这种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的状态下,侗戏的核心力量倘若无法振作,发展历程只会更加艰难。

从发展空间与传播模式来看,虽然说已经出现部分人对现代艺术出现审美疲劳,逐渐转向崇尚复古的风潮当中去,倘若侗戏发展的要比现在更好的话,还能够乘着东风获得一众人的支持与欢迎,但是古朴且原汁原味的侗戏并没有引起充分的关注,就说明在宣传基础上依旧过于单薄,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观赏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艺术戏剧。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只是传播途径依旧是不理想的,缺乏文化包装的侗戏,今后何去何从,还有待观察[2]。

2 侗戏起源

我国一共有317 个剧种,侗戏也是其中之一,朴实无华的表演形式使其被抹上了浓重的民族民俗色彩。在侗戏中,流传着众多有关当地民俗文化的传闻与趣事,其戏腔与歌腔都是用大嗓来进行演唱,时而委婉,时而高亢,情感节奏鲜明且具备着引人深思的内涵,大多数节奏前短后长,唱腔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鼻音。侗戏所使用的伴奏多为打击乐与管弦乐,一般会使用到小鼓、二胡、月琴等作为演奏乐器。

现如今,能够证实侗戏起源的文献已经毫无踪迹,在人们口口相传的说法和“开台祭词”的内容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其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由贵州黎平县腊洞寨吴文彩所创,后经张鸿干等人传承发扬,在侗族世代广泛流传,所以吴文彩就是侗戏的开山老祖。

侗戏主要将侗族大歌、琵琶歌作为乐调基础,将汉族戏曲程式与表现手法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融合当地民俗传说形成剧目。由吴文彩所创的侗戏班子,有一传世之作《梅良玉》,这是吴文彩按照汉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进行改编的[3]。在1952年,侗戏逐步传入广西,由桂剧艺人杨正明与杨校生接班,创立当地的侗戏班,在当地辗转演出,获得不错的反响,成为了广西地区人民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戏曲。

可以说,从侗戏出现发展到现在,所谓传承一直都依靠的是民间戏班的不懈努力,不论是从创始还是从传承来看,民间戏班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现如今,黎平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侗戏之乡”,其不仅是侗戏的发源地,在该村内还有专门的侗戏队,由此可见,侗族人民对侗戏的喜爱程度,而侗戏也是在年节、农闲之时侗族人民的必备节目。

3 发展各阶段

3.1 面具

初始的侗戏,演绎者需要给自己戴上面具来表明角色身份,所以我们称侗戏的初始阶段为面具阶段。这一阶段的侗戏在表演形式上还存在缺憾,虽然说在其中能够发现侗族大歌、琵琶歌的身影,但仍然处于过渡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曲风。在表演中所融入的大量鬼神面具角色,让侗戏当中的人物情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直至今天,在侗戏发源地的村落内,还留存着众多的侗戏面具。

3.2 腹本

后来,侗戏发展到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戏师既要说又要唱,随着侗戏表演形式的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侗戏表演中,遂逐渐发展成集体演出形式,戏师也不再在台前演出,而是转向又演员来进行表演,戏师之于侗戏的意义则更像是导演之于电影一般的关系。戏师自身对于剧目故事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等有着丰富的经验与认知,不仅对侗戏的唱词与剧本了如指掌,而且还要针对演员的调度与舞台组织进行安排。在过去的文字传播比较艰难,大多数的戏曲类艺术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来进行曲艺的传承,侗戏也不例外,所以此时就进入了腹本阶段。

3.3 文本

到了近代,侗族聚居地开始将侗戏唱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那时的印刷还没有普及,所以流传下来的文本基本依靠的都是手抄。《梅良玉》、《金汉》以及《毛洪玉英》等侗戏剧本都有光绪年间流传至今的手抄本。只是这些手抄剧本都并非初始版本,侗族任命过去所居住的房屋多为木结构,极易起火,因此,古老的手抄侗戏剧本已经失传。据悉,侗戏手抄本中,不仅有人物上场,还有场次提示,但是相较于现代剧本来说并未有详细的分场分幕记录和台词,基本上还是离不开原来的“腹本”。也正因为如此,侗戏演员在台前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观众每看一场侗戏都能够发现新的内容,可谓是层次递进高潮迭起。

3.4 现代侗戏

侗戏发展到现在,在作品创作上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大批的民间艺术家、演员、侗戏作者投身到了侗戏的剧本创作当中,例如《琵琶缘》、《丁郎龙女》以及《娘美》等剧本,就都是现代的优秀侗戏剧作。这些剧本在民间演出时受到了民众热烈的喜爱,故事中既包含了侗族青年的凄美爱情故事,有时又表达了侗族儿女对于亲人的羁绊,在爱人与亲人当中感情当中的抉择[4]。在侗戏中我们既能看到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又能感受到自古传承下来的侗族的民族风情,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现如今的侗戏,已经不再沿用原来的不分场分幕形式,而是开始了分场分幕表演,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进一步细化了侗戏的表演内涵,在内容上则更多的取材于近现代的民间故事,将艺术融入了现代生活。并且为了使侗戏的表演节奏更加丰富,也由原来的只重视演唱发展到加入了一定的表演比重,在现代侗戏的舞台调度上更是得到了更加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效果,使得现场观众能够在侗戏的布景与视觉效果下得到更为优秀的视听体验,与此同时,也保留传承了侗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侗戏已然成为现代民族民间戏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小结

侗戏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侗族人民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距其产生至今,已有数百年时光,在文化积淀与传承的过程中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相信不久的将来,其强烈的表演感染力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喜爱,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不畏艰难地迎接挑战,以保留侗戏这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1]周帆,黄守斌.侗戏:柔性的力量[J].文艺研究,2011(11):97-103.

[2]杨春念.跨文化传播与侗戏传承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35):286+289.

[3]曾雪飞.侗戏剧本搜集整理的研究现状与学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03):84-90.

[4]张春艳,罗永常.跨文化传播与侗戏传承发展研究[J].管理观察,2018(19):101-103.

J523.6

A

2095-1205(2019)11-8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11.51

猜你喜欢

侗族艺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纸的艺术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