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关爱帮助“学困生”增强自信

2019-03-19刘浩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学困生育人政治

□刘 华 赵 颖 刘浩东

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近年来,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政治关爱之家”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鼓励“学困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尊重“学困生”人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学生从小不爱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养成安心学习的好习惯;二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缺乏温暖,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孩子经常违纪、逃学,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甚至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纠缠在一起,无心学习;三是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也是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学生性格孤僻、感情冷漠、自暴自弃;四是有的学生青春期叛逆,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思想不积极、情绪不稳定、学习跟不上;五是少数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缺乏信心,导致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等。为此,学校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十分关注“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成长,专门挑选经验丰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老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针对上述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跟踪管理、结对帮扶,对极少数抵触情绪强、思想转换慢、心理障碍大的学生,学校专门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和教育专家进行“点对点”对接、心与心交流,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名“学困生”。通过谈心对话、定期家访、结伴郊游、活动沙龙、共庆生日等多种形式,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出发,揣摩学生心理,与学生同悲喜、同甘苦、同进步、共成长,真正让“学困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把他们的心结打开、思想疙瘩解开,在得到尊重、器重、信任的同时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从而点燃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与激情,焕发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

二、以育人为根本,以思想教育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困生”增强自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一是通过领导干部上党课、作形势政策报告和上思想政治课,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热爱祖国、红心向党、苦练本领、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对“学困生”更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正确引导、长期指导。二是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处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示范生和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组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身边好人”推荐活动,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应得的荣誉和鼓励,让他们在全校的领奖台上展示成功的喜悦,在追逐梦想的奔跑队伍里展现人生精彩。这些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困生”的进步与成长。三是坚持中层以上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对“学困生”进行政治上关爱、学习上教导、实践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做人上引导,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关爱、被信任,并没有被忽视、被遗忘、被抛弃。四是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和“课堂思政”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门课的教学之中,通过课堂课下、线上线下、教学实践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简单地就“思想政治课”而单纯地谈“思想政治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德”。任何专业课都不等于思想政治课,但任何专业课中都蕴涵德育元素,做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协同育人。五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推行“10+3+5”三全育人模式。即: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包括课程育人、思想政治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与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落实“三项保障措施”,即:加强党的领导、建立目标标准体系、建立督查考核体系;强化“五支队伍建设”,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围绕育人工作,以教促研,以研促学,真正把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拓展开来、推广出去,省教育工委思想政治专项“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课题已通过中期检查,获优秀等次;市级课题《新时代高校舆情的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和《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路径分析研究》已通过鉴定结题。

三、“政治关爱之家”成为“学困生”倾诉心声的温馨港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学校以争创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为抓手,把建设“政治关爱之家”作为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的基础性工程,与党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工作室、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学生教育培养、选树典型和化解矛盾风险的重要抓手,工作干到哪里,思想引导就跟进到哪儿;人走到哪里,政治关爱就做到哪儿。一是将政治关爱与学生身心健康结合起来,通过关心关爱,让那些思想暂时消极、学习暂时落后、情绪不够稳定、心理存有障碍的同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特别的关爱,使之找回自信,微笑面对生活。二是将政治关爱与依法解决实际问题和排查隐患结合起来,定期对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上门服务,对个别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可能影响自身或他人安全的人群建档立卡,与学生家长时常保持联系,定期回访,借助专家咨询和心理干预,化解和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焦虑和暴力倾向。一年来,笔者所管理的四个班级有10几名学生被重点关爱和跟踪服务,通过谈心谈话、温情服务,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消除顾虑和思想负担,使之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能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三是将政治关爱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乐于奉献的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的公益活动、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吸收“学困生”积极参与,使“学困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体验到自身价值,用心用情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通过校园广播、道德讲堂、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政治关爱之家”、校史馆等载体因材施教,利用活动、对话、谈心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困生”敞开心扉、倾诉心声,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和充分的自信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融入社会,走出自我封闭的主观世界,走进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

四、注入成功理念,体验成功乐趣,让“学困生”满怀信心面向未来

成功是诱人的、令人向往的,小到牙牙学语的幼儿,大到蹒跚垂暮的老者,无不对它渴羡有加。正当人生黄金时期的在校学子,正值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的青年学生,更是对它梦寐以求。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尝不到成功的甜蜜,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学困生”群体中就有这样的个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是否做了努力,是否适时为“学困生”注入成功理念、提供成功机会、让“学困生”得到充分尊重、体验到成功乐趣呢?日本有句谚语:“以傻瓜相待,是傻瓜产生的根源。”心理学家提示:人都有一种被承认的需要,别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感受、行为,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我看法。对“学困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和看法是无可替代的、具有相当权威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尊自信的建立。自信是成功的发动机,削弱或丧失了自信,就折断了学生飞向成功的翅膀。反过来,以成功者相待,也势必会产生成功者的“土壤”,对“学困生”而言更是如此。日积月累的成功体验,必定增强和扩大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勇气,使自己的人生步入“追求——成功——再追求——再成功”的良性循环,直至发挥最佳潜能、达到最理想的目标。作为教师,就要真心热爱、真诚关注每一个学生,刻意找寻“学困生”的优点,哪怕是十分渺小的闪光点,一次表扬、肯定和赞许,或许成就和激励一名“学困生”取得更大进步。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在这样的教师激励下,学生势必会增强信心,得到成功体验,享受成功乐趣,让“学困生”满怀信心面向未来。

近年来,全校有近百名“学困生”满怀信心走出“政治关爱之家”,用歌声和微笑面对新的生活;也有数十个班级留下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志愿服务团队的身影,他们同广大的教师、辅导员一样,为“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和健康成长奉献爱心、贡献力量,让师生永远记住他们辛勤付出的过去,永远记住心灵驿站——“政治关爱之家”。由于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和政治关爱之家,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教师将继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学困生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