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2019-03-19□秦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理论课统一个体

□秦 蕾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论述,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方法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关注人,以人为出发点和价值旨归。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忽略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特性,尤其是对理解人何以为人、人的需要如何满足、人的行为动机如何激励这些根本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无人区”徘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政治性、主导性、灌输性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对学理性、主体性、启发性的育人方法重视程度则明显不足。因此,为了做改革好人的工作,有必要深入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方法创新的前提。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拨开重重迷雾,抓住了“人本身”这个根本,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主要包含人的存在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社会性本质为主题,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方法改革创新时必须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回归人本身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阿基米德之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的人”,人的社会活动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人的意识是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群体意识,也要关注个体意识。政治性是保证群体先进意识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要旗帜鲜明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武器,离开“政治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会丧失我们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让资产阶级思想有机可乘。但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课单调的“政治宣传”会引发学生个体意识中的反感甚至厌恶情绪,只有唤起学生个体意识的主动接受、自觉培育,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目的。因此,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对学生个体意识的关注。这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改革创新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方法,唤起学生个体意识的学理性认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特性是社会性,人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教育者视为主体,将被教育者视为客体,教学方法上一味地采用控制式说服、强制性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入脑入心过程应该是教学双方能动交互的过程,灌输性和主导性体现了教师的能动性,启发性和主体性则是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有利于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持续的内容供给、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形成自主认知的意识形成习惯、自主探索的问题分析模式、自觉认同的政治大局意识。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方法的改革创新,应当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做到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二、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内容改革创新

哲学上,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等属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价值尺度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生主体的价值需要,就会导致形式主义、“目中无人”,也就不能完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内容上存在着“重知识、轻价值”、“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建设、轻批判”等价值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以知识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内心认同、价值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目前的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考核测验等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性内容展开,采用“硬灌式”的教育方法,错误地认为学生接受了知识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真实需求,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出现了“知而不信”、“知行不一”的局面。第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价值标准,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的价值追求,甚至以牺牲个体价值为代价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其最终只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尤其是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有着统一人格的个体,人的丰富性被消灭在千篇一律的价值标准中。

因此,为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知行不一”的局面,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内容改革创新的基点,具体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价值因素的导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任务的课程,因此就不能囿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克服所谓的“价值中立”,也要改变价值引领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程,真正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既要培养主流核心价值观,也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每个个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价值的多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分析每个学生在身心健康、学业成就、职业发展、思想进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价值需要及其变化趋势。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需求,认可其价值追求的差异性,才能真正获得其内心认同,真正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三)既要看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也要防止错误价值观的侵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既要认清价值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坚守底线,要高度警惕错误价值观的输入,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保持好建构与批判的适度张力,真正做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三、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机制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才能确保其有健康合理的运行机制,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机制改革创新的“旗帜”。

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活动明显动力不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人们,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缺少实践性认知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体会不深,甚至容易在错误观点的影响下发生动摇。因此,要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机制的改革创新中来。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理性面对复杂的社会,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调动一切可能因素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将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复杂系统,它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自我发展。既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德树人作用,也要看到其他课程和其他途径(如校园文化等)对学生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机制设置上,不仅要重点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这一显性教育形式,还要注重采用一切能够起到育人作用的隐形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把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统一起来,做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理论课统一个体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统一数量再比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