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热法在眼科临床应用举隅

2019-03-19李青青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眼病茯苓视网膜

霍 勤 李青青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感邪气、脏腑功能失调等均可导致眼病的发生。由于火热之性的特点及目窍的位置,眼病辨证属火热之性者居多,治疗多以寒凉药主之。但临床中对一些常规治疗后效果不佳,甚至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眼病,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五轮理论,采用八纲辨证、五轮辨证等,属寒证者比比皆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整体结合局部、辨证结合辨病为原则对感招寒邪、过用苦寒之品而致风寒外束、里虚寒凝、肝胃虚寒、脾肾阳虚等眼病,采用辛温解表、温里祛寒、温肝暖胃、温肾健脾等方法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在我国,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致盲居角膜盲的首位,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控制复发的药物,多次发作可以引起角膜混浊,最终可严重影响视力而导致角膜盲的发生[1],目前已成为世界性致盲眼病之一[2]。中医根据患者黑睛生翳,抱轮红赤,畏光流泪,碜涩不适;多伴有恶寒发热,或有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症。辨证属风寒外束证,治则当以辛温解表,散寒退翳,选用八味大发散加减,具体方药:麻黄6 g,细辛3 g,蔓荆子12 g,藁本10 g,川芎12 g,防风10 g,羌活10 g,白芷9 g,密蒙花10 g,蝉蜕9 g;眼眶疼痛明显,加用夏枯草、香附;里寒较重者,加附片、干姜。一些患者表现为平素易自汗感冒,黑睛生翳,白睛红赤不显,目痛不剧;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细等。辨证属于里虚寒证,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选当归四逆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具体方药:当归12 g,桂枝9 g,白芍10 g,细辛3 g,通草6 g,防风12 g,黄芪15 g,麸炒白术12 g,大枣2枚,炙甘草6 g。

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属于中医“聚星障”范畴。临床西医对症治疗,多偏向于运用消炎、抗菌、止痛、调节免疫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中医治疗多以寒凉药主之,过用则克伐脾胃,损伤正气,致使黑睛翳障经久不消,或反复发作。如傅仁宇在《审视瑶函》[3]中提到:“殊不知寒药伤胃损血, 是标未退而本先伤……尚不知省, 再损再服, 遂令元气大伤,而变症日增。”明·龚信[4]《古今医鉴》云:“盖人感风寒,则腠理闭密,火热不得外泄,故上行走窍于目病矣。散其外之风寒,则火热泄而痛自止。”对于风寒外束证,八味大发散中麻黄、细辛、防风等均属于发散风寒药,可以辛温发散,加用密蒙花、蝉蜕以明目退翳,统观全方,药物性味以辛温居多,辛者主升,利于药物上达于目;辛者主散,可驱邪外出。若患者表现为平素易自汗感冒,畏寒怕冷等阳虚症状,阳虚则寒,寒伤厥阴,循经上承于目则可见黑睛生翳,寒可凝滞经络,气血不通则见目痛,选用当归四逆汤,属温里剂,方中当归、白芍可补血养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通草通利血脉,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2 青光眼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体征的疾病,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之一。中医根据患者目珠剧痛、视力急降、眼珠变硬、瞳神散大、剧烈头痛呕恶;形寒肢冷,甚则手足逆冷,干呕吐涎;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等。辨证属于肝胃虚寒,饮邪上犯证,当以温肝暖胃,降逆止痛,选用《审视瑶函》[3]中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具体方药:吴茱萸10 g,人参9 g,大枣9枚,生姜12 g,姜半夏10 g,陈皮12 g,白芷10 g,川芎12 g,茯苓10 g,炙甘草6 g;眼眶头痛剧烈者,加用夏枯草、香附、细辛。

青光眼类似于中医“青风内障”“绿风内障”,肝胃虚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饮邪上犯清窍,故头痛目胀;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可见干呕吐涎;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可见四肢逆冷。肝开窍于目,厥阴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于督脉会于巅,寒邪浊阴上逆可致头目痛、目昏、目赤等。《审视瑶函》中吴茱萸汤治疗厥阴经头痛头风,目窍居头面,选用此方有一定依据,方中吴茱萸专入厥阴、少阴、太阴经,能下三阴之逆气,可温中散寒,下气降逆;陈皮、姜半夏、白芷味辛、性温;茯苓止呕;川芎止头痛;人参、生姜、大枣可温中补虚。

3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简称“中浆”,是指黄斑部及其附近视网膜的功能障碍,液体进入神经上皮,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病变,好发于青壮年男性[5]。中医根据患者视力下降,伴有眼前暗影、视物变形或视直为曲;黄斑区水肿、渗出等;全身症状见面色晦暗,大便稀溏,肢体不温;舌质谈,苔白滑,脉滑或濡等。辨证属于寒湿内蕴,治宜温化寒湿,健脾益气,方选《眼科探骊》内障症主方加减,具体药物:黄芪、白术各15 g,茯苓30 g,香附12 g,紫苏子10 g,白芥子12 g,炮附片6 g,生姜3 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黄斑区渗出明显者,加清半夏、陈皮;口干苔黄者,加栀子、牡丹皮。亦有一些患者表现为眼症同前;全身症状可见神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黄无华,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濡或缓等。辨证属于脾阳不足证,当以温补脾阳,利水渗湿,方选五苓散加减,具体方药: 泽泻10 g,茯苓10 g,猪苓10 g,白术15 g,桂枝6 g;黄斑区水肿明显者,加泽兰、车前草;黄斑区渗出明显者,加红花、桔梗、三棱、莪术。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属于中医“视瞻有色”范畴,《证治准绳》认为本病病因为神劳、血劳、元气弱,现代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为生痰之源”,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上犯,可见视物模糊,眼前暗影,黄斑区水肿、渗出;寒湿内蕴,气血运行不畅,可见面色晦暗。内障症主方或五苓散均有茯苓、白术可健脾利水渗湿;“湿得温则化”,加用附片、桂枝类可温化寒湿。庞万敏[6]提出治疗眼底病当首顾脾胃论,认为目之本在眼底,眼底之本在神光,神光有赖于精气,主要自于水谷精气,脾胃为水谷精微之海,故提出治疗眼底病首顾脾胃。脾胃阴阳相合,纳运相济,升降相因,精气生化无穷,则神光炯炯,治疗眼底病寒湿困脾者,用苍术、砂仁、草豆蔻;脾胃阳虚者,用干姜、吴茱萸。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20~74岁人群中是主要致盲原因[7]。中医根据患者视力下降伴眼前视物暗影,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全身可见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夜尿频、量多清长;舌淡胖,脉沉等。辨证属于脾肾阳虚证,治则当温阳益气,利水消肿,方选《济生方》中济生肾气丸加减,具体方药:熟地黄24 g,山药12 g,山萸肉12 g,泽泻9 g,茯苓9 g,牡丹皮9 g,肉桂9 g,炮附片3 g,牛膝12 g,车前子10 g;视网膜水肿明显者加泽兰、茯苓;棉绒斑多者,加法半夏、浙贝母、苍术;夜尿频、量多清长者加巴戟天、肉苁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中医“消渴内障”范畴,病因多为久病伤阴,虚火内生,上扰目窍,灼伤目络,亦可因脾肾阳虚,目失所养,水湿内生,上扰清窍所致。肾主藏精,精亏则目失所养,可见视力下降;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可见视网膜水肿、出血等;阳虚不能温煦机体,可见形寒肢冷;肾虚固摄失常,可见夜尿频,量多清长。济生肾气丸中茯苓健脾利水化湿;牛膝可补肾通经;肉桂、附片性温热,可温阳利水;车前子渗湿利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利水消肿之功。

5 讨论

中医眼科根据火热之邪的性质及目窍所居的位置,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邪从火化,阴虚内热,犯于目窍,均可导致眼病的发生,如《审视瑶函》曰:“目为窍至高,火性向上,最易从窍出。”《儒门事亲》[8]更强调“目不因火则不病”“目为火户”。在此观念的指导下,历代医家对眼病的认识多从阳热论立论,治疗采用寒凉之法。眼科疾病阴寒证虽较阳热证少见,但决不能用火证来概论。临床中风寒外束、里虚寒凝所致眼病亦为常见,尤其是辨证失当、或阳热之证过用寒凉、或以 “炎症”为由滥施寒凉治疗眼病者,比比皆是,导致眼病经久不愈,非但罔效而适得其反。明·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阳衰宜温”,倪维德在《原机启微》中亦有“阳衰不易用凉药”“目病多用凉药,世俗之见也”的观点,因此,温热法于眼科临床实不可偏废。对眼病的诊治,应该摒弃固有思维,准确辨证,运用温热法治疗证属寒凉、特别是缠绵不愈、疑难顽固的眼病,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提高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眼病茯苓视网膜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健脾安神话茯苓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