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性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2019-03-19焦方霞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四性药性中药

焦方霞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基础,而平性药作为四气理论中独立的药性内容,是不属于“寒、热、温、凉”四性而独立且客观存在的一种药性,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四气的统计时列入了平性[1]。然而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寒、热、温、凉四性上[2],对四气的现代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验研究两大方面进行[3],对平性药的研究相对匮乏,且侧重于理论研究,缺乏科学的实验研究数据,而医药古籍对平性药的记载也不够系统,在现今大数据时代这一背景下,为了能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出平性药的应用价值,笔者将近10年对于平性的现代研究进行综述。

1 平性药的现代数据库分析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邓家刚教授及其课题组是国内研究平性药性比较权威的团队,其课题组早在2011年就针对平性药性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平性药用药规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孙冰、邓家刚等基于“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对平性药脏腑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汤金波等[4]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了平性中药的自身属性以及“平”性与“寒、热、温、凉”四性之间的关系,并由“平性药动词功效群频数表”得出平行中药的功效主治范围较广,偏性不显著,平性中药的功效规律尚不能建立,虽然“平”性与“寒、热、温、凉”四性存在交叉,但是双向性仅是平性的基本属性之一,不可以因此将“平”性划分到“寒、热、温、凉”四性之中。赖昌生等[5]利用Access数据库的查询功能提出活血化瘀药、收敛药中平性药居多。于舒雁等[6]建立“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为平性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提高了平性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中药药性研究来说,数据处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基于《中华本草》这一著作系统,建设了“中药平性药数据库”,为平性中药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平性药数据库的用户多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与中医药科研学者们,为平性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信息检索与传播平台,更好地为现代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文献知识查询与共享的平台,建立数据库的内容方面需要重点强调知识的提炼与整合,实现多个数据表的关联,将平性中药的功效主治、现代药理作用等的药理作用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平性中药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病机制指明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向,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数据支撑,对于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2 平性药的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需要结合现代药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7],物质基础的认知是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的关键研究问题,所以研究平性药的药性物质基础显得尤为必要。中药发挥治疗与预防疾病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研究表明许多疾病与病症都同时表现出微量元素代谢异常,对无机元素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是现代中药药性研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思路,有学者研究发现中药无机元素含量的高低是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还有学者利用统计研究的方法,认为平性药的元素谱征可能是低钾;有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用支持向量机模型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平性药与非平性药。张亚超等[8]选取了50味平性中药以及50味对照非平性中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每味药的有效成分,根据每味药含有的特定的官能团信息与特征分子骨架进行直观数字化表征,采取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分类识别研究,得出平性中药与非平性中药在有效成分上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该研究还表明了平性中药药性的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本质上就不具有显著的有效成分结构特征;刘进等[9]认为Ca、K、Mg、Mn、Fe等5种元素的含量对于平性中药的药性识别的影响相对来说较为显著,后来更提出以支持向量机模型能够更好地区分平性中药与非平性中药这一观点;之后再次使用支持向量机模型来进行分析探究,提出在14种无机元素里K、Mg两个元素对于平行中药与非平性中药的分类影响最为显著。李玲玲等[10]通过其课题组建立的“病症-效应-生物样本分析”这一系统方法,从“性效同源”的观点上来认识药性物质,通过对同源异用类中药的分析,在中药化学成分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中得以反映性与味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进而达到对平性药性与味的物质方面获得认知,并且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得出“平”性本身是无作用的这一结论,其认为平性中药只有“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味”的物质研究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五味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平性药的配伍理论现代研究

孙冰等[11]从中医药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中药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结合其课题组创建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库对1307首古今中药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整体分析,利用中药药性配伍数据的实证分析,归纳总结了平性药的三大配伍规律:一是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名医组方的基本方法,历代医家在药物组方配伍这一方面更多地强调五味之间的配伍应用,《黄帝内经》有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平性药在中医临床配伍应用中主要以气味配伍的形式,邓家刚认为平性药具有“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体平入偏”指平性药本身无寒、热之偏性,却在应用于临床时显示出寒、热偏性;“和合调平”指通过调节达到整体平衡阴阳协调的作用;“双向适用、条件显性”指平性药在不经配伍或炮制的前提下,既可用于寒症证,亦可用于热证。平性药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主要是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二是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吕景山[12]通过收集施今墨常用对药,并分析发现施教授善用平性中药,善于将平性药与寒性或者热性药配对使用;临床上用平性药重在其可以与寒、热性药物“调和辅助”,促使机体维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故在现今对“亚健康”的重视以及提倡中医“治未病”的追崇上,平性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与频繁。三是补剂入平,缓复虚损;郝二伟等[13]研究发现平性药的“补”比较缓和,不宜致偏,更加有利于善后调理,且平性药以“甘”味居多,较多地应用于补益剂中,故认为平性药在用于治疗虚证方面,能使方剂整体补而不易致偏的临床配伍意义,治疗虚证时适宜配入平性药物。邓家刚教授课题组对平性药性在组方配伍上总结的三大规律,比较切合临床应用,且随着人们对疾病预防意识的增强以及中医“治未病”热潮的掀起,平性药“和合调平”“双向适用”等药性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加广泛,但是理论研究缺乏科学证据支撑,故对配伍理论的研究应逐步侧重于实验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撑,使平性药的应用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4 讨论

目前虽然有文献记载有针对平性药的药效学与药理学方向的研究,但是不够系统全面。邱骥鹏等[14]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平性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发现平性中药在改善瘀热互结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方向上表现出近似于寒性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机制,而在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方向上则表现出近似于热性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机制,从药理学角度很好的阐释了平性中药双向适用的药性特点[13]。余惠旻等[15]从凋亡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四性之间的差异,以红参(温性)、生晒参(平性)、西洋参(凉性)为研究对象,发现3种药都能对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且红参的保护作用最强,生晒参次之,西洋参最弱,虽然实验结果不足以代表所有的平性药,但能为平性药性理论的阐明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在平性药的实验研究方面,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方法还发现有学者对平性药展开了生物热力学研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建立了关系式,发现平性药相比于寒、凉、温、热四性,对机体代谢热的影响非常小。

笔者通过总结近十年平性中药的研究文献[16],发现有学者提出平性药是“寒性成分与热性成分的相加”这一假说,认为平性药是同时含有寒性成分与热性成分的复方药物,但是这一论点仅是搜寻书籍、查阅文献与科研论文、举例等方法来证明的,缺乏科学合理的实验室数据支撑。笔者还发现而今更多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这一趋势上,对平性药作用机理的探讨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平性中药的整体研究现状比较零散且不系统。在后续对平性药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上,应该在传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学理论与技术、现代药物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实验研究方法,并能够结合数据分析来建立一套科学、标准、系统的平性药大数据模式,希望本文能对平性中药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四性药性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