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州县农民种桑养蚕意愿下降原因分析

2019-03-19潘家宽蒋玉莲

广西蚕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蚕沙蚕农

潘家宽,蒋玉莲

(1.象州县蚕业服务站,来宾市545800;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530007)

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的蚕桑产业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广西桑园面积达20.79万hm2、蚕茧产量39.59万t,桑园面积连续12年、蚕茧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1。蚕桑生产涉及全区5 399个村屯,83.97万户,蚕桑产业成为很多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产业。

广西的蚕桑产业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来宾、宜州、百色6个重点市(区),这6个市(区)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占全区的90%左右,桂林、梧州、贺州、玉林、北海、防城港、钦州7个市共占10%左右,主要原因是桂林、梧州、贺州、玉林4市毗邻广东,北海、防城港、钦州3市临海,经济发展较快。蚕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机会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蚕业会逐渐走向衰退,并向经济相对落后、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1]。其次是广西通过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及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有着“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说法,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发展种桑养蚕,并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因此在贫困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吴婧婧等[3]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思考认为广西蚕桑产业存在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滑,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愿从事繁重的养蚕工作,造成蚕业生产劳动力紧张。于永霞等[4]对广西蚕茧与甘蔗、柑橘的收益与成本比较分析认为虽然蚕桑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土地集约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每667 m2土地生产蚕茧总成本也比生产甘蔗和柑橘的总成本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蚕桑产业优势区部分贫困市县出现了蚕农种桑养蚕意愿降低的现象。以象州县为例,该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并不发达,土地机会成本和劳动力价格并不高,是广西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县,近年来也出现了蚕农种桑养蚕的意愿下降,投产桑园面积逐步减少的的现象,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1 象州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象州县地处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宜耕,盛产谷、蔗、茧,是桑蚕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蚕桑产业是象州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及,但是规模都不大。自2000年后,象州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蚕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不足1 000 hm2,发展到2013年全县桑园面积1.67万hm2,全县养蚕户5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60%,养蚕80.2万张,鲜茧产量3.28万t,蚕农售茧收入12.7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2 2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8%,曾经是象州县农业的主导产业。2014年后开始出现蚕农或放弃桑园外出务工,或挖桑改种其他农作物,造成投产桑园面积逐步减少的现象。据统计,2017年全县桑园面积1.73万hm2,但投产桑园仅仅0.68万hm2,不到全部桑园面积的一半;2017年全县共养蚕43.2万张,年产鲜茧1.7万t,按照鲜茧价格平均每公斤46元的价格,鲜茧年收入7.9亿元,与2013年相比,养蚕张数、鲜茧产量和鲜茧收入分别减少了46.1%、48.2%和38.8%,可见象州县蚕农种桑养蚕的数量有所下降。

2 象州县蚕农种桑养蚕的意愿下降的原因分析

2.1 单位面积桑园收益下降

每张商品小蚕产茧70 kg,按2017年46元/kg计,养蚕每张产值3 220元;按劳动力成本算,象州县零工价格为100元/d,每张商品小蚕需用工16个左右,劳动力成本折算为1 600元;购买小蚕成本400元,蚕药,化肥等成本300元/张(不算桑苗,蚕具成本),因此每张商品小蚕除去劳动力和养蚕成本,纯利润只有900元左右。在2017年茧价较好情况下,象州县桑园平均年饲养量(商品小蚕)2.2张,每667 m2桑园利润只有2 000元左右,单位面积桑园收益下降,种桑养蚕已经不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唯一首选。

2.2 水果种植影响

象州县近年来大面积种植砂糖橘等水果是蚕农种桑养蚕的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以砂糖橘为例,按2017年象州县已投产砂糖橘单产3 000~5 000kg,按7元/kg计,每667 m2产值可达21 000~35 000元,是种桑养蚕的3~5倍,除去成本,每667 m2桑园利润约达12 000~2 0000元,是种桑养蚕的6~10倍。如此高的收益,对蚕农影响较大,出现了弃桑种果的现象。

2.3 蚕区环境污染

一是微量农药污染。象州是农业大县,近年来水果、粮食、林木大面积使用农药,林木防治虫害大多使用飞机喷防,砂糖橘等水果种植,每月喷药3~4次,果园及森林周边的桑园容易遭到农药污染,造成养蚕失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接到多个蚕农提出养蚕中毒事故申诉,由于取证难度大,很难确定责任人,蚕农损失难以得到赔偿。二是废弃物污染。随着养蚕量的增加及多年大量种桑养蚕的积累,蚕桑生产的蚕沙等副产品和带病的桑枝、桑叶处理不当,桑园、水源等养蚕环境受到污染。三是工业污染。随着象州县工业的蓬勃发展,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对养蚕环境大气、水源等的污染正逐步加大。由于受蚕区环境污染,养蚕成功率大大降低,据不完全统计,象州县养蚕成功率仅为70%左右。

2.4 蚕茧质量不高

象州县的桑园大多是在2005年前后种植的,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蚕农普遍存在重蚕轻桑现象,桑园管理较粗放,重施化肥,少施或不施复合肥,导致土壤肥力退化,桑树长势不佳,青枯病等病虫害增多,桑叶产量、质量较差,影响蚕茧的产量、质量。其次,象州县蚕桑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为主,劳动生产率低,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养蚕管理粗放,蚕农上蔟大多使用塑料折蔟,方格蔟的应用率不高。以2017年为例,方格蔟应用率不到20%,蚕茧质量难以提高。2017年象州县平均茧价46元/kg,而宜州、鹿寨等蚕桑重点产区平均茧价达到50元/kg以上,对蚕农影响较大。

2.5 省力化器械推广度低

种桑养蚕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桑园的施肥、剪伐、淋灌、采叶、养蚕、上蔟、摘茧、除沙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在5龄盛食期,劳动强度大。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都不愿干农活,多是选择外出到城市打工,各家各户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因此,省力化器械的推广对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象州县的省力化器械推广度较低,桑园机械、轨道式养蚕车、方格蔟自动上蔟采茧等推广率不到10%,种桑养蚕大多是人工操作,非常辛苦,蚕农种桑养蚕的意愿也逐步降低。

3 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知,象州县蚕农种桑养蚕的意愿下降是由于单位面积桑园收益下降、水果种植影响、蚕区环境污染、蚕茧质量不高、省力化器械推广度低等原因造成,对于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李建琴等[5]分析认为农药中毒、废弃污染排放等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惨重损失往往使农民对蚕桑生产失去信心,最终退出蚕桑产业。象州县政府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一是对新种植桑园连片6 667 m2以上的农户,每667 m2给予500元补助;二是对大乐桑蚕核心示范区内新种植桑园的农户每667 m2补助800元;三是对在桑蚕基地集中建设大蚕房500 m2以上的农户每平方米补助120元。开展补贴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推动象州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1 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提高蚕茧产量、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象州县各级政府部门应落实金融、保险、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合作社、个人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规范有序地流转土地以开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并重点培育养蚕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生产。

3.2 培育新型合作组织

大力推广“企业+蚕农合作组织+种桑养蚕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培育新型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实现农村种桑养蚕品种、批次、共育、技术、防控、售茧“六统一”。通过蚕农合作组织大力推广桑园机械、轨道式养蚕车、方格蔟自动上蔟采茧等省力化器械,降低劳动成本,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3.3 加强种植引导规划

象州县各级政府应运用政策引导种植规划,引导农民成片种植桑园和水果,避免桑园和水果混种,避免在前作喷施残留期较长的农药或药肥的土地上种植桑园,避免在需要频繁喷施农药的农作物旁边种植桑园,以防止桑叶受到农药污染,避免家蚕农药中毒情况的发生。

3.4 加强桑枝、蚕沙资源化应用

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导蚕农开展蚕沙无害化和桑枝资源化应用,引进1~2家桑枝食用菌或蚕沙生物肥生产企业,对蚕农新建蚕沙池进行补贴,对企业开展桑枝食用菌或蚕沙生物肥生产进行补贴,推动象州县桑枝、蚕沙资源化应用的开展,避免桑枝蚕沙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5 加强宣传指导培训

农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种桑养蚕的典型案例,营造有利于蚕桑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大指导培训力度,提高蚕农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改变蚕农重蚕轻桑的思想,引导蚕农重视桑园管护,重施基肥和复合肥,少施化肥,加强青枯病的防治,加大方格蔟的推广力度,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蚕沙蚕农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蚕沙真好吃
躲雨
蚕沙处理资源利用分析
蚕沙的妙用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
省力化种桑养蚕的综合技术要点浅析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