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应用

2019-03-19卢燕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5期
关键词:性贫血难治性骨髓

卢燕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污染, 贫血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贫血类型[1]。两种贫血在临床症状和外周血检测中非常相似, 导致临床难以确诊, 很容易混淆。但是二者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和愈后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2]。将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骨髓形态检验, 虽然存在一定相似性, 但是能够将两者准确的区别出来[3]。因此本文对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共50例, 其中难治性贫血患者25例作为难治性贫血组,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25例作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患者的诊断均符合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伴有心肝肾功能脏器疾病或临床资料不齐全者。难治性贫血组, 男10例, 女15例,年龄27~82岁, 平均年龄(59.5±11.4)岁;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男9例, 女16例, 年龄28~80岁, 平均年龄(58.6±1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髂后上棘穿刺术取髓液,患者取侧卧位, 对皮肤进行常规性消毒, 用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左手将患者的穿刺的皮肤固定好, 右手持针在骨面垂直处下针刺入骨髓腔, 抽吸0.1~0.2 ml的红色骨髓液,涂片后进行瑞吉氏染色, 制作5~6张图片, 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进行骨髓形态检验后的粒系病态、粒系巨幼变、红系病态、红系巨幼变、淋巴样小巨核和多核小巨核所占比例, 并进行比较, 分析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骨髓形态检验的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多核小巨核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细胞骨髓形态检验结果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污染, 贫血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贫血类型。

难治性贫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 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是因为造血干细胞水平遭到损伤, 导致血容量减少, 骨髓增生, 从而引发贫血, 是一种恶性克隆性造血系统疾病,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粒细胞系增多、减少或缺如, 核肿胀, 分叶过少或过多, 细胞核出现不同形态的畸形;红细胞系增生, 胞质嗜碱性着色不均匀和出现颗粒等;巨核细胞减少出现核分叶过多等变化[4]。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大细胞性贫血, 是由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药物导致的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 进而影响骨髓的造血的功能, 从而引发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中粒细胞系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 成熟粒细胞核多大于5叶;红细胞系呈典型的巨幼变;巨核细胞有巨幼变, 细胞核分叶过多[5,6]。

上述两种贫血在临床症状和外周血检测中非常相似, 导致临床难以确诊, 很容易混淆, 误诊几率较大。但是二者的发病机制, 治疗手段和愈后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二者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更好地鉴别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应对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血液病的诊断手段。有时候外周血检验无法准确地反映某些血液病的细胞形态和成分变化, 这时可对样品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7-9]。骨髓是外周血细胞的来源, 骨髓液抽出后, 涂成薄片染色,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的数量及形态, 进行疾病的诊断。将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骨髓形态检验, 虽然存在一定相似性, 但是能够将两者准确的区别出来。刘磊等[10]对难治性贫血的患者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检验发现, 难治性贫血的患者其骨髓形态中的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和粒系病态较为多见,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极少出现上述变化, 两者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和多核小巨核相差不大。

对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多核小巨核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临床价值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性贫血难治性骨髓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